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虎 高振寧


摘要:本文從美國比較成熟的童書門類中,選擇一些目前國內開發和關注較少的,但是又亟待重視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細分門類,從選題和創作的創新角度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的童書出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內容創新 選題策劃 童書出版 美國
1978年以來,我國的童書出版一直保持良好發展的態勢。2015年童書零售額已占全國圖書零售總額的22.32%,位居各圖書門類第三,2016年童書首次超過社科坐上圖書細分市場的頭把交椅,成為傳統圖書出版業中最亮麗的一個板塊。但我國的童書出版也存在不足,如原創匱乏、選題與創作缺乏創新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出版機構和作者的共同努力合力解決。
本文從美國比較成熟的童書門類中,選擇一些目前國內開發和關注較少的,但是又亟待重視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細分門類,從選題和創作的創新角度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的童書出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美國童書選題更多元化、精細化
縱觀國內童書出版的關注點,啟蒙教育、繪本及故事書、科學教育、個人健康及自我保護等門類已經逐漸受到重視,有的已經成為國內童書出版的主力軍,但是隨著情緒管理、人生教育、社會交往這些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分支本身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關注童書出版中這些方面的選題。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從家庭生活、疾病和死亡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家庭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一個重要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空間,圍繞這個話題可以進行很充分的選題策劃和創作。筆者通過美國最大的網絡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網站進行搜索,通過Books\Children's Books\Growing Up&Facts; of Life\Family Life這樣一個路徑,搜索出符合要求的圖書有近4萬條,分為四個年齡段:baby-2,age3-5,age6-8,age9-12。根據網站信息整理,在“家庭生活”之下有如下細分門類:收養(Adoption)、照顧嬰幼兒(Babysitting)、婚姻及離異(Marriage& Divorce)、金錢(Money)、搬家(Moving)、跨代關系( Multigenerational)、新成員的降生(NewBaby)、新體驗(New Experiences)、孤兒(Orphans& Foster Homes)、父母親(Parents)、兄弟姐妹(Siblings)、睡前故事(Sleep)、繼父/母(Stepfamilies)、價值觀(Values)。從這個分類來看,美國童書僅在“家庭生活”這個主題下就已經做到了多元化、精細化,這是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出版業因應童書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的結果。在我國童書出版市場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細分化、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的當下,美國童書在選題上的這種多元化、精細化的創新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在這些具體的細分門類中,以下幾個門類對中國當下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離婚
據2013年6月19日民政部發布的《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共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310.4萬對,增長8.0%。2017年8月3日民政部發布的《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共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415.8萬對,增長8.3%。從這兩年的數據看,我國離婚率是持續升高的,這意味著面臨父母離婚這個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但是國內出版的有關這個話題的書非常少,更不要說低幼讀物了。在離婚現象持續增長的社會環境下,童書出版適度地在這方面進行選題創新,對離婚家庭的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干預,引導孩子正確對待父母離婚的現實,緩解乃至消除負面情緒,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選題問題解決了,緊接著就要考慮如何將這一主題用創新性的方式方法表達的問題了。
我們來看看美國童書中這類選題的兩個不同思路的案例,看看作者是怎樣向孩子解釋父母離異的事實,怎樣撫慰、引導孩子的。
