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教育是當今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也是學術界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據研究分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升課堂效果與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外,教師都要掌握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技巧,了解其精神需求,正確引導幼兒個性發展,讓孩子接納、尊重并信任教師,從而在教育活動中調動其參與熱情與積極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啟蒙教育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也促進了幼兒教育的改革,原有陳舊、落后的教育思想逐漸被改善和取締,人們開始奉行“熱愛幼兒、尊重幼兒”的理念,并認為可通過改善師生關系來提高教育質量。但是,很多幼兒園在確定班型之后,幼兒人數較多,加上無關因素的刺激,不僅加大了師生互動的難度,還影響了最終的教育效果。鑒于此,我們對類似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探索,針對如何形成積極的師生互動關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議與意見,以期對相關領域有所裨益。
一、分組教學,提供師生互動的機會
在以“有趣的汽車”為主題的語言調查活動中,教師出示圖片,讓孩子們認識一些有趣的交通標志與汽車標志,待孩子們大致了解后,教師再引導其回答與活動主題相關的問題。但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各有差異,加上其他影響因素的刺激,師生互動效果并不明顯。在回答問題時,只有一些反應機敏、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完成,而那些能力較弱或性格羞怯的孩子,則失去了學習與思考的機會。
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令師生互動變得更加重要。為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幼兒園可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減少無關因素的刺激,以及幼兒的人數,為師生互動提供更多機會,使教師在短時間內能關注到每一位幼兒,并能根據幼兒能力的強弱與性格特征,對其進行哈當的引導與教育。分組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幼兒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案,為增強課堂效果、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關注幼兒,創造師生互動的條件
關注對方的語言和行為是形成良好師生互動的必備條件,也是幼兒尊重教師,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與依賴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幼兒我行我素,絲毫不關注教師的行為,那么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教學方式,所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對于孩子來說,只有先喜歡上教師,才會去關注其言行,進而接受其教育,這與人際關系中的基本規則是相符的。
例如,學齡前幼兒年齡較小,天性好動,精神難以集中,更喜歡與小朋友自由地交往游戲。但是,為了完成教育目標,教師需要幼兒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進行交往或集體游戲。此時,教師就要給孩子們一個“安靜的信號”,如拍鈴鼓等。若幼兒沒有及時回應,有的教師就會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好動本就是幼兒的天性,啟蒙教育的真諦便是順應孩子的天性,挖掘其潛在的學習能力。由此,我們開展了“小司機開車”與“停車場”等主題游戲,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擁有快樂的情緒,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關系。
在開展主題活動“快樂泥巴”時,很多幼兒的想象力如天馬行空,他們用稚嫩的雙手捏出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汽車,并滿懷期待地展示給教師看。此時,教師應及時肯定孩子們的創造,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與表揚。要知道,教育并不是照本宣科。誰說汽車不能是圓形的?誰又能保證孩子未來不會成為偉大的設計師呢?無論課上還是課下,教師都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平等地與他們交談,鼓勵他們分組討論。在老師與同伴的信任與支持下,孩子會在心中無意識地樹立起目標,這對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學研究證明:情感大腦與理智大腦并存于人體之中,所以人們的心態與觀念是情感與理智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點體現在孩子的身上尤為明顯:孩子在喜歡、尊重教師之后,方能接受他們所灌輸的知識;孩子只有對教育活動產生興趣,才能接受后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懂得如何利用教育技巧來獲得孩子的尊重與情感,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教學,喚起幼兒的探究熱情。
