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嘉偉 汪琪 熊宇昊
[提要] 當下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始終是經濟活動人口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體面勞動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結合中國實際國情,選取合適的指標體系來測算農民工體面勞動實施狀況,通過計算近三年武漢地區體面勞動狀況,進行縱向對比,涉及行業包括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采礦業和其他服務業等,找出武漢地區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促進我國體面勞動機制的逐步合理和優化。
關鍵詞:體面勞動指標體系;體面勞動狀況;農民工群體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3月20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體面勞動概念是由國際勞工組織局長Juan Somavia在1999年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上首次提出的。該概念的提出旨在促進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多產性的可持續工作機會(ILO,1999),其戰略主要目標包括就業、社會保障、工作者權利和社會對話四個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6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再創新高,達到28,171萬人,比上年增加424萬人,增長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本地農民工增量占新增農民工數量的88.2%。因此,湖北作為人口大省,能否吸納本地農民工群體將成為未來發展關鍵。農民工群體是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后特殊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為社會工業化、城鎮化做出巨大貢獻,也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典型代表。但這個群體在社會保障和工作權利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現實領域中農民工非體面勞動的現象比比皆是,國內學者對于農民工體面勞動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二)研究目標。當下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始終是經濟活動人口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體面勞動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近期修訂的《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從政策的層面為農民工提供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可持續工作機會。體面勞動是對勞動者人權的有力保障,但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對于體面勞動的理論層面研究較多,實證方面研究較少。武漢地區作為中部的龍頭城市,無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地理位置方面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次研究的目標是結合中國實際國情選取適合的體面勞動指標體系,通過實證研究了解武漢地區農民工體面勞動現狀,分析障礙原因,為武漢地區更好地吸納農民工群體,早日實現中部崛起計劃,提出對策建議。
(三)研究內容。體面勞動概念提出后,國際勞工組織一直致力于體面勞動指標體系的建設,但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農民工群體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特有的群體,因此本文將結合我國國情,選取合適的指標體系來測算農民工體面勞動實施狀況,通過計算近3年武漢地區體面勞動狀況進行縱向對比,涉及行業包括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采礦業和其他服務業等,找出武漢地區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促進我國體面勞動機制的逐步合理和優化。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體面勞動研究現狀
1、體面勞動內涵和目標的研究。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體面勞動的概念后,最先展開相關研究的是外國學術界,對于體面勞動的內涵和目標,學者們分別從公平、安全、自由、生產性工作和人權等不同的角度進行闡釋。體面勞動的公平分為工作機會和工作性質兩個層面。對于工作機會,Richard Anker(2003)認為公平是讓所有勞動者擁有同等找尋工作的機會,并能在工作中享受平等的待遇。對于工作性質,Bob Hepple(2001)認為公平是體面勞動的核心內容。對于體面勞動的安全,Richard Anker(2003)和Igor Chernyshev(2003)認為勞動者的身體安全、健康和工作穩定性應該得到保障,生存的狀況不斷改善。Igor Chernyshev(2003)認為體面勞動的自由是指勞動者可以自由的選擇從事的工作,以及自由的參加或退出工人組織。Richard Anker(2003)和Igor Chernyshev(2003)認為體面勞動的生產性工作要求勞動者從事有效率以及高回報的工作,這種工作既能提高給勞動者及其的家庭的生活品質,還能促使企業和國家可持續發展。
2、體面勞動指標體系的研究。國外學者中最先提出體面勞動指標測量問題的是Philippe Egger(2002),他率先將體面勞動指標體系劃分為國際和國內兩個維度,開啟了體面勞動指標體系構建的先河;隨后Richard Anker(2002)對體面勞動指標體系展開了更廣泛的研究,將體面勞動指標體系系統的劃分成11個大類,涉及具體指標63個。Dharam Ghai從體面勞動的四個維度出發,對體面勞動各分量指標采取排序求平均數的處理方法,測算了新西蘭、法國、日本等22個國家的體面勞動水平。David Bescond(2003)在Richard Anker(2002)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深入,將最低小時工資、性別歧視、沒有養老金的老年人、強迫額外勞動時間、非在校兒童、青年失業率、失業率等七項負面指標作為衡量體面勞動水平的依據,并將得分稱為體面勞動赤字(Decent work deficits)。Florence Bonnet等(2003)將勞動保障指數、勞動力市場保障指數、收入保障指數、就業保障指數、工作保障指數、再生產技能保障指數和代表權保障指數等七項作為體面勞動指標體系,并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測量了不同國家的體面勞動指數。
