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當前,幼兒科學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多數幼兒園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能力為目標,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科學活動。然而,有的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并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與能力,忽略了他們的“最近發展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都強調,幼兒科學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及科學素養為宗旨。幼兒園通過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可以萌發幼兒的科學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科學經驗,掌握初步的科學技能,為其今后的科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案例展示,反映科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曾在幼兒園觀摩過一節科學活動課堂教學。班里共有來自小、中、大班的13個孩子,課堂教學和開展活動的時間為1小時。活動中,教師先以問題“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導入,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超市買的”“媽媽做的”等。但是,老師似乎對幼兒的回答不太滿意,直接說:“我們吃的食物其實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個別孩子反應較快,連忙說:“對,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其他幼兒的表情則有些木然,不知道該說什么。老師接著說:“那你們知道怎么灌溉它們嗎?我們可以利用水井和小水車來給它們澆水。”這時,孩子們才聽明白老師的意思,爭先恐后地說道:“老師,我在公園里見過叔叔給花澆水。”“老師,我見過奶奶用噴壺澆菜。”老師打斷了幼兒的發言,直接告知他們,本節課是在學習制作小水車的基礎上了解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原理。接著,老師向幼兒示范了如何制作小水車,同時講解其中的原理:所有事物都具有能量,當水從高處流下來時,水的勢能就轉化成了動能,所以小水車才會轉起來。然后,老師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小水車。很多幼兒直接告訴老師不會做、不喜歡做,老師只能走過去手把手地教他們做。最后,每個幼兒都在老師的幫助下制作出了一架小水車,一節課“圓滿”結束了。
在當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類似的科學活動還有很多,本次科學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教師設計和實施能力不足
維果斯基提出,教育要明確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讓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跳一跳,摘桃子”。在本次科學活動中,教師導入的問題是“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很容易讓幼兒聯想到許多吃的東西,而較少想到地下種的植物。例如:幼兒喜歡吃的面包,其經過了多道加工程序后,根本看不出原來的樣子,幼兒很難聯想到面包的原材料是小麥。如果老師直接問幼兒“植物的成長需要什么”,會更容易引發幼兒說出水、水車等名詞。此外,“灌溉”一詞對于幼兒來說顯得過于專業,不易理解,若換成“澆水”則更能讓幼兒理解。在制作小水車時,老師直接告知幼兒原理,并沒有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探索問題。當幼兒表示不會做時,教師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而是直接包辦代替。可見,該教師并不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具備向幼兒發問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
筆者在事后了解到,該教師并非幼教專業出身,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也沒有接觸過任何有關幼兒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對幼兒的認識僅來自日常生活經驗。另外,該教師并不經常跟幼兒在一起,對幼兒的認知水平、個體差異、興趣愛好等都不熟悉,進一步導致其無法根據幼兒的已有科學經驗,設計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及科學學習興趣的活動。如果幼兒長期在這些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便很難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二)教師“重結果、輕過程”
在活動過程中,該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向幼兒強調“勢能”和“動能”,并要求幼兒跟著她一起重復知識點,而幼兒則一直盯著制作材料,詢問什么時候可以做,早已沒有耐心聽老師的講解了。教師在重復了知識點之后,才開始把材料發給幼兒,并要求他們按照教師所說的步驟進行制作,而多數幼兒已經忘記了教師之前所說的步驟。于是,教師就幫著幼兒完成任務,每個幼兒都“制作”出了一架小水車。活動中,教師認為,讓幼兒制作出成品是必要的,至于內容是否讓幼兒感興趣,活動的科學性和適宜性等,都是次要因素。這樣的科學活動“重結果、輕過程”,表面上是幼兒動手制作,實質上是幼兒在老師的控制下一步一步進行的,幼兒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在活動中只動手不動腦。該活動并不存在科學教育中強調的“探究”,嚴重違背了《綱要》和《指南》的精神。
(三)科學活動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在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活動時,多數教師都以科技制作為主要內容,并未考慮到其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已有水平確定活動目標,選擇恰當的活動內容,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開展科學活動。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幼兒為主體,最終讓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通過制作小水車,讓幼兒了解動能、勢能以及二者之間的轉化。首先,活動內容超出了《綱要》中讓幼兒了解力和運動之間關系的知識范疇,動能、勢能的概念是3~6歲幼兒所不能理解的;其次,教學目標過于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忽略了對幼兒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的培養,顯得較為片面。可見,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時,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導致設計出的內容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沒有遵守幼兒科學教育的情感性和探究性原則。
(四)科學活動無法激發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幼兒參與活動的不竭動力。虞永平教授認為:“一切真正的興趣都是能夠滿足幼兒真正需要的,能讓幼兒有充實感、愉悅感和滿足感。只有關注每一個幼兒合理的興趣,才能真正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杜威也強調,兒童的興趣和動機是教學組織的出發點。因此,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活動應是幼兒真正喜歡的,符合其興趣需要的。
筆者在活動中發現,部分幼兒對活動的內容不感興趣,總是東張西望。為了解該興趣班幼兒是否真正喜歡類似的科學活動,筆者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1/3的幼兒喜歡,1/3的幼兒不喜歡,1/3的幼兒沒有明確回答。當前,社會上大部分科學興趣班的活動是由教育機構事先制訂的,很多內容脫離了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并不感興趣,且執教教師也不知道如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這就導致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不高,處于被動狀態。這樣的活動不但不能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提高其科學素養,反而會讓他們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其今后的科學學習。
二、開展科學活動應考慮的問題
上述案例普遍存在于當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們通過分析和研究,探索出教師在組織幼兒科學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一)活動目標
教師應考慮,科學活動所制訂的科學教育目標是否符合《綱要》和《指南》精神,能否促進幼兒長遠發展?科學教育目標具體包括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經驗等三個方面,教師的表述應具體明確,不能脫離幼兒的現有水平,教學活動應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為主,不能只強調識記一些枯燥的科學知識。
(二)活動內容
教師應明確,科學活動所選擇的內容是否為幼兒所喜歡,是否適合幼兒的發展?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應選擇多數幼兒感興趣的、需要的內容,以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愿望,促使他們與材料積極互動,不斷探索。教師應把握住活動的難易點,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選擇恰當的活動內容,使其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已有科學水平。
(三)活動方法
教師應明白,開展科學活動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宜幼兒的學習?教師在組織活動時,不能以口頭講授為主,而應采用較為直觀的演示法和實驗法,借助教具進行展示,或開展示范性實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活動興趣,還能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相關科學知識。
(四)執教教師
教師應經常進行反思,自己是否具備對幼兒實施科學教育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是否具備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教師要形成正確的科學教育觀,不要一味地追求結果而忽視科學活動過程,不過于強調掌握科學知識而忽視對幼兒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總之,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活動時,首先要提高自身組織科學活動的能力,然后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與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科學內容,制訂科學的活動目標,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組織好幼兒科學活動,也才能發揮科學活動的教育價值,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