帕特·托馬斯(Pat Thomas)的《我家的變化》 (MyFamily's Changing)是一本定位于三四歲及以上孩子的繪本,展現的畫面是父母曾經的相愛和如今的不快樂,告訴孩子“離婚”是怎么回事。畫面溫馨,語言簡潔、真誠、平和:“他們希望能相愛到永遠,但是慢慢的彼此都發生了變化”,“他們的分歧越來越多,經常生氣,或者不和對方說話”,“通常結婚了的人如果像這樣不快樂了,他們就會選擇離婚,然后不住在一起了”。
通過溫馨的畫面和真誠平和的語言,向孩子強調,離婚是為了兩個人能過著快樂的生活,離婚不是孩子的錯,通過這樣的表達,使離婚話題的嚴肅、沉重得到有效的中和、淡化,緩解了兒童讀者的壓力。
克萊爾·馬蘇里(Claire Masurel)的《兩個家》(TwoHomes)則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現離婚主題,它的閱讀對象更低齡,風格更輕松。 “爸爸住在這,媽媽住在那,所以我有兩個家”,在書里艾利克斯( Alex)在媽媽家有一個軟椅子,在爸爸家有一個搖搖椅……有那么多不一樣,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一樣的,就是爸爸媽媽都愛著艾利克斯。通過這種表達,離婚話題變得輕松,也更容易讓低齡的孩子接受。
2.跨代關系
今天的中國年輕一代的父母們忙于生計,因此隔代育兒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很多孩子都是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看護下成長起來的,此外還有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這種有別于“父母孩子”的關系模式,也有必要給小讀者們一些引導和教育。這方面的原創童書選題及創作,在我國的童書出版中還不多見。
美國繪本在這方面有較成熟的表現。例如簡·里根(JeanReagan)著、李·懷爾迪什(Lee Wildish)繪的《如何照顧奶奶》 (How to Babysit a Grandma)、 《如何照顧爺爺》(How to Babysit a Grandpa)就是一個跨代類別的書,可以從幽默風趣的畫面里去理解和祖父母的相處,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嬰幼兒看護的過程。因此這兩本書既是童書,定位于5歲及以上兒童;也可以給父母、祖父母閱讀,讓他們了解嬰幼兒看護知識。由于選題定位精當,《如何照顧爺爺》名列Children's Babysitting Books類目里的銷量第一。
3.二胎
美國童書中的兄弟姐妹關系,在我國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顯示出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由于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在城市實行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在長達30多年時間里,我國城市家庭已經基本沒有兄弟姐妹。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將使得不少城市家庭面臨因第二個孩子出生,如何教育引導第一個孩子與弟弟妹妹相處的問題。
美國以“我當哥哥了”“我當姐姐了”為話題的童書數量豐富,優秀之作也不少。如名列Childrens New BabyBooks類目下銷量第一的喬安娜·柯爾(Joamla Cole) 《我是姐姐》(Im a Big Sister),該書畫面很飽滿,豐富的色彩填涂很符合孩子的喜好,通過畫面描述了家里誕生了一個新的寶寶,以及小寶寶的日常生活,整本書充滿溫馨快樂的情感。
(二)疾病和死亡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避諱談及死亡,所以我們的童書一般不會去碰觸這樣的話題。但現實中孩子可能會面對身邊親友的疾病,乃至離去。因此對這類話題進行選題策劃,通過適當的藝術表達,對孩子進行合適的疏導和幫助,可以使孩子對這些話題更加坦然,心智更加健康,更具擔當精神。
朱莉·艾格娜·克拉克(Julie Aigner Clark)《你是最好的藥》 (You Are the Best Medicine)是一本特別感人的繪本。書中畫面是飽和的暖色,即使出現的冷色,也調高了色溫。書中以媽媽的口吻講述,媽媽生病了,在化療中頭發都沒有了,想到剛出生的孩子也是光光的小腦袋,疾病和痛苦同那些美好的生活比起來已經微不足道了。
在書中,媽媽這樣對孩子說:“當我告訴你‘媽媽生病了,我很難過,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不難過了,因為我的病,不影響我親親你,抱抱你,不影響我們之間的愛,所以我是多么幸運。”“多少年以后,你長大以后,再想起這段特殊的時光,我深深感謝你給我的愛,你是我最好的藥。”
孩子通過閱讀這樣的書能理解身處疾病中的親人,能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培養孩子健康健全的心智。
在死亡主題方面,美國童書中有一個叫“第一次目睹” (First Look at Book)書系,其中一本名為《我想念您:我第一次目睹死亡》 (I Miss You:A First Look atDeath),用一種平和的風格來表現死亡問題,使孩子理解生命完整過程。
而克里斯汀·哈德·唐瓦爾德(Christine HarderTangvald) 《我深愛的人去世了》 (Someone I LoveDied)則是通過孩子自己對離世親人的紀念過程,來接受親人死亡的現實,更適合大一些的孩子閱讀。
二、美國童書創新對我國童書出版的啟示
(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進行童書選題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800美元,預計2017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9400美元。在這種背景下,童書需求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具體體現為:童書消費對象的父母大多是75后、80后以及90后,這個群體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遠高于此前的50后、60后和75前,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大多是中等收入階層。
