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鳳 吳舒亞
過度保護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通病,但是,這究竟是愛的表現,還是傷害?“保教結合”作為我國幼兒教育的一大特色,很容易讓教師曲解為“縱容”和“溺愛”。實際上,我們應該在幼兒教育階段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做到“愛之有道,愛之有度”。
今年的小班新生個頭都特別高,蔡蔡就是其中的一個,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眨巴眨巴著,小巧可愛的五官可以用“高顏值”來形容。這幾天,老師仔細觀察小朋友們的晨間活動,發現蔡蔡的動作不太協調,有時候走路還會不小心跌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蔡蔡顯得不太合群,老師走近詢問,他便低下頭什么也不說,只是小聲地抽泣著。老師對旁邊的小朋友欽順使了個眼神,讓他去安慰蔡蔡,欽順走過去,牽手、擁抱、逗樂都被蔡蔡拒絕了,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周左右。
不知道蔡蔡到底怎么了,趁著角色游戲的時間,我以“客人”的身份走進了蔡蔡所在的娃娃家。
“客人來了,歡迎光臨,我是爸爸。”蔡蔡熱情地接待了我。“請坐,想喝益力多嗎?要不要吃水果?我們一起看電視好嗎?”五星級的待遇,看來蔡蔡小朋友平時在家里的生活經驗很豐富呢!觀察了一會兒,我開始搭訕。
“蔡蔡,怎么這幾天一到幼兒園,就哭紅了小鼻子啊?眼睛也像小兔子的眼睛一樣,紅紅的呢!”我拿出手機里的照片,開始逗他。
“我沒有啦!”蔡蔡被我逗樂,羞澀地笑了。
“你看,你看。”我故意放大了照片,拿給他看。
“老師,你知道直排輪嗎?”突然的提問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頓了幾秒,我才反應過來:“老師當然知道了!”
“寶龍城市廣場里就有直排輪,星期天的時候,我爸爸帶我去過了,好多小朋友都在玩,太帥了!”蔡蔡手舞足蹈,興奮地向我介紹著。
“你也喜歡嗎?”我繼續引導蔡蔡打開話匣子。
“我喜歡,但是爸爸說,小孩子不可以玩。”蔡蔡的情緒瞬間低落了下來。
看到蔡蔡前后情緒變化如此之大,我似乎明白了蔡蔡哭泣的原因,為了不影響游戲,我以“買菜的時候到了”為由離開了娃娃家。
一、兩次約談
蔡蔡之所以不開心,動不動就委屈地哭泣,很可能跟家長有關。于是,我約見了蔡爸爸,通過談話了解到:上星期,蔡爸爸帶他出去玩,正好經過直排輪教學中心。很多孩子都在教練的帶領下開心地繞過障礙,圍觀的人也嘖嘖稱贊。蔡蔡看到了也很想學,但是回家后,奶奶知道了,強勢地拒絕了孫子的請求。
我十分不解,“奶奶為什么要拒絕呢?為什么奶奶說不能玩,就不玩了呢?”蔡爸爸無奈地說:“我們都很忙,平常也是奶奶在照顧蔡蔡。平日里,他磕破點皮,奶奶都十分緊張。奶奶總是說外面的空氣太糟糕了,食物也不干凈,有的路面坑坑洼洼的,出去玩實在是太危險了,我們也不想跟奶奶爭辯。如果奶奶在家,我們就不出去玩了。”聽完這番話,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原來這里面涉及了隔代教育、過度保護等問題。
于是,我專門上網查找了有關直排輪的資料,找到直排輪教練,了解孩子玩直排輪的好處,以及相應的保護措施。我才知道,作為一種健康的體育運動,孩子可以佩戴頭盔、護膝、護腕、腳套等保護工具,在專業教練的陪護下,他們完全可以嘗試這個游戲。
在做足了準備工作之后,我再次聯系蔡蔡的家長。受蔡爸爸的邀請,我參加了他們的家庭會議,為了照顧到奶奶的心情,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奶奶播放了很多段直排輪的視頻,逐步分析直排輪游戲的安全性。此外,我充分地肯定奶奶對孩子的愛心,但也給她提供了一些科學育兒的建議。最終,我們達成一致:讓蔡蔡去上一次體驗課,如果他不愿意,覺得摔倒很疼,我們就放棄這項運動;如果蔡蔡很喜歡,我們就要傾聽孩子的內心,尊重他們的想法。
二、三代人的努力
周末如約而至。上午十點多,我看到蔡爸爸發了一條“看起來不錯”的朋友圈,配圖則是帥氣的蔡蔡全身裝備地在學站立,笑容十分燦爛。周一入園時,蔡蔡看到我,就蹦蹦跳跳地向我炫耀:“老師,老師,我已經學會直排輪了,我以后還要去玩!”后來,蔡爸爸還專門給我打了電話:“前幾次,蔡蔡學習站立,一直站不穩,每次摔倒,我都能聽到軟墊地板上‘哐當一聲。原以為,這小子肯定會哭,你猜怎么著,他自己迅速爬起來了,還要再嘗試一遍……”在蔡爸爸欣喜的笑聲中,我這顆心終于落了地。
其實,這不是蔡蔡一個家庭的問題,很多家庭都存在著類似現象,祖輩格外疼愛孩子,生怕孩子出事。孩子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大,很容易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動作發展遲緩,個性趨于內向,社會交往能力差,等等。對于孩子來說,摸爬滾打才是真正的、自然的成長方式,想要養成勇敢的個性,更需要走出“舒適圈”。
首先,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親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兩種基本教育形態,為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既要做好祖輩的思想工作,也要確實督促父輩擔負教育責任。當發生家庭沖突時,家長要及時請專業的教育者參與進來,以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獨立性為基本,緩和家庭矛盾,為孩子建設一個幸福和諧的教育環境,真正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其次,過度保護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問題。在幼兒教育階段,我們常常強調“保教并重”,但是,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把握好保護孩子的尺度,否則容易造成教育異化,不利于幼兒可持續發展。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被家長溺愛、過度保護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情緒就很容易崩潰,不知道正確的處理方法,依賴性很強。在社會交往中,這些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還很容易產生自卑感。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很多家長越來越無法“控制”孩子,矛盾由此產生。實際上,早在幼兒教育階段,我們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的愛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沒有愛,教育就是蒼白的,但是愛,應愛之有道。有一首詩歌寫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有時候父母的過度保護,對于孩子來說,恰恰是“溫柔的陷阱”。我們不應該將孩子“圈養”起來,而應該愛之有度,把選擇的權利和嘗試的機會都還給孩子,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