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解華 孫麗萍
幼兒的消極情緒為親子情感互動、師幼關系處理提供了一個特殊情境。當幼兒向我們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焦慮時,當他們無法理解教師的深層情感時,家長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去處理“師幼矛盾”?又該怎樣與教師攜手,幫助幼兒宣泄和化解消極情緒?
早晨,我想幫女兒換個新發型,女兒一聽可高興了,可就在我編到一半的時候,她突然說:“媽媽,還是不要編了吧!”“為什么呀?”“萬一老師不會編呢?”“沒關系,老師們都很厲害,肯定會的!”我安慰她?!斑€是不要編吧,老師會罵的!”女兒說著說著,都快急哭了。
“媽媽,這件衣服很難脫?!薄澳憧梢哉埨蠋煄湍阋幌卵?!”“萬一老師罵我呢?”“怎么會呢?老師怎么會不幫你,還罵你呢?”想再問下去,卻發現女兒皺著眉頭沉默不語。
最近,女兒一直在幫班級進行環境創設,連著畫了好幾次畫,她有點膩了,想嘗試別的區域活動。“媽媽,這幾天我總幫老師畫畫,我不想畫了,我想去玩積木。”“那你和老師商量啊?!薄安恍?,王老師會批評我的,你去,你去幫我跟王老師說!”“你自己好好地跟王老師說嘛,王老師會答應你的。”女兒委屈巴巴地抬頭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了頭。
單從女兒的話語和神情來看,大家一定會認為王老師是一個對孩子沒有耐心、做事嫌麻煩的老師。事實上,她是我的同事,與她共事十年,我深知她對工作充滿熱情,對孩子充滿愛心。
作為母親,我理解女兒對老師的敬畏之心。作為老師,回顧十來年的教育工作,家長常常從孩子的話語里聽到對老師的“不滿”,自然就會揣測起老師的品德,家長、孩子、老師三方的不信任關系就此建立。如果把孩子比作自行車鏈輪,老師是鏈條,那么家長的定位應該是潤滑劑,家長應該協助孩子與老師磨合,這樣鏈輪才會轉得又快又好。
一、教育始于家庭
(一)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他們對環境的反應也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也許是我平時的行為影響了女兒,她才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對老師過度敬畏。我是個特別敏感的人,有時候,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就會回家跟丈夫傾訴,這些可能被女兒看在眼里,漸漸地,她也變得敏感了。因此,我要改變自己,學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對不滿的事情堅決說“不”,主動與對方化解難題,獨立解決問題。回家以后,多和先生交流工作中的積極心得以及愉悅的感受。一段時間之后,家里少了埋怨聲,三口之家其樂融融,我跟女兒之間的話題也慢慢變多了。女兒愿意回來跟我講述幼兒園的趣事,說老師對她有多好,跟小伙伴們一起玩有多開心。
(二)幫孩子培養樂觀的性格
孩子的思維很簡單,只要做有趣的事情,他們就能獲得很多快樂,快樂穩定的情感體驗會讓孩子逐步養成健康、樂觀的個性。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為他們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培養其不同的興趣愛好。閱讀推廣家宋怡慧說過: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除了閱讀之外,其他藝術形式對幼兒情感情緒也有著疏導的作用,如繪本閱讀、聆聽音樂、欣賞音樂劇等,都能為幼兒起到很好的塑造榜樣、情感認同、情緒疏導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多帶孩子感受不同藝術的魅力,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二、情緒舒緩四步法
當孩子遇到困難向家長求助時,家長不能一味地附和或責備。不經審視,片面地迎合孩子,會讓他們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過多地責備,又會讓孩子感到害怕,不敢跟家長交流。當孩子有意無意地和父母談及他的疑慮與不安時,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務,專心聽孩子傾訴。
(一)傾聽
許多家長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包辦替代,有時候,家長們只理解了孩子們表達中的關鍵信息,忽略了孩子“話里有話”。例如,女兒在拒絕穿衣服時,擔心“萬一被老師‘罵呢”,除了確實擔心老師的責怪之外,也許她真的不喜歡這件衣服。當女兒說完后,我摸著她的衣服對她說:“寶寶,這件衣服摸起來舒服嗎?”“嗯!”女兒回答?!暗牵惶潦前??”“對??!不像小公主!”“公主是什么樣的呢?”我問她?!肮鞔┑眉喖喌??!薄澳悄阕钕矚g的灰姑娘呢?她也是個公主啊,可她卻住在雜物堆里,王子還是很喜歡她??!這是為什么呢?”她很勤勞,很善良!“對??!所以不是所有的公主都會穿紗紗的衣服,對嗎?如果你不會扣紐扣,媽媽會教你,老師也會幫你,好嗎?”女兒同意了,晚上放學回來,一進門就特別高興地撲進我懷里:“今天,我沒要老師幫我扣紐扣,我的好朋友們說我的衣服特別好看!”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孩子雖小,但是他們也會表達情緒,家長要耐心傾聽,精準地捕捉孩子想表達的信息。有時候,即使家長和老師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會讓孩子獲得另一種成長。
(二)分析
幼兒的消極情緒問題有時直指不和諧的師幼關系。最近,女兒在幫老師布置教室,能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家長自然很開心,孩子也很自豪。但是,女兒不愿意一直做重復的事情,卻又不想辜負老師的信任,破壞老師心中“好孩子”的形象,左右為難,情緒才會變得糟糕。“你和老師說過了嗎?”“沒有。”“沒有,老師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老師又不是你肚里的小蛔蟲??!”我故意邊說邊撓她癢。她樂了:“老師會罵我嗎?”“王老師隨便罵過你們嗎?”她想了想:“沒有,犯錯誤會批評?!薄皩Π?,你沒有犯錯,只是說出自己的要求而已?!痹谖业墓膭钕拢畠涸囍趵蠋煖贤?,果然,晚上回到家里,她就很開心地告訴我:“我可以去玩積木,玩娃娃家了!”很多時候,孩子“埋怨”老師,并不是希望家長去質問老師,也并非不喜歡老師。他們只是思緒比較混亂,不知道怎么處理;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心里膽怯害怕,更需要家長的鼓勵。
(三)換位
教師的愛是理性的愛。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只能了解教師話語中的邏輯意義,不明白一些情感和心靈上的潛臺詞,所以才會心存戒備,擔心老師會“責罵”。如何幫助孩子理解老師深層的愛,進而做出正確的回應呢?家長就是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橋梁。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對父母毫不設防的心理特質,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幫助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其共情意識。當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時,他就會理解和支持老師,這也是一種自我支持和優化。
(四)溝通
很多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可以獨立幫助孩子解決煩惱,但對于孩子的持續困擾,家長也很乏力,這時候,就不必諱疾忌醫,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與老師真誠地溝通,將孩子的客觀表現詳細地告訴老師。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更全面地分析孩子的行為;另一方面,家長可以獲得教師專業性的幫助。家園是融通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時,常常簡單地寄希望于幼兒園的幫助,或者帶著情緒去質問老師,要求老師片面地滿足甚至“討好”孩子,這些做法都是很不明智的。孩子一旦出現消極情緒,我們應該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尋找情緒出現的根源及解決方法。
真正美好的家園關系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在整合家園資源的過程中,家長要勇敢地站出來,一手牽著老師,一手牽著孩子。對老師來說,家長的積極姿態就是最好的教學輔助;對孩子來說,融合一致的家園關系就是最好的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