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楠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眾多發達國家人口年齡結構在20世紀初就開始逐步發生變化,現今我國也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浪潮。互聯網式信息化養老成為了各國養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發達國家的智能養老模式,結合中國當前急需解決的養老問題,找到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養老產業改革發展方向。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如日本、德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與此相比雖然老齡化問題出現時間不長,但是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愿較之前明顯降低,與此同時出現了人口高齡化、老齡空巢化、高齡慢病化和失能化等一系列狀況。發達國家步入老齡化社會會已有幾十年至一百多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程度會越來越高。根據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2億,占人口總數的16.14%,其中有4063萬人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這就意味著能夠生產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因此養老問題會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我國養老產業現狀
養老產業是為老年人提供物質和精神層面相關產業的總稱,涵蓋了醫療、地產、金融、消費等各個領域。目前我國養老產業矛盾日益加激烈,國內養老市場的供給能力不能滿足對于養老的迫切需求。據統計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1.6萬個,提供各類養老床位672.7萬張,雖比2014年增長11.4%,這與國際慣例5%的最弱勢群體入住養老機構的標準相比,還存在537.3萬張床位的缺口,由此可以得出在我國平均一名老人只有0.03張床位,床位明顯稀缺。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為服務機構內養老,養老產業的建設主要用于產業鏈中下游的基本生活照料,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單一化,沒有很好的了解到現代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和精神需求,產業市場化程度低,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
三、發達國家養老產業現狀
人口老齡化國家的典型代表日本,對養老這一問題高度重視。作為經濟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日益富裕,人們的壽命也漸漸延長,因此對個人健康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日本在早年提出了養老醫保并對其不斷改革。2008年日本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22.1%。到2013年,日本高齡化率為25.1%。預計到2060年將達到39.9%。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醫療費昂貴,2011 年日本40歲到44歲的中年人的人均醫療費為13.2萬日元。然而65歲到69歲的人均醫療費為45.4萬日元,80到8歲的人均醫療費為100萬日元。在醫療費負擔上,由老年人及其共同生活成員負擔10%,由中央政府、都道府縣和市町村三級政府共同負擔50%,老齡醫療保險基金以外的健康保險基金等社會保險基金負擔40%,政府所占比例最大,個人自付費部分最小。
同時日本的養老產業也進行了多元化的發展。日本的養老機構由日本各級政府、政府資助下的民間組織、民間企業、財團法人或個人開設,為社區老人提供無償或按國家標準收費的服務,一些日本知名大企業也辦起了養老院。在智能化相當發達的日本,智能科技運用于養老領域,智能設備可將信息上傳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終端分析數據,及時了解老人身體狀況,并提供相關的服務。在生活娛樂方面日本養老服務做得十分人性化,在老人居住場所安裝訂制服務系統,可以提供送餐、娛樂等服務,讓老年人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
四、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啟示
從在我國占據養老產業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模式。互聯網養老作為一種新興模式,能彌補傳統養老的缺點,但這一新興業態尚在探索發展階段,其培育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且目前主要面向一些具有示范性效應的高端社區,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為大多數老年人接受。但在老齡化程度較高、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城市遠郊區、農村地區是否具有推廣應用價值,還有待研究考證。長期來看,不僅應該重新審視、認識新時代老年人群的需求,更應著眼于日常生活其中的社區空間,調動、整合社區內、外資源,營造一種舒適、宜居的文化養老氛圍。
總之,“互聯網+”正全面融入醫療、保健、養老等家庭服務業。在養老領域推進“互聯網+”,對傳統業態養老服務進行改造升級,應該通過搭建信息平臺,開發一些便于攜帶的智能設備,實現老年人群現實需求與信息資源的有效對接,讓互聯網真正貼近老年人需求,讓老年人走進互聯網世界。要實現全國智能養老還要克服種種困難,各種技術也要進一步純熟,但是我國的養老產業會跟隨世界養老趨勢發展,互聯網養老在未來十幾年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作者單位為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