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林
近年來學生欺凌現象在學校時有發生。校園欺凌不僅對被欺凌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侵害,也對全體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侵蝕了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同時,也大大損壞了群眾對學校的美譽度。這也成為學校日常管理中重要的問題之一。下面就初中學生欺凌現象的成因分析和如何處理、減少和防止校園的欺凌現象談談粗淺的看法。
一、學生欺凌現象成因分析
1.學生性格弱點和不健全
有些學生性格膽小怕事,缺乏對同學關系的應對能力;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對同學的言行過分敏感;有些學生有極強的自尊心、嫉妒心和報復心理。這些性格上存在較大弱點的同學在順利時風平浪靜,但在遇到打擊和挫折時欺凌行為就會應運而生。而這種受欺凌者往往被同伴所拒絕,而又不受同伴歡迎,往往事件發生后也難以察覺,從而導致欺凌行為惡性循環。
2.學校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學生欺凌現象是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一個信號,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缺失的一種警示。盡管中小學德育教育《大綱》已將法制教育列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片面追求升學率越演越烈的情況下,大部分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或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辨別是非能力比較薄弱。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沖突時,學校沒有適當的渠道去化解,這些矛盾激化的結果,容易導致初中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暴力傾向。
3.學生文化營養的失衡
現在多數學校的教育評價還是以成績作為主要指標,所有德育、美育都淪為次要,學校缺乏育人教育文化。學生變成讀書考試的機器,教師很少有關懷學生品德的時間。
4.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
現在“暴力文化”“惡搞文化”的蔓延對青少年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使孩子容易形成暴力人格心理。某些影視、媒體,尤其是學生比較喜愛的青春偶像劇、卡通劇、小說、漫畫、網絡游戲和個別欺凌事件對欺凌、暴力場面的渲染,社會幫派的“哥們”義氣對學生思想的侵蝕,強化了某些學生的欺凌意識。
5.學校的管理機制落后和教師關愛教育的欠缺
個別學校在學生的管理上缺乏細致和對學生違紀的有效干預機制。對于問題學生,有些教師不去主動接近學生,而是用簡單生硬的辦法壓服他們,或者孤立歧視他們,或者向家長告狀。表面上似乎很有效果,但其實只是一種假象。這些學生往往由懼怕、失望、壓抑過渡到對抗,最后激發學生之間的暴力事件。
6.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
學生家長整體素質相對偏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鉤,家長對學生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的監管不到位,沒有能力與方法正確地去引導教育孩子,家校聯動乏力。甚至有些家長早已向學生灌輸了不能吃虧,以暴制暴的觀念。這些間接為學生欺凌現象的產生了溫床。
二、學生欺凌現象的防范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的環境已日新月異,應對學生欺凌僅靠空洞單一的說教來是蒼白無力的,它需要系統化、系列化的教育措施才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1.重視早期教育和引導,養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
開展嚴格的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的養成良好的習慣行為和心理素質,從根源性上杜絕學生的欺凌現象起到關鍵的治本作用。
2.培養學生健全心理,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減少欺凌現象的心理基礎。一是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特點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全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
3.加強校園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
(1)齊抓共管,構建法制教育網絡
學校通過采取與司法局、公安局、交警大隊、關工委、律師事務所等有關部門建立共建共育關系,多層次聘請校外輔導員,形成社會專業的法制教育資源網絡。
(2)豐富法制教育內容
如播放法制教育片、電影和專題廣播,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法制有獎征文,組織模擬法庭,帶學生參觀監獄傾聽犯人的犯罪經過和走進高墻后的認識等提高學生的法制知識含量。根據學生的初中生特點編寫出通俗易懂的學校法制教育校本教材和防范指引,讓學生能夠學得懂,記得住,會運用;充分利用學校的黑板報、櫥窗宣傳欄、廣播室等教育陣地做好宣傳輔導工作。
(3)提高教師隊伍法制素養
學校組織力量對定期任課教師、班主任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和考核,并逐步配備專職法律教師,壯大法制教師隊伍。
4.發揮家校聯動,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孩子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的責任。為了有效發揮各方有效聯動,我們做了相應的管理創新工作。如落實大家訪活動的創新家訪機制,規范班主任與學生家長定期匯報機制;充分利用e校平臺和微信溝通渠道對學生信息進行實時匯報;組建家長委員和成立家長學校,定時召開家長座談會;將一些學生欺凌案例(化名)向學生、家長公開,以尋求相關措施幫助解決,深層次地去解決問題和教育孩子。
5.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養成健康向上的學生人格
(1)常態化開展班制排球、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聯賽的校園體育活動
通過這些體育活動,練就學生強壯的體魄,培養良好的體育愛好,培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形成團結互助的集體精神,同時達到消耗學生過剩的精力和體力,遷移不良習慣的注意力。
(2)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通過這些校園文化活動構建了校園的心理、人際和精神環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直觀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削弱暴力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教孩子如何積極參加校園活動而非僅僅做一個旁觀者,減少學生對上學感到厭倦和枯燥,減少欺凌弱小和被欺凌現象的發生。
教育是動態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沒有固定的法則。學生的欺凌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更為復雜,那就更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隨機應變。只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共同攜手,共同關注學生欺凌現象,從源頭上去尋找學生欺凌現象增多、程度加深的原因,并采取積極措施,才能有效消除學生之間的相互欺凌,打造平安和諧的校園,培養出健康的年青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