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彬
“ECP”是指以嚴格而有規律的身體訓練為培訓手段(Exercise),循環而有節奏的專項課程為組織形式(Cycle),競爭而有合作的教學競賽為績效評價(PK)。組織者根據本區域內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情況,建立在體育教師運動專項課堂教學實踐基礎上,為提升體育教師教學“育人”技能、課堂“上課”技巧、身體“模范”素養而自創的一種新型培訓方式(圖1)。
一、培訓前期的準備
1.現狀調查,培之有“的”
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應先于培訓方案的制訂,且要“有的放矢”地查找問題的影響因素,然后再判斷哪些因素可以直接采用現有的方法手段來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如何分層、分批地解決都是現狀調查與分析中要體現的元素。如,筆者通過采用走訪學校和調查體育教師檔案等方式,對教師的賽課成績、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學生運動成績、教師教研活動、體育學科教學科研課題等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存在3大不足:許多年輕體育教師有一定的體育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但不會教學;部分體育教師把教學技能和運動訓練混為一談,教學的方式方法不夠嚴謹;得過且過地教,對課程標準和體育教育領域前沿知識感悟力不強,執教能力和水平較差。此外,還有受各區縣學校體育發展不均衡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等客觀因素和特殊情況影響,目前筆者所在地區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2.理論導向,培之有“法”
“ECP”強調體育課堂教學“在運動中教,在運動中學”的特點,培訓注重“身體練習”。這樣既適用于新入職的“新手”快速摸清教學門路,也適用于中、青年教師突破職業倦怠和瓶頸,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所有從事體育教學的教師都能參與。
培訓沒有教材,但是體育可以分為許多項目,無論是什么教材都是以項目為載體,因此以項目為內容,各個項目就像是為一把左輪手槍裝填子彈一樣放入培訓中。首先放入專業性的項目,如,足、籃、排3大球;然后對通用性項目的投入,如,口令、口哨的運用等;最后對教學能力進行培訓,如,教學設計、說課、上課等。所有的項目均要能訓練、能循環、能競賽,既可以單獨實施單獨評價,也可以組合實施階段評價,還可以整體實施全面評價。
3.師資配置,培之有“道”
《師說》中認為能為師者“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論語》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說法。“ECP”強調對教學技能本身的一種學習和體驗,而每一名體育教師(基本都經過體育院校和師范類體育專業培養)有自己擅長的項目或專長,所以在基于“ECP”的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方式探索中,培訓對象(學員)是一線的體育教師、學校體育工作者、管理者、研究者,而培訓者(教員)也是一線的體育教師、學校體育工作者、管理者、研究者,是為“學教一體化”。當然,也不能當“埋頭拉車不看路”的“莽撞漢”,培訓中需要在學校體育前沿領域的專家幫助培訓者和受訓者打開方向,面向未來十分必要。采用專家名師和一線教師的“混合搭配”方式,攫取一線教師在某一方面具有創新性的做法,用培訓的平臺予以實踐交流,“一線的才懂一線的”,讓培訓者和受訓者有共同語言,在傳授和交流中共同進步,突出在操作層面的培訓效果。
4.場地組織,培之有“招”
場地的準備要符合各專項的特征,最好是一塊可以循環訓練的空曠場地,而且每一塊專項場地要相對緊湊,不能相距過遠,不然“ECP”的循環節奏會被打破,受訓者無法保持熱情,培訓者疲于在場地奔波,培訓效果較差。“ECP”是以教學技能的實際操作、感受、思考、提高為主,且學員是沒有接觸過相應項目的學生,因此只需要一塊60~100m2內的平坦場地即可實施,如,稍大一些的普通教室、舞臺等均可。在實際操作中,活動的組織可由一所完全小學承擔,并按照項目布置場地,便于流轉。項目循環時,可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或天氣情況進行調整。此外,培訓器材需滿足項目需要,器材的數量需保證人手一個,而且必須符合本專項和課堂的實際使用。
