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霞
繪本《請給青蛙一個吻》講述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情人節這一天想要嘗嘗做王子的味道,于是,它急切地想尋找一個吻。小青蛙先后遇到了牛、羊、蛇、豬,但都沒能如愿。最后,善良美麗的公主吻了它,一次、兩次、三次……可是小青蛙卻沒能變成王子。但是,小青蛙卻深情地說:“可是,我已經嘗到了做王子的味道,那是愛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一個吻、一個擁抱就能讓人享受愛的味道。愛,無處不在;愛,給人溫暖。愛總是在不經意間偷偷地傳播,在幼小的心靈中播撒愛的花種,讓孩子在未來溫暖許久。
一、心靈相惜引共鳴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是心靈與心靈的感染與推動。在《什么是教育》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因此,教育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
(一)教師語言引幼兒心的共鳴
幼兒教育是愛的教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的成長。愛幼兒應付諸實際行動。首先,從呼喚孩子的小名開始。每一個孩子,特別是小班幼兒,剛開始接觸陌生的環境和老師時,心理上或多或少會產生焦慮感。此時,呼喚幼兒的小名能夠從語言上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師幼關系。萌萌初入園的時候很不適應,但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般大聲哭鬧,而是在一個角落里小聲哭泣,那種楚楚可憐的樣子很令人疼惜。為了親近萌萌,我用呼喚她小名的方式和她拉近關系。萌萌忽然聽到我喊她小名,閃著淚眼汪汪的大眼睛說:“你怎么知道我叫萌萌的?”我靈機一動說:“是你的牛牛(陪萌萌一起睡覺的毛絨玩具)告訴我的呀!”萌萌聽到我這么說,頓時開心起來,之后的每一天都歡快地黏著我。
教師的魅力不僅僅局限于和幼兒言語對話的交流中,也體現在一朝一夕的肢體“碰撞”中。通過彼此肢體的親密接觸,同樣能夠產生師幼之間親切的火花。作為奮戰在一線的幼兒教師,我耐心地通過肢體語言的親和力,用蹲下來、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等方式,融化幼兒心靈的冰川。我與孩子們交朋友,關心他們的快樂和悲傷。如此,方能逐漸拉近師幼間的距離,緩解孩子們的焦慮情緒。
(二)同伴分享引幼兒愛的共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為了促進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我設計并組織了一系列“分享日”活動,如玩具分享日、圖書分享日、美食分享日等,鼓勵孩子們從家里帶來自己的心愛之物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為了讓幼兒盡快得到同伴的接納,在“圖書分享日”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豐富孩子們的交往經驗,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化解彼此的矛盾。幼兒在與同伴的分享中不僅收獲了快樂,也在情感上產生了愛的共鳴。
二、親子同樂話感恩
愛,看不見也摸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它。獲取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給予愛同樣會令人心生愉悅。
(一)讓小手牽著大手
家庭教育是現代社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幼兒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年輕的父母們有責任為幼兒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讓幼兒在愛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為了讓孩子懂得感恩、知道反哺,我設計了一系列感恩活動,有請幼兒對自己的媽媽說一句感恩的話,幼兒與媽媽深情地擁抱,請幼兒給媽媽的雙手涂抹護手霜,讓孩子的小手牽著媽媽的大手散步……活動中,年輕的媽媽們熱淚盈眶,她們在享受愛的回饋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感謝歲月的恩賜呢?
(二)當夕陽遇上朝陽
在中國特有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許多幼兒是“獨二代”群體,他們享受的是來自父母、祖輩等多方的呵護。過多的愛護與疼惜,往往會讓孩子們自私地認為:“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我應該得到的。”陶行知老先生曾經指出:“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顯而易見,“面包”代表的是物質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我們在享用美味面包的同時,更要讓心靈中的水仙花綻放!
為了讓水仙花綻放,讓花香灑滿祖孫的心田,我們在“三八婦女節”的時候,組織幼兒開展“給奶奶獻上一點愛”的主題活動:讓幼兒為奶奶唱首歌、捶捶背、倒杯茶,并讓家長把活動視頻和照片上傳至班級網站。孩子們在活動中奉上自己的孝心,奶奶們則綻放出花朵般的笑容。此情此景讓我明白:那顆播撒在孩子們心田的愛的種子正在悄悄發芽!
