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輝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將子女留在家鄉,由此在農村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們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家庭教育監管不力
一方面,那些父母雙雙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輩的文化水平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不能予以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二)教育態度消極
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欠發達的農村家庭,他們父母文化素質一般較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些農民心中存在一種原始的觀念:“只要子女身體好,健康成長,照樣可以打工掙錢?!?/p>
(三)學校教育缺位
首先是部分教師在觀念上對留守兒童有偏見,大多數教師認為:父母在外的留守子女教育起來更困難。很多教師由于課業負擔過重,很少和孩子的監護人溝通交流,對孩子的狀況不明確,教育難度大。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讀五、六年級后,由于監護人缺乏監管,周末大多在網吧和游戲廳度過,他們缺乏關注和關愛。另外農村教育服務體系尚未建立,留守兒童不能象城區孩子一樣可以參加培養自身特長興趣班的學習,也無法和父母一起參加親情活動等等,這些嚴重削弱了社會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四)心理問題
1.性格極端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性格封閉;性格偏執;性格孤僻;性格暴躁。
2.情感的缺失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與呵護,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的嚴重缺失。感情的缺失給兒童的心理造成以下三方面的負面情緒:
(1)焦慮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導致留守兒童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煩躁不安、非常容易激動,在有問題的情況下,不善于與老人、教師進行溝通,情緒無法得到排解,最終形成焦慮的性格。
(2)抑郁
長期缺乏情感的交流,讓留守兒童心理產生一定的壓力,不善于溝通,很難融入同齡兒童的集體中,變得難交往、難交流。
(3)自卑
隨著留守兒童年歲的增長,對事物的思想觀念和意識逐漸形成??吹狡渌议L對同齡兒童的呵護,很難正確理解。在憎恨自己父母對于自己情感呵護不足的同時,產生自卑心理。
(五)部門重視不夠
近幾年來,各地政府部門加大了對農村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卻未引起高度重視。由于沒有制定優惠政策,使很多留守兒童不能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近入學。此外,對于偏遠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夠,很多留守兒童采取走讀入學。同時,對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也沒有一套有效的管理辦法。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一)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和管理
希望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機制,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農村教育環境,提高對農村教育的重視,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現狀。創造條件在農村興建“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建設“愛心活吧”“愛心書屋”“愛心聊天室”等關愛場所,為留守兒童免費開放,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相關釋疑解答活動,聘請專業人員為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咨詢,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袋。
(二)進一步強化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礎。無論是否外出務工,父母都應給予兒童成長中的指導與關愛。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應盡量維持家庭功能的完備,父母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在外出期間增加回家的頻率,通過各種通訊工具與子女增進交流溝通;父母和監護人應與學校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時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為兒童創造有利的學習空間和氛圍,給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引導與情感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
(三)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
第一,學校的教育理念要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上來。
第二,班主任要給這些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愛,多關注他們,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以最大限度地彌補由于親子關系的缺失而給他們帶來的傷害。(1)感受集體的溫暖,提高他們的愛心 。(2)挖掘兒童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3)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把在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4)開通家校通熱線,方便家長及時、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除此之外,教師要在平時的交談中潛移默化地幫助這些特殊的農村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讓他們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完美無缺。相反,經受挫折和磨難洗禮后取得的成功,才具有更高更深遠的價值。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搏擊人生的遠大理想、勇氣和堅韌的意志。
總之,打造社會、學校、家庭三方教育合力。教育不是單方面做好就行了,而是一個施教的過程。因此,多方參與,共同行動,形成社會引導、學校管理、家庭配合的有效教育網絡,是加強對留守兒童成長管理的關鍵。社會方面,以政府為龍頭發揮宣傳引領、經費保障的作用,為留守兒童提供強有力的活動場所保證。學校方面,以班主任為核心,構建留守兒童團隊,集思廣益,積累教育管理經驗,為留守兒童教育發展提供知識、愛心呵護和安全保障。家庭方面,以監護人或代養人為負責人,為留守兒童提供生活保障,同時給予親情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家的溫暖與安全,只有這樣,留守兒童才不會是孤獨的群體,才能夠和其他孩子一樣共享教育成果、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