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琮惠
2018屆申請季已是尾聲,下一屆“申請黨”們已經開始籌備材料,希望能增加自己進入名校的概率。
在還沒有進入生死攸關的最后沖刺階段之前,棒呆創始人Brian就標化、活動、文書、面試四點給留學黨們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希望留學黨們能充分利用現在的時間,為申請贏得重要砝碼。
SAT1580分和1560分已無本質區別 尋找語言成績以外的途徑體現差異化
在這個部分,我主要想糾正家長們對于標化考試的一個錯誤觀念。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SAT和托福的分數挺高的,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就覺得已經達到美本申請的門檻,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
首先,美國大學比較了解中國國內標化的情況,他們知道,國內學生會習慣用刷題等各種技巧來提升標化成績,在國內的學生,SAT考1500+的學生,起碼有上百人。所以單靠SAT和托福,想實現和其他學生的差異化,難度還是很大的。
其次,就算SAT分數比其他學生高,也并不能說明進入名校的概率就一定比別人大。有很多未被錄取的學生在標化成績上其實是更強于被錄取學生的。
但我注意到,每年有很多家長會有一種攀比心態,雖然可能自己的孩子已經考到了1560分的成績,但是隔壁鄰居家的孩子考了1580分,所以就覺得一定要讓孩子再考一次。但要知道,實際上1580分和1560分本質上已經沒有區別,用那么多精力刷到1580分,對最終結果影響也不大,而其他真正影響最終結果的重要指標,可能就被忽略了,這個現象就有點不夠理性。
綜上,為了證明自己的人文實力,尋找SAT和托福以外的途徑來實現差異化顯得很重要。如果能夠在SAT2文學上面拿到700分以上,這個價值就遠高得多,因為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水平。
課外活動要讓大學感受你的誠意 “領導力”通過行為體現
課外活動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不只局限于夏校和競賽等活動。
美國大學在錄取學生的時候,并不要求學生所做的每一項活動都必須有獎項證明,大部分競賽獎項他們并沒有清晰的概念,也無法準確了解某一個獎項的一等獎是全國百分之多少,畢竟中國的競賽太多。
關鍵點是讓美國大學感受到你的誠意。
活動成果的體現可以由量化指標來衡定,可以通過數據看出投入程度,但并不是每項活動都可以。
比如申請哲學專業的學生,可能他們的活動更多集中在看大量的書籍,思考人生問題,享受探討話題的過程,然后繼續投入看書的過程,如此反復。那么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一個競賽可以證明他們的投入,因為他們所做的活動是非常抽象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你的誠意遠比量化的東西來得重要。
另外,活動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出你的領導力。
聽到領導力,有些學生可能會望文生義,覺得領導力就是要在學校管理幾十人的社團才行,但是,美國人眼里的“領導力”不一定是通過職位,而是通過你的行為來體現。
我之前一位被哈佛錄取的學生在文書里寫了這樣一句話“我非常愿意去干別人不想干的活”。雖然他沒有展現是某組織的領導,但是樂于承擔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反而展現出了他身上難能可貴的“領導力”,這種意識非常打動人。
如何用一個線索把你所做的不同的活動串聯起來,用這種整體的東西,去向招生官展現你的誠意,在你的興趣和對你有利的活動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盡量做孩子既感興趣,又對申請有所幫助的活動,而不是純功利地考慮什么樣的活動能提高錄取率,這個并沒有什么矛盾。
個性化與學術性都需體現在文書中
提到文書,首先我們先分兩類來討論,第一種是個性化文書,第二種是學術文書。個性化文書就是要讓招生官能通過文書,了解到你自己的個人經歷,能看到關于你的故事。這里所說的“個人經歷”不一定局限于你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了很多努力,從而獲得了多大的成就。實際上,招生官更愿意看到的是,你通過某件事進行了反思,通過反思促成了某方面的成長,改變了你原有的一些價值觀,這是你成長過程非常寶貴的東西。
對于學術文書而言,你要讓招生官知道,你在某一個領域有著持續性的熱情,投入了很多精力,你也很清楚如何利用大學這個階段滿足你的需求,如何在這個領域繼續獲得發展。學術文書里面體現了一個連貫性的問題,這個連貫性也是美國大學希望從申請者身上看到的寶貴特質。
面試可針對性準備 美國大學的面試更像聊天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參加面試的時候能夠給招生官留下一個深刻的、正面的印象,這其實是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 的。
面試主要依賴的是個人的綜合能力和社交能力。我見過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很擅長于社交,主動跟別人攀談,尤其是國際學校的孩子,他們的社交能力有時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體制內的學生,由于學習壓力比較大,周末可能也沒有很多時間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學術和社交的平衡問題。
我們觀察英美大學的差異時可以發現,英國的招生過程相對來說是比較學術的,學生需要考慮如何應對招生官提出的學術問題。而美國大學不同,美國大學的面試更多的是像聊天,他們會想象自己和你困在一座島上一個月,或者把你想象成他未來的舍友,來判斷你的性格。他們不希望你是非常被動的,聊天的時候只能和你聊一些無聊的話題,希望你能和別人積極互動。但是前提肯定是你滿足了進入大學的學術門檻。
當你滿足了進入大學的學術門檻之后,社交能力就變得重要起來,但是社交能力需要時間的積累,并且找到學術和社交的平衡點。面試準備不是應試前的突擊就可以應對的,而是需要家長平時要重視讓孩子多和陌生的朋友進行交流,慢慢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這才是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