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杰
摘要:放牧是養羊的基本方法,是根據羊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性,采用的簡便易行的飼養方法,既經濟(節省飼養成本)又符合羊的生長發育需要。牧羊有兩種方法,即一條鞭法和滿天星法。根據飼喂條件,保證羊能夠飲用充足飲水。舍飼是用人工方法將羊固定在圈舍內飼養的方法,吃草和飲水由人控制。現從三方面介紹羊的飼養技術。
關鍵詞:羊;放牧;飲水;舍飼;技術
中圖分類號:S82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1-0031-01
1 放牧技術
根據地區特點,有終年放牧(牧區)也有放牧與舍飼結合(半農半牧區),還有終年舍飼(集約化養殖和農區)三種放牧技術。牧羊常以群放牧,每群羊幾十只至百只不等,也有單個牽羊沿渠、河、路邊放牧,也有用繩子系羊在一定半徑范圍內放牧,定時移動固定樁(農區)。
草原牧區,多采用分區輪牧方式。根據草原地形特征,劃分牧場,俗稱“冬窩子”、“夏窩子”(分冬、夏季牧場)。統一規劃,輪換放牧即所謂春洼、夏崗、秋平、冬坡。春季可在洼地牧場,因春天草萌芽晚,可防止羊“捕青”。夏崗:夏天天熱,崗地牧場涼爽。秋天在平地牧場放牧,草好且能減少運動量,不消耗體力易上膘。冬天在坡地牧場放牧,背風相對暖和。采取以上分區輪牧,可以提高草地利用率,有利草場恢復元氣,對各方面都有利。就春季牧羊的“捕青”問題來說,處理不當會引起羊采食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瘦弱死亡,是度過枯草期之大忌,不可輕視。“捕青”,即在春天羊到處亂跑啃草尖,不再吃干草的現象。
牧羊有兩種方法,即一條鞭法和滿天星法。前者適合初進牧場,后者適合放回頭牧場(吃二茬草)。由人工控制,羊進入草場后,羊群齊頭并進,呈“一”字形排列,緩慢前進,稱一條鞭放牧法,可減少羊到處亂走,集中精力采食,有效利用牧場,提高放牧效果,羊才能吃得飽。
每天出牧的時間也很重要,根據季節變化靈活掌握。有露水的季節,盡量晚出,待露水消退后再出牧,因為羊吃露水草后易患病。經太陽照射過的牧草俗稱“熱草”,羊吃后上膘快,陰雨連綿的高溫季節,青草旺長,未經陽光照射呈黃色嫩苗,不可讓羊吃,因這種草沒有營養而且含有氰類毒質,羊吃后會中毒,會患抽搐病,即鎂缺乏癥。
夏季放牧應推遲出牧,傍晚放牧最好。天太熱影響羊采食,只有傍晚涼爽時,羊吃草吃得歡,采食快,食量大,能吃飽草。中午天熱,氣溫高,不宜放牧。每年5月以前草旺盛、有營養,是抓膘的大好時機,應加強放牧。在農區應抓住秋收后“趟茬子”的機會增膘,因為這時豆子地、玉米地收獲后,茬子地放羊增膘最快(地面散落有糧食),如能抓住秋收滿膘,為第二年產羔打下可靠的物質基礎,母壯子肥,母羊膘好胎兒發育好,奶水充足羔羊自然成活率就高。
每年冬末和初春,是羊度過“枯草期”的關鍵時間,俗話說“三月羊拋過墻”,意為這個時期羊最瘦弱,易得病,僅靠放牧是不行的,應抓住補飼關,定量及時補充精料(精料配方:玉米50%,麩皮30%,豆粕20%)。按每只羊每天100 g量,從每年12月開始補到第二年3月停止。粗飼料選用野干草、樹葉、花生秧、紅薯秧和農作物秸稈混合,粉碎成細粉,作為越冬飼草最好。
2 飲水技術
從自然角度來看,羊是耐渴的動物,但是飲水不及時也會嚴重影響羊的采食性能。羊的飲水量不但與氣候干燥程度有關,而且和草的種類也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吃干草飲水量大,吃青草飲水量小,吃精料多,飲水量也多。飲水忌飲冰冷水,經太陽曬熱的水羊喝最好,冬天飲溫水最好。在高溫季節里飲水最重要,每天不少于3次,并且在水中加少量食鹽有防止中暑作用。冬春季節每天飲水不少于2次,以中午飲水最好。實踐證明,只有飲水飲得及時,才能增加食草量,上膘快。俗話說得好“草飽料力水上膘”,說明飲水的重要性,每隔7天飲1次鹽水(平均每只羊5g)。
3 舍飼技術
舍飼方法不論在農區和牧區,都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舍飼的要點是:保持圈舍干凈、干燥衛生,冬防寒夏防暑,舍內不能太擁擠,要有活動余地。食槽和水槽要放置在圈外,只能讓羊(自行)伸出頭頸采食,這樣既省料又衛生。食槽的格式,長度根據需要而定,但寬度和深度要方便羊采食,其槽的上口為長方形,上口寬20 cm,底寬3~5 cm,深度為15 cm,槽的外觀呈立體梯形,食槽距地面高度應為30 cm。飼料搭配要求多樣化,將飼草用粉碎機磨成粉狀,飼喂效果最好,便于咀嚼消化,利用率高(青貯例外)。青貯飼料屬于優質富于營養的飼草,但是不能單純飼喂,要研究比例,一般只能占草量的70%為好,還需要配上30%的干草,這樣飼養效果好,因為青貯料含的有機酸和乙醇較多,全喂會中毒。舍飼每天上草一般2~3次即可,還需在舍內放置飼鹽磚,讓羊自由舔食。
每天給羊喂草的次數和數量,應以吃飽為準。一般根據草料品種不同,應靈活掌握,按每天每只羊的平均量,干草1.5~2 kg(補飼精料時應減少干草o.5 kg)。夏季豐草期,青綠飼草3~5 kg。食鹽每7天喂飼1次,每次每只羊按Sg計算,混入飲水中一次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