田連娣
從2017年9月新學年開學起,全國中小學學校教材將全部采用新版本,作為教育改革的標志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將正式終結。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都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所謂的“部編本” 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這一版教材以語文學科為例,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適當兼顧時代性。現就如何適應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談幾點看法。
一、吃透教材,提高課堂實效
隨著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此前義務教育階段在各地使用的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將被逐步取代,這就意味著我們充分了解新教材的內容編排以及其重要意義。以新舊教材在內容上兩相比較,新教材中,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內容,同時,新教材采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
吃透教材是我們每位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沒有對教材的研究,怎么會設計出適當的教學方法和高效的教學步驟呢?所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把握教材的目標體系,才能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牢固掌握教學內容;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準確地安排教學場景,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抓住教學的根本,指導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避免“填鴨式”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總而言之,作為教師就要在教學思想、教師素質、教學方法和應對考試等方面主動與新教材相對接,把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克服死板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課堂實效。
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吃透教材,首先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整體內容,其次從微觀上分解教材每個單元的具體內容,落實到每篇課文上,一步一步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感知教材,領悟教材的編輯意圖,懂得每篇課文的個性,抓準每篇課文的基調,抓住每篇課文的故事情節,增強自身駕馭教材的能力,然后具體運用到課堂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有的放矢地開展日常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對人誠實守信,激發民族自豪感,陶冶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二、轉變思想,弘揚傳統文化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A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是繼承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淀起來的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傳承的重要紐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是每一個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重任,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從新教材所選古詩文的變化來看,數量有所增加,而且體裁多樣——小學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現。同時增設專題欄目,如小學的“日積月累”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后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初中的“綜合性學習”欄目,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
作為教師,我們要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努力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材的研究,注重傳統文化中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在校園里開展“每天一詩”、“每周一文”的活動或開展一個班級讀書會,讓老師上傳統文化書籍的閱讀指導課,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并讓學生寫好讀書筆記。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通過涉及中國傳統節日方面的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豐富的民族文化。
三、注重實用,增強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是中小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因此,要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人文素養。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強調語言的實踐,語文的核心任務才得以落實,人文目標才能落地生根。
據統計,全套教材當中,語言文字運用題,即用語文來說現象,分析、解釋各種問題的題目,占到50%以上,主要體現在口語交際、習作和綜合性學習上。如口語交際加強了互動性,比如一二年級看圖講故事《勸說》,七八年級開一次辯論會《一分錢的官司該不該打》等;習作也加強了實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級加強應用文的寫作指導,安排了8次應用文寫作的練習;綜合性學習加強了實踐性,比如七至九年級的編演短劇、辦一份小報等。
作為老師,所有的教學活動絕不能脫離社會生活,教學的目的最終還是回歸于社會生活,脫離了社會生活的語文教學無異于紙上談兵。社會生活的缺失必然導致學生認知片面,情感貧乏,思想蒼白,從而影響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的兩大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切實引導學生放眼遼闊的自然天地和寬廣的社會生活,盡可能更多地讓學生了解天文地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風俗民情、社會發展、新聞熱點和百姓生活,才能更好地體驗人類豐富多彩的角色和情感,才能更深地思考公民意識、理想信念、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真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