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昭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但是,當前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照搬中小學的教育模式,并未真正從幼兒的實際需要出發。近年來,我園深入研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教師、環境、課題、家庭等四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重視創設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享受快樂的童年生活。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明確短板,面向全體
近年來,我們發現,很多幼兒園的健康課程只局限在對體育活動的探討和開展上,忽視了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健康課程的整體框架單一,缺乏專業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參考書籍;教師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的專項輔導,并未真正面向全體幼兒,未關注全體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
(二)尋求原因,逐一突破
從主觀上說,受大眾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家長都片面地認為,幼兒的智力發展是首位,健康教育僅體現在體育鍛煉方面,從而忽視了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從客觀上說,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從科學的角度對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鍛煉。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教師的自我提升
1.轉變觀念
教師從只注重體育鍛煉的教育模式,逐漸轉變為注重生理、心理、社會的健康教育模式,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使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適應等方面獲得和諧發展。
2.提升專業知識與心理素質
我園會不定期開展研討會,分級組商討學習,從而準確發現幼兒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加以有效引導和矯正。同時,教師定期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書籍,如《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等,從自身出發,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內容,保持樂觀、自信的良好心態,避免將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
(二)建構安全、快樂的環境
幼兒的心理發展具有可變化性,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園一直秉承“以幼兒為本,讓幼兒享受幸福教育”的理念,在環境創設中投入大量工作,讓幼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促進其自主行為發展。
1.物質環境
我園充分利用室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戶外環境中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營造幼兒快樂游戲的小天地。例如,在戶外創設攀爬區、騎行區、球類區、跑跳區、平衡區等,幼兒自主選擇去探索并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片區域都充滿健康和快樂。在室內創設幼兒喜愛的活動區域,如建構區、美工區、益智區等,培養孩子學會分享、謙讓、合作等美好品質。
2.心理環境
早上入園時,老師一個親切的微笑,一聲友好的問候,一個自然的愛撫,都會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環境。我園積極建構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支持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1)尊重孩子,循循善誘。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以寬容和接納的態度走近并認識孩子,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感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接受教師的教育影響,會更容易讓幼兒產生安全感,其思維也會更加敏捷,想象力更加豐富,個性更加開朗。
(2)與友為伴,互助互學。幼兒的個性是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面對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同伴,他們更容易達成一種相互協作的關系。皮亞杰曾經提出:“孩子與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徑。交往對孩子具有獨特的心理價值,這是親子關系代替不了的。”幼兒在交往中學會合作,分享快樂,與同伴建立平等、和睦的關系。
(三)實施心理健康小課題
研究表明,人的各種心理活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過程。我園將幼兒的主體體驗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一種健康的心理定勢,并以小課題的形式開展,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尋找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課程。
1.關注幼兒心理模式,生成小課題內容
課題一:個性心理品質教育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我們把小班幼兒的關注點聚焦在自主感的培養上,如能在成人的提醒下與人打招呼,樂意參加集體活動;中班幼兒的關注點是主動性的培養,如愿意向老師學習,渴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大班幼兒的關注點則是勤奮度的培養,如做好分內事,增強自信心。在小課題“個性心理品質”的研究過程中,教師探索出了一批優秀的課例,如小班心理健康活動“我會玩”,中班心理健康活動“熊二的心事”,大班心理健康活動“洋蔥頭的故事”。
課題二:情緒情感教育
幼兒的情感是一種由內而外、潛移默化的過程。開展情緒主題教育,讓幼兒體驗各種不同的情緒情感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心理發展階段是以年齡為標志的,小班幼兒的學習重點是正確認識情緒,中班幼兒是學會表達情感,大班幼兒是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每個年齡段的幼兒所掌握的情緒情感側重點不同,教師應圍繞幼兒已有發展水平,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例如:生氣主題教育,小班開展教學《生氣的時候》,引導幼兒認識生氣的表情;中班開展教學《生氣湯》,引導幼兒體驗生氣;大班開展教學《消氣吧》,引導幼兒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課題三:人際交往教育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幼兒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小班幼兒剛入園,需要盡快適應集體生活,懂得禮貌待人,喜歡與小朋友一起游戲;中班幼兒在游戲中嘗試與同伴進行分享,愿意與老師交談;大班幼兒喜歡結交新朋友,在與同伴的共同游戲中,體驗合作帶來的愉悅感。幼兒的需要是從與周圍人和物的交往中得到滿足的,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支持他們的人際交往。例如:小班教學《一起玩,真快樂》,教師創設談話環節,幼兒自由表達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心情;中班教學《孤獨的小熊》,教師創設游戲“連體人”背靠背”等,幼兒在游戲中主動與同伴合作,體驗共同協作的快樂;大班教學《我們都是好朋友》,教師創設情境表演,幼兒在角色表演中學會換位思考,體驗彼此的內心感受。
2.融合一日生活教學,拓展多樣化途徑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含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小課題,不僅僅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更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如獨立性的培養起始于學前階段,老師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他人,通過入園、喝水、如廁、吃飯、睡覺等環節,引導幼兒體驗獨立自主,收獲成功的喜悅,培養獨立個性心理品質。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從來不局限于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教師應將心理健康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四)搭建家園溝通橋梁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家園溝通方面,我園通過家園聯系欄、家長開放日、專家進課堂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引起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教師定期把孩子的在園表現反饋給家長,讓孩子回家后與家長共同記錄心情日記,從而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家園攜手,共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三、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我們通過實際探索發現,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論與實踐支持,而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具有長期積累性,一旦在學齡期被忽視,極有可能對未來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園在尊重幼兒個體發展的理念下,將幼兒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為其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一)多元角色助力
幼兒心理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家園共育、同伴交往、環境創設、園所理念等,幼兒園應結合各方面力量,發揮自身優勢,共同為幼兒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1.家園協作
教師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及行為影響,采取恰當的教育行為,引導他們積極向上,幫助其發展健康的人際關系。同時,家長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將教育延伸至家庭。在與幼兒心理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采用積極正面的情感來熏陶幼兒,致力于營造出健康的心理氛圍,幫助幼兒健康成長。
2.課程與環境互助
課程和環境的創設,其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幼兒。這里的“課程”不是單純枯燥的說教,“環境”也不是簡單的陳設裝飾。課程與環境互助,指符合幼兒興趣,貼近幼兒生活,在課程與環境的相互融合中達到生活化的教育效果,以增強幼兒的主體意識。
(二)全方位整合資源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比較零散,還需要我們不斷進行調整與修訂。對于一些優秀的教學資源,我們將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示,體現活動的發展脈絡。此外,我園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還在繼續,并致力于形成一套科學的活動方案,為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積累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