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
如果說幼兒美術創作過程是充滿激情的個性展現,那么活動后的分享就是洋溢智慧的經驗升華。然而,在實際美術教學活動中,這一環節往往被執教者所忽視,或蜻蜓點水般地泛泛而談,然后不了了之。本文將從美術教學中分享環節的現狀出發,分析分享環節的意義,提出相關優化策略,彰顯分享價值,讓美術教學活動更具生命力!
一、美術教學中分享環節的現狀
分享作為美術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環節,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其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幼兒對周圍世界任何現象和事物的理解都需要經歷一個由外及內的動作內化過程。然而,每次美術活動后的分享交流卻成為了美術創作的一道“門檻”,在當前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分享環節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一手包辦型
創作活動結束后,教師通常會集中呈現幼兒的作品。有的教師會進行提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同伴的作品嗎?“這些作品好看嗎?”這種例行公事般的包辦型分享,沒有觸及幼兒日常生活中的關鍵經驗,只是泛泛而談,流于表面。
(二)一廂情愿型
在分享活動中,有的教師會將美術創作中觀察到的現象直接講給幼兒聽,或直接點評幼兒是否認真遵守活動規則,而不注重幼兒的自我意愿表現。事實上,在分享過程中,孩子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表達出來,從而得到同伴和老師的認可與表揚。
(三)一味肯定型
在分享過程中,有的教師會一味地肯定孩子的行為表現,或隨意應付孩子,如“畫得不錯”“有進步”“就是這樣的”“用色很好看”“想得很特別”等。雖然這些表揚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成功或快樂,但仔細推敲可以發現,這樣蒼白、單調的交流,對孩子自身成長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或促進作用。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真正有意義的分享,應該是能讓幼兒自由交流、體驗分享、發現探索,從而以更高的興趣與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美術創作中。
二、美術教學中分享環節的意義
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分享,指作品創作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將作品張貼、懸掛、布置在教室周圍,師幼圍坐在一起,相互欣賞、交流創作的“成果”,分享彼此不同的經驗。著名的“高寬課程”的實施就包括了分享交流環節(回憶環節)。“通過回憶他們做過的事,幼兒能開始看到他們的計劃和活動之間的聯系,能對他們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有更清楚的意識。”“回憶環節給幼兒提供了分享和學習別人經驗的機會。”在分享過程中,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創作時的收獲,展示他們在創作中用過的操作材料,欣賞他們已經完成或還未完成的美術作品,從中獲得學習與進步。
(一)在交流中提高
在交流活動中,幼兒通過展現自我,與同伴分享自身經驗,同時將同伴的經驗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大家集思廣益,將經驗遷移運用到新的探索活動中。交流活動的開展,既讓幼兒的經驗得到了共享,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經驗的效果,提高了幼兒的遷移應用能力。
(二)在分享中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誠然,創作活動后的分享為幼兒創設了更多自由表現的機會,不僅給他們提供了相互學習的平臺,還激發孩子的繪畫潛能,張揚了他們的個性。分享活動是促進幼兒個體與群體共同發展的良好途徑之一,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三、組織分享環節的優化策略
(一)有效提問,彰顯分享環節的意義
教師提問是美術分享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價值的提問具有激勵、促進反思等作用,直接關系著美術活動的效果,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能力。
《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在美術創作活動后的分享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問題,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例如,在小班粘貼畫活動“郁金香”的分享環節中,教師為照顧不同層次的幼兒,分別提出了幾個不同的要求:請折了一朵花的幼兒展示作品;請折了兩朵花的幼兒展示作品,并手口一致地進行點數;請折了三朵花的幼兒展示作品,并進行添畫。第一個層次顧及了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第二個層次考慮到了能力中等的幼兒;第三個層次是針對繪畫技能、理解與接收信息能力較強的幼兒,以發揮他們獨特的創造性。隨著教師提出的三個要求,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美術分享活動不僅是能力較強的幼兒展示自我的舞臺,更是那些羞于展示自己的幼兒增強自信的平臺。教師要及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兼顧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從而獲得滿足感。
(二)創設情境,減少分享環節的枯燥
在分享活動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到幼兒的參與性和學習狀態,保證他們的專注度。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感興趣。”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游戲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有趣的游戲情境也是吸引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策略。在分享活動中,如果教師能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滲透其中,會更容易讓幼兒所接受。
例如,在小班美術活動“小小心愿卡”中,孩子們裝飾完心愿卡后,開始用卡片裝飾圣誕樹。在變幻的燈光下,孩子們都虔誠地許下了愿望。當音樂結束后,孩子們都歡呼雀躍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在愉快的氛圍下,活動圓滿結束。
又如,在水粉活動“梨樹”中,孩子們都認真地完成了作品。教師像往常一樣,將幼兒的畫作懸掛在作品墻上,但感覺賞心悅目的同時似乎缺少了幾分趣味。何不聽聽孩子們的聲音,看看他們能帶來哪些好的建議呢?于是,教師問孩子:“我們可以將這些美術作品放在哪里,怎么呈現呢?”“可以把畫貼在作品墻上。”“可以將作品卷成一個圓柱體,懸掛起來。”“可以把畫貼在三棱柱上,讓它們自由旋轉。”孩子們的辦法五花八門,各有千秋。最后,教師根據多數幼兒的意見,將這些“梨樹”作品拼成一片“梨樹林”。可是,怎樣做“梨樹林”呢?將其布置在哪里合適呢?孩子們又進行了一番熱烈的討論。最終,教師組織孩子們把“梨樹”作品沿著輪廓剪下來,兩兩相對貼在紙盒上,做成了一個立體的“梨樹”。隨后,孩子們把“梨樹林”布置在了建構區,并用積木圍了一圈“圍墻”。小小的建構角,瞬間就變成了一片美麗的“梨樹園”,讓前來參觀的師幼不禁發出陣陣贊嘆聲。
其實,孩子的每一次創作,都是他們幼小心靈的一次旅行,是稚嫩而嬌弱的,需要教師用雙手慢慢指引。幼兒是畫作的主人,教師應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展示方式,這對孩子來說會更有意義。可見,教師在分享活動中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能夠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有效地減少分享環節的枯燥等待。
(三)積極應變,優化分享環節的效應
在分享環節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育智慧,對幼兒進行恰當的鼓勵,既保護能力較弱幼兒的自尊心,又激發其他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增強自信心,變消極為樂觀,獲得滿足感。
例如:在小班美術活動“可愛的我”中,由于孩子們剛剛開始畫人物畫,他們雖然知道人體有四肢,可在實際繪畫時卻不知道手和腿的生長部位,常常把雙手畫在頭頂上。于是,在分享環節中,教師將這些作品展示出來,請其他幼兒猜一猜:“這個小朋友的手為什么舉在頭頂上呢?”孩子們紛紛討論起來:“他應該是在舉重。”“游泳的時候,手也是放在頭頂上面的。”“可能是他的爸爸要打他了。”教師及時回應道:“哦,原來是這樣啊!”在教師的教育智慧下,原本錯誤的構圖瞬間變成了有價值的教育契機,既保護了幼兒的自尊心,又能將幼兒引入有效學習中。通過類似的分享活動,孩子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了,能主動發現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同時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同伴。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巧用分享環節,能讓孩子們獲得更多的信息,通過交流進行共享、互補,相互促進。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到“因人施教”,兼顧個體差異,在活動中真正做到“以幼兒為本”,梳理活動經驗,彰顯分享價值,讓美術教學活動更具生命力,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