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英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不是僅僅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我談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融合的優勢。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例如: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讓學生非常容易的感知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機器壯觀景象。
2.有利于增加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并能長時間保持記憶
傳統語文教學教師在板書重要內容時,要占用大量時間。如《秋天的雨》第四自然段描寫秋天的美景,是學生重點賞析的段落,利用課件或展臺可以直接展示講解這段,省時省力。此外,多媒體利用圖、文、聲、動并茂的特點,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
3.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例如,學生在學習《太陽》了解到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對人類的關系;學生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通過查閱,知道地球面臨的災難。怎么愛護,怎么保護地球?學生都可以自主查找學習。
然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
1.學生主體地位絕對化,忽略了教師主導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育資源網》中找到有關教學視頻,就直接播放使用。由于沒有對視頻精選,截取適合學生的重點片段,學生在學習后,小組討論交流,也沒有及時點撥,課堂上“放任自流”,致使課堂效率低下。
2.脫離文本,教師把精力花費在制作課件上
采用信息技術教學后,有些教師由于課件制作不夠嫻熟,往往把很多精力放在多媒體課件演示設計上。而在教材上所下的功夫就少了,無形中課本被丟到一邊,學生的眼睛盯著的不是課本,而是多媒體投影。一節課后學生課本上是“白茫茫一片”,沒有任何記錄。我們不能忘記語文教學最根本的是朗讀訓練和生字書寫,以及通過朗讀感悟所得到的情感熏陶,從而提高語文能力。我們要備教具,備學生,備文本,而制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的一個環節,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文本。
3.語文課堂出現濫用多媒體現象
例如,我教學一年級語文,前段時間每節語文課都有“豐富多彩”的課件,低年級的學生活潑愛動,立刻被絢麗的圖片吸引了眼球,氣氛非常活躍,但實際上忽略了文本真正內涵的、需要學生用心體會和思考的東西,最終學習目標并沒有達到,課堂效率低下。
那么怎樣做到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呢?
1.利用多媒體特點,吸引學生注意力,突破重點,解答疑點
語文是讓學生富有個性化地感悟、 欣賞、評價語言藝術的過程。例如,春天來了》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是教學重點,在學習這一課時,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后,播放春天青山綠水鳥兒歡唱,樹葉碧綠,花開盈盈,田里禾壯苗青,配上音樂《春水》,學生不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再聯系詩歌內容,激發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之情。伴著這樣的畫面再來讀詩歌,學生聲情并茂,很快背誦了詩歌。
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
小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在教學《我是什么》,水的變化過程:水遇到太陽變成汽,升到空中,又變成極小極小的點兒,成為云在空中飄浮著,遇到冷風變成雨,雹子,雪。這一變化過程較為復雜抽象,教師通過flash動畫,配上合適的音響效果,將這一過程顯示在大屏幕上,學生驚嘆“小水滴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并輔助于板書,學生一目了然,并且熟記于心。再如形近字,易錯字,同音字,教師通過flash動畫,設計摘蘋果,炸汽球,找朋友,放鞭炮等小游戲,學生頓時積極性高漲,很快突破了難點。多媒體的使用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吸引學生主動探索,突破難點。
總之,教師要掌控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設備為教學服務,應用一種新的方式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使兩者優勢變得更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我們相信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以后我們將在這方面繼續探索,這是教育的需求,也是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