這些受過高等教育、中等收入階層的父母,他們視野更開闊、知識結構更合理、思想意識更開放,因此,他們更能接受發達國家童書在選題上的多元化、精細化的創新做法。
因此,不僅像上文中提到的離婚、跨代關系、二胎等話題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接受,即使像死亡這樣的話題也會得到家長的逐漸認可。
著名童書推廣人三川玲的童書推廣經歷就很能說明問題。2016年3月,三川玲在她的微信公眾號“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發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國外關于特殊教育的8個繪本故事。文章發表后,三川玲收到了很多家長來信,要求三川玲幫助購買這些繪本。三川玲聯系了相關進出口公司,進口了這些關于特殊教育的繪本,以微店為渠道進行銷售,四五天時間里銷售額達20萬元人民幣。
三川玲的經歷充分說明,我國童書市場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童書創作和出版仍然按照以往的發展路徑、生產邏輯組織創作、編輯出版以及市場推廣,未能及時滿足和引導市場需求。
因此,出版機構和創作者要時刻關注童書消費者(包括孩子和家長)的變化、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通過選題創新來滿足和引導不斷變化的童書消費需求,推進童書出版的結構調整,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童書創作和出版不斷發展升級。
(二)將教育性與創造性融入童書創作
筆者認為,優秀的童書,一定是教育性與創造性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教育性一定是在了解、順應兒童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的。在這樣的優秀作品中,教育性與藝術性是合二為一的,孩子們在接觸到這些圖書的一剎那就會被吸引、感動,其創造的天性就會被激發。美國童書中的優秀之作,在創作中都做了各種創新,將教育性與創造性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成功。
高盛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80后和90后約有4.15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31%,而隨著他們平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5900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3萬美元,他們將主導未來十年的消費格局。CBNData發布《2017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指出:作為消費升級主力的80后和90后消費者更注重產品本身的品質。
因此,對于中國的童書創作者來說,如何以創新的精神創作出有中國氣派、中國魅力、中國精神的少兒作品,以滿足和引導變化了的童書市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喜的是,已經有一部分中國童書的原創作者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并付諸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僅以兒童繪本為例,在朱成梁、保冬妮、彭懿等早已成名的作者之外,也出現了于虹呈、郭婧這樣的在國際上獲獎的80后原創作者。如彭懿撰文、九兒繪畫的《妖怪山》,就將友情與成長的主題用一種中國傳統兒童文學較為少見的幻想方式表現出來,整個故事和繪畫都有著一種神秘、奇異的色彩。《妖怪山》的故事作者彭懿本身是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兼作家,對國外繪本極其熟悉,有《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等研究專著問世。因此,他能將在西方國家十分成熟的幻想手法嫁接到中國繪本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妖怪山》在2014年12月出版,上市當月就加印,創造了國內原創圖畫書的奇跡。到2016年1月,該書已經第7次印刷。
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家庭生活、疾病和死亡兩個方面美國童書的選題策劃和創作結合中一些具體案例做了簡略的分析。我們相信,以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的堅實基礎,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創新成為中國社會核心理念的背景下,中國童書出版將會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桂婷.從少兒圖書市場15年變遷看未來發展趨勢[N].出版商務周報,2016-03-17.
2.陳香.中國作協兒委會全委會:如何客觀看待宏觀控制引進少兒圖書[N].中華讀書報,2017-04-01.
3.柴佳音.80、90后消費行為調查:喜好很“任性”,將傳統吸金行業逼向絕路[EB/OL].(2017-08-23)[2017-12-30].http://36kr.com/p/5089578.html.
4.CBNData發布《2017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消費升級正改變著人、數據、商業[N].第一財經日報,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