二、培訓的實施要件與方法
1.嚴明的紀律
培訓紀律是保證此種方式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實施的首要前提,“ECP”的高效率性也決定了培訓時必須有嚴格的紀律作為保障。“ECP”是一種半封閉式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生活、學習一體化,強調團隊集體活動。培訓時,安排專人負責對學員進行考勤(見圖2),并監督學員的訓練強度,訓練的強度要高于上課的強度,即學員必須“出出汗、紅紅臉”。如,采取實施領隊制來落實,即把受訓者在培訓前編丁入隊,分發帶有明顯標志的衣服或徽記,男女混搭,一支隊伍12~18人,任命其中1人擔任領隊,全隊在循環課程或走班過程中的考勤、競賽由領隊負責,領隊需熟悉課程表和課程輪轉時間的設置,嚴格執行紀律監督。
2.緊湊的節奏
“ECP”的循環授課有明確課程表,學員按照課程時間打卡即可確保循環課程的實施。按照課時標準按半天3~4個課時較為合理。如,筆者所在地區以各區縣作為隊伍,以隊形隊列、田徑、三大球、韻律操等作為輪轉項目,在確定講師后,制訂了課程表(表1),同1支隊伍在同一下午的時間進行了4個項目的訓練和體驗,效果較好。
3.平等的交流
“ECP”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方式在培訓師資時,倡導在課堂人人都發表觀點,即就某一問題,授課導師和學員都需要發言,而不是像以往培訓時授課導師“滔滔不絕”,學員卻“昏昏欲睡”。其實,該方式表面為教師“教”、學員“學”,但實則為教師與學員一起探討解決某一問題的方式方法,彼此之間分享心得,以尋求更好的解決策略。如,足球項目,針對足球教學中“如何組織教學比賽”與“如何解決比賽內容乏味”等問題,培訓導師先拋出2個策略,學員經過實踐與探索后分享自己認為更適宜的策略,小組成員及時總結問題解決的創新點及思維方法,以便將方法遷移在其他內容的教學活動當中。通過平等交流(圖3),能夠讓學員更加積極主動進行反思與實踐,并讓學員獲得教學自信。
4.密切的合作
在“ECP”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方式中學員和學員之間的關系不是點狀的個體與個體的關系,而是通過隊伍建設和循環學習,形成了帶狀關系。教學技能的提高,許多時候靠的是團隊成員教學思想的不斷碰撞,在培訓中開展PK賽前的集體備課實操,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學習所得對PK內容進行設計,經過同組PK后,選拔表現最為突出的學員執教最終組與組之間的PK賽的教學內容,其余學員與參賽代表共同完善教學設計(圖4),并在比賽中充當學生。實施過程中強調團結精神和集體智慧有助于學員鞏固與創新教學技能,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
5.真實的競爭
隊伍教學技能PK是對培訓成果的可見性評價,是對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成果的展示。競賽組織突出公平性和競技性,尤其是強調競賽的榮譽感和儀式感,提高競賽的含金量。PK賽在一個規定的競賽場地(圖5)內進行,即以1塊20~30m2的平整場地為限,四周布置邊角旗,比賽隊伍集中坐在場地的一個方位,其他幾個方位為評委席。評委分為專家評委與大眾評委,由培訓的導師和代表隊的上級行政部門領導或教研部門研究員組成。比賽時間為15min,比賽內容除進行隊列隊形、教姿教態的比試以外,學員還需對選定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展示。每當一組比賽結束完成后,評審組立即進行打分并公示,以100分為滿分,最終得分按照專家組70%、大眾評委30%進行折算,比賽力求公平、公正。學員通過比賽和觀摩學習,“以戰養戰”,教學技能得到了較好的檢驗和提升。
“ECP”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方式是一種可組合的綜合培訓方式,它的構建與實踐,將培訓和教學實操緊密結合在一起,讓體育教師全面體會到了“以身體練習為手段”,提升教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