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穎
摘要:赤縣扶桑,一衣帶水,一葦可航。昔鑒真盲目,浮桴東海,晁衡負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齒,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兩千年友誼,豈等尋常。本文以作者參加國際友好交流訪問為基礎,詳述作者在日本的所見,引發的感悟。
關鍵詞:日本;民族文化;友好交流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遠在很早的時期就有了與中國的交流。而今,值此中日建交46周年,學校積極響應國家外交政策推行赴日交流生活動。我作為“中國大學生友好交流代表團”成員,赴日本東京、和歌山縣等地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從我得知消息那天開始,就期待著能夠成為其中一員,去體驗異國的生活環境和教育體系。經過申報、等待、準備、學習等一系列緊張的準備,我的夢想得以實現,我無比榮耀的成為了交流生中的一員。我非常感謝國家、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如此難得的赴日本交流學習的機會。我非常慶幸自己能擁有新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哪怕只是短短幾天,也令我獲益匪淺。
我們乘坐飛機到達日本東京。在隨后的一周時間內,我們深入民間,參觀了漆器會館和醬油工廠以及著名的梅干館,先后在千畳敷、三段壁、円月島和TORETORE市場留下足跡。
初到日本,它給我的感覺是:祥和安寧。寬闊的馬路、明亮的燈光、路邊豐富的樹木種類和搭配合理的色調。
日本整體環境良好,不僅是因為日本沒有沙塵暴等惡劣天氣,也由于人們自身具備著強烈的自覺性,從不亂丟垃圾。后來通過了解得知,日本一直是將生活垃圾和工業建筑垃圾進行科學分類,并根據回收性質進行分解和二次循環利用。
而且在教育方面,日本重視“環保從娃娃抓起”的理念,讓孩子在初入學時就學習受益一生的環保知識。
去日本前,我早就對日本的“安靜”有所耳聞,這次更是深有體會。日本社會的確井然有序:從排隊到結賬,甚至是走路,這種嚴于律己的素質讓我一度懷疑有人在督促著他們。
“一個民族講秩序并不難,難的是永遠講秩序,危機時也講秩序”,而今在日本我才深刻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日本,“快節奏,慢生活”是日本人工作和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使日本國民天生就不具備優越感,他們危機意識和上進心極強,工作勤奮、敬業。
在交流中我見識到他們對工作有著近乎癡迷的執著,他們認為不勞而獲是最為可恥的行為,這也是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高度嚴謹和認真的原因。
從他們身上我思考出:任何一件事,只要安靜下來潛心去做,善始善終,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造就經典和榮耀。
在日本期間,令我印象深刻的當屬訪問和歌山大學。這所大學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就是實驗室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工科大一的學生通過老師講授和自學相關理論,就可以憑借個人和小組實力做出一輛車。據了解這些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前就被要求具有相關專業的動手操作能力。這種教學的實效性和實踐性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點就是和歌山大學食堂井然有序的打飯隊伍和干凈衛生的食堂環境是我們國內許多大學都無法媲美的。
在他們的圖書館一樓設置有一個開放互動交流區,有題板有電腦,在這里大家可以探討問題,二三樓不可以交流。領我欽佩的是,這里學生很多,但是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小組里交流討論,雖然很多人在發言探討,但整體氛圍特別安靜,沒有一個學生在嬉笑玩鬧,他們充分合理地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嚴謹認真地對待學術。
提起日本的教育,不得不提日本對防災減災教育高度重視。
由于日本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所以日本在普及教育地震知識方面尤其執著。
交流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由首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講的“地震損害和都市防災”專題講座,老教授講課風趣幽默,十分健談,豐富的事例讓我對災害以及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亦如教授所言“正視自然災害就是珍惜我們生命本身”,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自救知識以及學會規避風險。
日本還有一項是眾所周知的優勢就是發達的科技水平。返程之前我們參觀了日本科學未來館,在這里,每個展廳都有專業的科學交流員和志愿者跟隨講解。他們通過互動和實驗使參觀者身臨其境,從而享受尖端科技,感受時代發展。其中科技影院中的兩個全方位欣賞天象的GAIA影院以及可以模擬體驗假想空間的VR影院,無一讓我十足驚嘆,驚嘆科技進步之快,驚嘆未來發展之妙。
短短七天匆匆即逝。在這七天內,我自身由內而外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通過交流學習,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視野和眼界,自身思想境界也隨之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這也鍛煉了我溝通協調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這一周,感謝同行伙伴給予了我許多的幫助,尤其是一些伙伴在辦理各種雜亂手續時禮貌應對工作人員,在異國他鄉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慌不忙,他們從容應對,在交流前做好攻略、自身極強的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入鄉隨俗的強烈意識都成為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為有這樣優秀的同行伙伴而自豪。除此之外,還要感謝所有工作人員對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悉心關照。
再次回顧這次交流活動,除了感受到日本的人文環境文化外,我也認真深刻地思考了中日關系。中日是近鄰,是搬不走的鄰居,今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迎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家組織我們交流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這有利于我們互動交流,加深友誼。
歷史不可被遺忘,雖然在中國的發展史上,我們曾被日本欺壓和踐踏,但是我們從未低頭,并用自身堅定的力量獲得成功和尊嚴,贏得國家地位,爭取到了話語權,所以才有了今日中日平等交流的局面。我為自己身為一名炎黃子孫而驕傲,我深知自己身后的是經濟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水平快速進步、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祖國。
而在文化影響方面,我國是眾所周知的文化大國,但卻不是文化強國,我國文化豐富多彩,而我們對現有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卻不及日本對動漫產業和日本文化的發掘。我國文化藝術庫中的瑰寶,每一種每一類充分利用起來都足夠整個世界為之贊嘆。這些豐富且深遠有內涵的文化資源,啟示我們要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要學會發現、學會利用、學會發揚,這是我們的資源,更是我們的民族驕傲。
我們帶走的是豐沛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為將來的發展開了一方新天地;我們留下的是中日友好之樹,這些樹木不僅將為世界添一抹綠彩,更將在中日學生心中建起相互了解的綠化帶。這次回國后,我定當認真學好理論知識,儲備技能,增強自身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為日后祖國的偉大復興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