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衛鋒
2015年,我園成功申報了省級課題《幼兒棍球活動的創編與實踐研究》,并展開相關研究。課題研究是幼兒園教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課題研究,不僅可以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還能優化幼兒園的常規管理。在創編課題內容、實施課題路徑、制訂課題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結合“關系學”的相關理論,搭建了TTO框架,并不斷優化,讓研究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關系學,即一種研究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的社會學理論,以關系為主要核心。在幼兒教育中,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所有環境都有一定的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
是“three”“two”“one”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TTO模式,即三類關系、二種方向、一個核心。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三類關系”指的是幼兒與棍球、幼兒與幼兒(家長、老師)、棍球與棍球;“二種方向”指的是橫向和縱向,小、中、大三個年級組為縱向,各平行班為橫向;“一個核心”指的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見下圖)
一、創編研究內容,梳理三類關系
棍球源于軟式棍球,又稱幼兒曲棍球,我們將購買的軟式棍球和自制棍球統稱為“棍球”。鑒于課題需要,我們自主研發了適合小、中班幼兒游戲的球棍,彌補了幼兒園長度類器械的空白,而成品棍球則適用于大班階段的競賽類游戲,小、中班幼兒無法享受到此類資源。因此,我們打破了“只適用于大班游戲”的常規,開發了適合小、中班幼兒的游戲活動,以棍球為載體,創編了游戲、操節、專題等內容。
第一類關系:幼兒與棍球
游戲側重小班孩子的生活體驗,球棍在孩子手上變成了掃把、錘子、鋤頭、時針、金箍棒等,他們拿著球棍在地上敲,在墻上刷,舉過頭頂比高矮,等等。專題側重集體活動,如棍球想象畫,孩子把棍球想象成有生命的物體,以繪畫、描述的形式進行展現,讓棍球“長上”翅膀、眼睛、嘴巴等。
第二類關系:幼兒與幼兒(家長、老師)
游戲以中班孩子合作為方向,2~3人相互配合,進行運東西、搭山洞、傳球等活動,然后比誰跳得高、跳得遠。操節活動,從基本的韻律開始,練習伸展、跳躍、俯身等基本動作。在專題活動中,我們會邀請家長參與,如親子棍球運動會,經典親子游戲(抬花轎、打地鼠、鉆山洞、過小河),等等。
第三類關系:棍球與棍球(其他器械)
我們的游戲方向比較廣泛,如棍球與棍球、棍球與其他器械的組合等,為創編體育游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玩法。例如,棍球與棍球組合的“發射炮彈”,棍球與攀爬架組合的“小小礦工”,棍球與輪胎組合的“火箭發射”……不僅促進了幼兒的基本動作發展,還培養了他們的良好社會品質。在操節活動中,我們注重創新改變,結合棍球情景,加入了極具特色的擊球、傳球等隊形變化。專題主要是群體行為,有5對5、4對4的棍球聯賽,有與家長合作的“棍球主題長卷畫”、親子周等。
為了保證幼兒游戲的科學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立足園本課程,將游戲課程化,把每一個游戲編寫成教案,從活動目標、組織形式、活動開展時間等方面進行研討與實踐,打造棍球特色課程。
二、尋求實施路徑,鎖定兩種方向
在前期嘗試中,我們的課題研究僅限于大班階段。為了有效發揮棍球資源,我們將研究內容進行了優化,在小、中、大班同時開展棍球活動,并將方向鎖定為“年級組層次發展,平行班差異評價”。
(一)緊密結合幼兒學習特點,實現研究內容層次發展
我園緊密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實現研究內容的層次發展。由于小、中、大班幼兒的心理特征、學習特點和發展層次各不相同,其在活動中的表現也各有差異。例如,小班幼兒以體驗為主,教師著重培養他們的游戲興趣,讓其愿意和棍球做游戲;中班幼兒以合作為主,可重點練習帶球、傳球、射球等專業技能,為進入大班階段開展競賽類游戲打下基礎;大班幼兒以競賽為主,可重點開展競賽類游戲。
中班幼兒開始練習操節活動,老師引導他們結合基本動作,注重培養自身的合作意識。大班幼兒有自己的想法,能夠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創編簡單的動作。對于一些專題活動,如親子畫、親子運動會、親子周、聯賽等,教師則依據不同領域的目標進行個性化修改。例如,親子運動會,中班幼兒及其家長主要參與基本動作類和探索類游戲,大班幼兒及其家長主要參與集體競賽類游戲。
我們在游戲過程中發現,購買的成品球棍比較長,且相對較重,與小、中班幼兒的身高和體力相差較大。于是,我們積極尋求代替材料,用PPR水管和泡沫棒開發了60-70cm長的球棍。有了合適的球棍,孩子們的游戲更加自由了,游戲過程也更加快樂。
(二)立足班本化,形成差異評價
在開展一些全園性活動時,我們在組織和管理上爭取做到“求同存異”。各個班級可以結合本班實際情況來開展,并在周計劃和班計劃中作出修改。在平行班級之間,每一組體育老師在開展棍球活動之前都要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和備課反思,在目標制訂、開展方式、教學方法上進行優化。我園積極利用教研活動,發揚優勢,摒棄劣勢,找到適合園所的課程開展模式,為園本課程的開展積累豐富經驗。通過繪畫、聯賽等專題活動,實現差異評價。在繪畫作品和現場展示過程中,孩子們能發現自身差異,并在后期的跟蹤時作出評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這就決定了教師的評價要多元化。例如,有的孩子運動能力較強,是球場上的主導者,教師可建議他做裁判或隊長;有的孩子比較內向,喜歡安靜,教師可為其創設記分員、場地維護員的角色;有些孩子不太喜歡玩棍球,教師可采用創新模式,讓其通過繪畫等形式來表現內心對棍球活動的理解;等等。
三、制訂研究目標,確立一個核心
本次課題研究的核心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主要包含健康和社會兩個領域,同時融合了其他領域內容。教師在創編棍球游戲時,以鍛煉幼兒走、跑、跳、投、鉆、爬、攀登等基本動作為目標。例如,“騎馬高手”,幼兒把球棍夾在兩腿中間,鍛煉走、跑、跳等技能;鉆“山洞”,幼兒互相合作,雙手搭建成一個“山洞”形狀,練習鉆爬等技能;“火箭星球”,幼兒把球棍當作火箭,把輪胎當作星球,練習投擲。
在社會領域方面,幼兒與環境之間有很多交集,尤其是大班競賽游戲。在競賽游戲中,幼兒積極快樂,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具有自信、自主的表現,會主動關心和尊重他人,能遵守基本的規則,團隊的成功更讓他們體驗到了初步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指導下,教師根據幼兒的行為,不斷調整和優化棍球活動,以游戲化的形式開展,使課題研究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形成了具體的研究框架。(見上表)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園以課題組成員為核心,全體教師積極參與,不斷研究并完善棍球活動的內容、實施過程和目標。從宏觀角度來看,思路是一個課題的生命力,在不斷梳理和總結中,我們逐漸形成了TTO研究模式。當然,在建構TTO模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大膽質疑,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具體的實施操作中會出現許多問題,需要教師結合園所和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相信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題研究會更科學,管理也會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