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
一、背景介紹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聞名的安徒生童話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很多孩子在上學之前就讀過。然而,文章的寫作背景卻離現今孩子們的生活很遠,如今衣食無憂的孩子們無法對這個在大年夜凍死的孩子身上承受的苦難和心中體悟的那份“幸福”感同身受。于是,如何讓孩子們走進文本品味“幸福”的真意?如何讓孩子們從早已熟知的童話中再度找到閱讀的價值?成為了我備課之初反復思考的兩個問題。
二、問題提出
其實,本篇課文對“幸福”的解讀是有著不同的理解的,備課時,曾經耳聞有位著名的語文教師就曾提出:品讀小女孩的“幸福”,關鍵在于“要讓學生體會到小女孩處于逆境仍對美好的事物充滿向往,勇于追求的精神”,教學中要結合當時西方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思想。而我在查找安徒生的創作背景時,卻發現了不同的解讀。安徒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擁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擁有健美的心靈,什么樣的厄運也不能奪走你的幸福。”應該說,在安徒生看來活著并擁有健美的心靈,才能體會到幸福的存在。在賣火柴小女孩的生命,即將被饑餓寒冷奪去的幻視迷離的時刻,她真正擁有了幸福嗎?她擁有了的又是真正的幸福嗎?當安徒生在寫到“小女孩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時”,他又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出于怎樣的目的寫下這“幸福”二字?我想,應該只有憤慨與抨擊、揭露與無奈、同情與祝福……安徒生是滿含悲憤與批判寫下了這“幸福”二字,這兩個字的背后一定表達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與內涵。這樣的寫作方法正所謂“以喜寫悲悲更悲”呀!當我將自己的觀點與當時一起參加指導活動的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武瓊老師進行了交流后,武老師也非常同意我的理解,認為雖然是西方的文學作品,但也不能脫離人物真正的生活境遇、作者的創作思想,以及符合人倫情理的情感感悟。
三、課堂研究
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幸福”的真意?必須先弄清楚:這篇經典童話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上課伊始,我首先通過小女孩蜷縮在墻角里的一張圖片,引發了學生對初讀課文后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回憶,并通過一個主線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引入了對課文的層層學習。于是通過引導孩子們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去尋求小女孩所遭受的苦難,感受在那個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又冷又餓的蜷縮在冰冷墻角的悲慘情境。接著再由這個窮苦不幸的小女孩引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質疑“為什說她幸福呢?”由此切入到了對文本重點和難點內容的學習。
之后通過對小女孩五次幻想的描寫,使學生逐步走進了小女孩的內心世界,感受到
小女孩內心對溫暖、食物、快樂和愛的極度渴望,從中深刻的體會到這所有的幸福感受只是在幻想中出現的,而火柴一滅,現實的世界只有那一堵冰冷的墻,只有一個冷冰冰的無人關心、問津與疼愛的現實世界,只有臨死前的幻想才給了她從未有過的幸福。然后進一步帶領學生透過課題,透過安徒生筆下的“可憐”兩個字,讓學生體會“你還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女孩?”
由此,學生不僅僅關注到了小女孩內心對幸福的渴望,感受虛幻世界的美好與現實世界的冷酷。更進一步的感悟并開始思考小女孩悲慘命運、生不如死與那個黑暗冷酷社會的密切關系。在深刻體會作者 “以喜寫悲悲更悲”的文學創作手法的深刻與高妙中,表達出了他們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深同情和黑暗社會的抨擊和揭露。
隨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通過出示有關安徒生以自身的經歷來創作這篇童話故事的背景與圖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在當時丹麥封建王朝統治下,千千萬萬窮苦的窮困兒童的生活境遇。安徒生正是以他的親身感受和對廣大窮苦兒童的同情,以及對統治階級的憎恨,奮筆疾書,才寫出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優美動人的童話。由此讓學生感悟到:讀童話不僅是與故事對話,也是在與作者對話;讀小女孩不僅是與小女孩對話,也是在與安徒生對話。而那些耐人尋味的語句和發人深思的描寫中蘊含的對幸福的詮釋和理解也只有在不斷的閱讀中,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去慢慢的品味,才能有著更深更多的思考和體會吧!于是我推薦學生們重新走進《丑小鴨》《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去重溫這些作品,讀出不同以往的人物,讀出不同以往的安徒生,讀出更多不同的幸福。
其實,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刻意提出或引發學生要去感受今天美好的生活所帶給他們的幸福,但是從學生的發言中我能聽出,他們在本文虛實對比的描寫中,已經衡量出了自己與小女孩之間幸福的距離。我想,只有創設情境,只有將孩子們領進課文,感同身受地體悟作者的生活與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和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關注人物命運,孩子們才能品味出幸福的真意。
四、研究思考
當然,對于此文的教學因中西差異、時代發展和個人理解的不同還會有許多認識上的不同之處,但我覺得,即使沒有引導學生去理解西方文化中面對磨難死亡超脫樂觀的態度,也不應讓他們在閱讀的真切對比中,丟失掉自己對真實生活幸福的感悟,這才是更應令他們思考、感恩與珍視的。
作為一篇經典的閱讀童話,語文課上無論怎樣教,都不能脫離童話的味道,語文的味道、生命的味道。要讓生命的課堂中真正有益的閱讀,成為孩子們心靈成長中的一段溫暖旅程。教師應首先成為溫暖的引領者,要有學生的思維立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并及時的給予啟發、點撥和鼓勵。
總之,《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的閱讀教學,讓我對于童話教學、對于語文課堂、對于安徒生、對于我的學生又有了許多的研究、學習、實踐和思考。但最令我收獲巨大的是自己從這一課的研究中,敢于從不同的聲音中去辨析、探尋和堅持自己的思考,“不唯上、不唯名、只唯實”,研究屬于自己成長的閱讀課堂。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我和學生們還將幸福攜手,一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