(三)大自然是愛的樂園
為了進一步落實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精神。我充分利用并整合身邊教育資源和設施,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使大自然成為我們愛的樂園。
春天,生長的季節。春姑娘拖著美麗的長裙向我們款款走來,小草探出了腦袋,柳樹輕甩著長長的辮子。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與美好的時光里,我把課堂從教室搬向戶外,搬到了人民公園。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賞花,觀花朵的顏色,數花瓣的數量,品花香的芬芳……花間的蝴蝶偶爾飛過,吸引著孩子們追捧的目光。瞧著那快活嬌小的身影在花間靈動地穿梭,一時間,亂花漸欲迷人眼,成人們已然分不清是幼童撲蝶,還是蝴蝶戲童了。
玩累了的成人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野餐,分享自己從家中帶來的美食。細心的媽媽關愛地為孩子拭去額頭上微微滲出的汗珠,孩子們則將剝好的橘子、香蕉遞到媽媽的口邊,這樣溫馨的畫面不免令人雙眼朦朧,心醉和向往。席間,孩子們清脆的歌聲,成人們的掌聲、歡笑聲,伴著柳樹和小草的細語呢喃和遠處的鳥鳴,傳遍了整座公園……活動結束之際,我又看到了孩子們和家長一起拾撿垃圾的身影。他們將美好留下,把整潔的樂園留給更多的人們。
三、課程敘事展合力
愛孩子,除了給予他們豐富充裕的物質條件,更要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經驗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班本課程“不要跟陌生人走”的設計和實施,就是為了讓孩子多一點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經驗,避免受到傷害。
我們將常見的不隨便跟陌生人走、不隨便接受陌生人的禮物、出游時不離開成人的視線、遇到危險要找警察叔叔等活動融入課程中,讓幼兒在自由快樂的氛圍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獲取生活經驗。
(一)設計精彩的集體活動
根據主題內容及家長和幼兒的實際需要,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游戲活動。在戶外走失該怎么做呢?當陌生人給我們甜甜的糖果時應該怎么做呢?家里有陌生人按門鈴該怎么做呢?……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就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在豐富精彩的集體活動中,縈繞在孩子們心里許久的疑惑被解開了,今后即使遇到類似問題,他們也知道如何從容應對。
(二)開展豐富的區域游戲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我們注重課程游戲化建設,豐富多彩的區域游戲應運而生。我們開展了表演游戲“小兔乖乖”,娃娃家游戲“陌生人來敲門”,體育游戲“兔子和狼”,等等。這一系列游戲貼近幼兒的生活,幫助他們在游戲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三)組織紛呈的親子活動
《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家庭是我們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
我們通過發放邀請函,真誠地邀請家長朋友參與“親子童話節”活動。《三只小豬》《狼和小羊》《小兔乖乖》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展現在小朋友和家長面前,惟妙惟肖的表演把大家帶到了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
(四)誠邀警察叔叔加盟
警察叔叔是孩子們崇拜的偶像。為了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我們專程請來了警察叔叔,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安全教育課。課堂上,警察叔叔的細致講解聽得孩子們入了神,小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放映的視頻和圖片。在和警察叔叔互動時,孩子們也非常投入,都異口同聲地說:“遇到危險可以撥打110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正義的力量。這樣一堂別開生面的安全教育課,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安全意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們提升了自我保護的勇氣和能力。
在繪本故事《請給青蛙一個吻》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問幼兒是否愿意給青蛙一個吻的時候,孩子們響亮地回答:“愿意!”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中的生靈,生命教育本應從培養幼兒的愛心做起,由珍愛動物、珍愛大自然,再到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春風化雨潤無聲,一枝一葉總關情。從班級教學到帶領孩子們走向自然、步入社會,每一個故事、每一次活動、每一段心路歷程,都是幼兒成長中最珍貴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