例如,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十分喜愛美工活動,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與意愿來表達情感。在活動“有趣的車輪”中,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涂染,自行想象車輪顏色,然后將車輪放在白紙上不停地滾動,如此,就會形成多條顏色各異的“軌道”。孩子們都被這種色彩斑斕的畫面所吸引,甚至愛上這種極富藝術性與想象力的課程,急于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海浪,在風的吹拂下,它們正在翩翩起舞。”“這是飛機場的跑道,又長又直,飛機可以由此飛到天上。”“這是一塊顏色繽紛的花布,我可以把它做成好看的衣服。”……這些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充分喚起了孩子們的思維熱情與表達情感,對提升課堂效果與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明確角色,發揮師生互動的實質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人們對師生互動的理解較為淺顯,認為師生互動就是解放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去活動,教師只是一名旁觀者。可是,這樣的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還讓孩子們變得如同一盤散沙,散漫且毫無規律可言。這種缺乏實質性指導且意義粗淺的活動,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在自主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和觀察者,又是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教師應認同幼兒的主體地位,牢牢把握活動的發展節奏,關注每一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一)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教師應摒棄傳統教育中的錯誤觀念,盡可能地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同幼兒一起學習、歡笑與玩耍,寓教于樂,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只有這樣,幼兒才會真正喜歡、尊重與信任教師,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開展活動,主動投入,解放天性,學會更多的知識。
(二)做幼兒的好朋友與傾聽者
當前,主題活動是提升幼兒園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那么教師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時刻觀察幼兒的行為變化,傾聽幼兒之間的交談,了解他們的興趣特點,結合幼兒的性格特征分析他們的需要,最終確立一個能激發其興趣與積極性的主題活動。
例如,一個晴朗的午后,孩子們都在睡午覺。忽然,教室里飛來了一只黑色的小鳥,一個孩子驚訝地叫出聲來,所有幼兒立刻都醒了。教室里瞬間沸騰了起來,大家都在討論這只小鳥是怎么進來的,叫什么名字。教室儼然成了一個鬧市,沒有一絲紀律可言,但教師并沒有呵斥孩子,也沒有將小鳥趕出教室,而是與孩子們饒有興趣地交談起來,同時上網查找資料,為幼兒逐一解答疑問。但是,這并未滿足孩子們的探究愿望。為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了一期以“小鳥,人類的朋友”為主題的活動。活動過程中,教師詳細觀察了所投放的材料是否充足,是否符合孩子的性格特征,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情感態度及自主探索進展等,為下次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依據。開展主題活動的目的即調動孩子的興趣與積極性,在提高課堂教育水平的同時,解放孩子的天性,發揮幼兒的潛能。
(三)為幼兒創設新奇的物質環境
教師要創設動態、新奇、色彩明艷的物質環境,刺激孩子的感官,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充分了解事物所具有的特性。可能是天性使然,幼兒對動態環境、色彩明麗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應根據季節變化和教育內容,結合幼兒的性格特征和年齡特點,創設新奇的物質環境,利用植物、砂石、水泥等,創設飼養天地、沙坑、水池,為幼兒提供更多的選擇,讓他們獨自去發現、探索與操作。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幼兒要能夠自主分析與解決問題,以達到主題活動的目標要求。
(四)為幼兒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
蒙臺梭利說過:若要教育兒童,那么教師的首要工作便是了解幼兒身心特點與精神需求。在啟蒙教育中,教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幼兒的好朋友和傾聽者,是引導幼兒自主發展的領路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引導其積極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發現,認真思考,更好地發展各方面能力。
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不僅要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科學、嚴謹的觀察態度,以開放的心態和欣賞的態度去觀察并了解幼兒,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去解讀幼兒的言行舉止。我們必須意識到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認同教師在主題活動及教育工作中的價值,根據孩子的興趣特征、情感體驗及行為表現,創設良好的物質和心理環境,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其今后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孩子,給他們的探究行為與好奇心提供一定的支持與鼓勵,積極為孩子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寓教于樂,讓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收獲愉悅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認同孩子的創造與設計能力,充分挖掘其想象力,讓他們體驗到設計與創造所帶來的快樂。當前,幼兒教師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要想做好本職工作,除了要提高自身素質與專業水平外,還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激發幼兒的尊重、信任與喜愛。因此,教師要積極學習新課改所帶來的新觀念與教育模式,為幼兒健康成長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