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艾麗
一、研究背景及指標體系構建
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方面,評價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因此,本文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建立評價體系,評價各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希望有所收獲。
文章從2015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中選取了13個指標建立評價體系,并人為劃分為經濟發展水平、能源資源消耗水平、社會生活環境三個方面。由于西藏地區相關數據缺失量大,本文暫不分析。文章對缺失數據進行了均值化處理,負屬性指標進行了逆向化處理。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所有指標數據都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數據分析利用SPSS16.0完成。
二、實證分析
(一)KMO檢驗及因子提取
本文的KMO值為0.73,大于0.5,同時 Bartlett 檢驗概率值為0.00,小于顯著性水平 0.01,說明各因素間不獨立,適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表顯示前四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0%,因此,我們提取前四個主要因子做隨后的分析。
(二)因子矩陣及因子得分排名
由旋轉后的因子矩陣可以看出,第一因子主要包括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天然氣消費量、電力消費量、城市綠地面積、地方財政環境保護支出,它代表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發展與綠色能源、環境保護支出的共同作用,其影響是正向的,方差貢獻率為36.80%。第二因子主要是地區不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廢水排放總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煙(粉)塵排放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改造方面。由于我們已經對其進行了逆向化處理,因此,因子得分越高,污染排放水平越低。它的方差貢獻率為24.13%,與第一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60.93%。 第三因子主要是人均用水量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的綜合反映,代表人類的影響作用,與前兩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有73.96%。第四因子主要是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屬于不可抗因素。它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10.87%,與前三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4.83%。
利用這四個主要因子,以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占累計方差貢獻率的比值作為權重,可以計算綜合得分,最終得到排名。
三、結論及建議
由綜合排名可以看出,廣東、海南、江蘇、北京等省市排名靠前,廣東綜合得分排名最高。廣東的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排名第一,說明廣東省的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發展相對協調,但其在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成果的傾向不同,主要是在投入與環境改造方面成效顯著,而人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尤其是節約用水方面相對薄弱;北京市這三個方面的建設都比較好,但是在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方面還有待加強。排名靠后的主要有甘肅、貴州、吉林、黑龍江等省份,這些省市的第一因子得分都為負值,說明這些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生活環境改善投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不顯著。
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漫長而艱巨,節能減排,城市綠化和經濟發展等建設缺一不可。因此,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各省份可以對照自己的發展短板,彌補不足,以使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均衡發展,爭取早日開啟生態文明發展的新篇章,建設屬于我們的“中國藍”。(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