(二)國內體面勞動研究現狀。國內學術界對于體面勞動問題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在體面勞動概念提出后不久,國內一些知名雜志如《中國勞動》、《瞭望新聞周刊》等開始相繼出現關于體面勞動的報道,相比于國外學術界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楊河清、李佳(2007)將工作條件、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等指標納入了大學生就業質量指標體系。宋國學(2009)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將體面勞動分為四個維度社會:對話、社會保障、就業、以及基本權利,采用同等權重設置的方法,對2004~2006年的體面勞動指數進行縱向比較。申曉梅、凌玲(2010)從體面勞動的四個維度出發,分別從個人、企業和政府三個層面對體面勞動指標進行探析,但未涉及各分量權重的修訂。黃維德、柯迪(2011)借鑒國外學者的測量方法,利用國際官方統計資料和報告,測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40個國家的體面勞動指標,結果表明體面勞動程度與各國發展水平存在正向關系。陳靜、金淑彬(2013)基于城鎮農民工的特點,設計了包括勞動權、就業平等權、社會保障權、社會對話權等4個維度的城鎮農民工群體體面勞動指標體系,并開展城鎮農民工群體非正規就業的實證研究。丁越蘭、周莉(2014)基于體面勞動的四個戰略目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我國31個省的體面勞動水平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各省份的體面勞動水平普遍不高且存在明顯差異。叢勝美、張正河(2016)在研究糧作農民體面勞動指標體系中,根據我國國情并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構建了包括勞動安全、社會屬性、生存、被尊重、個人價值實現等五個維度的體面勞動指標體系。
還有一些學者基于體面勞動的概念探索勞動者的就業質量指標體系。如賴德勝、蘇麗鋒等(2011)構建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了6個維度指標、20個二級指標和50個三級指標,各分量權重設置較為細致,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大陸30個省份的就業質量狀況進行了測算。賴德勝、石丹淅(2013)采用歐洲基金會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國14個省份的就業質量進行測算,結果表明我國就業質量存在著明顯的地域特征。
(三)國內外體面勞動研究述評。通過以上對體面勞動研究的文獻回顧,可以看出體面勞動概念提出至今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外學者早期偏向于體面勞動理論、內涵的描述,而后轉向體面勞動的指標體系構建以及實證研究,研究方法也愈加成熟。我國學術界對體面勞動的關注較晚,在量化測量指標這方面不盡如人意,相關的實證研究比較缺乏,針對農民工群體體面勞動的實證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仍有一些空白需要填補。農民工體面勞動狀況的研究意義深遠,需要借助相關數據開展實證研究,分析影響農民工實現體面勞動的障礙因素,優化現有體面勞動運行機制,并探索出一條更好實現農民工體面勞動的路徑。
三、體面勞動指標選取
體面勞動概念提出之初,國際勞工組織將其分為工作機會、自由、生產性工作、公平、安定和尊重人格六個維度,同時把戰略目標設定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對話和基本權利四個方面。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國外學術界已經建立了較為系統的體面勞動指標體系,研究方法也日益成熟,我國體面勞動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雖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大多數研究仍停留在體面勞動的理論和內涵表述層面上,相關的測量指標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筆者基于宋國學(2009)和賴德勝(2011)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參考2016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關于武漢市就業質量調查報告,進行小范圍的改動,設計出本次研究農民工群體的體面勞動指標體系:
該指標體系分為4個維度,包括13個二級指標、33個三級指標。
(一)就業維度。就業維度是農民工獲得收入的前提,下設有農民工就業能力、農民工就業穩定、農民工就業報酬、就業公平和就業條件5個二級指標,這些指標的設立參考了賴德勝(2011)基于我國就業質量問卷的部分研究成果,旨在衡量農民工的就業質量狀況。
(二)社會保障維度。農民工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總是處于不利地位,由于這類群體從事的大多是替代性較強的崗位,在與資方的對抗中很難取得優勢,農民工群體往往需要這些措施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基本權利。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建立事實勞動關系后,簽訂勞動合同是法律賦予農民工群體的基本權利,在勞動關系運行過程中能夠自由的選擇加入或退出公會也是法律賦予農民工群體不可剝奪的權利。
(四)勞動關系。勞資雙方的對抗可能會引發群體性事件,從而導致社會的動蕩,積極擴寬勞資雙方的溝通渠道,勞動者表達意見的途徑多樣化,加強勞資政三方的對話,有利于建立和諧勞動關系。該維度的選取主要借鑒了2016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關于武漢市就業質量的調查報告。
四、我國農民工體面勞動現狀分析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狀況。為了全面了解武漢市農民工群體體面勞動的狀況,筆者選取了武漢市幾個主要城區作為調查對象,涵蓋武昌區、漢陽區、硚口區等,涉及行業廣泛,包含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和餐飲服務業等。采用問卷調研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問卷調研農民工的體面勞動現狀,也通過訪談法了解農民工群體深層次的想法和需求。由于筆者研究能力有限以及研究經費、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本次研究并未嚴格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針對不同區域、行業、性質對研究對象進行分層抽樣研究,而是采取了街頭走訪,隨機調研的方式。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無效問卷24份,有效問卷比例93.3%。
以下為樣本基本情況分析:根據統計結果,本次調研對象中男性員工82人,占樣本總數的41.8%;女性員工114人,占樣本總數的58.2%。24歲以下的員工數量為36人,占比18.4%;24~44歲的員工數量143人,占比73.0%;44歲以上的員工數量17人,占比8.6%。
(二)就業現狀分析
1、工資收入。此次調查,筆者以“企業是否有加薪的政策”來考量農民工工資水平是否有不斷增長的機會。結果顯示,45.1%的農民工知道公司有加薪政策,41.7%的農民工不清楚企業有沒有加薪政策,還有12.3%的農民工的單位沒有加薪政策,這表明有一半以上的農民工賣力拿著“死工資”,他們不滿意自己的工資水平,但也看不到這種現狀改變的希望。
2、工作時間。調查結果顯示,有41.2%的農民工每日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下,符合國家的規定,也符合體面勞動的要求,每日工作時間在9小時以上的約占59%,其中每天工作9~10個小時的比例占39.7%,每天工作時間在11個小時以上的比例達到了18.1%,這大大超出了我國的標準工作時間。職位與每天工作時間成負相關,職位越高,每天工作的時間也就越短。工資收入與每天工作時間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工資越高,每天工作的時間也就越長。農民工要想獲得高工資,就必須靠加班加點延長工作時間來盡量多的完成工作任務。
3、勞動強度與安全。通過調查,在總體樣本中,有24%的被調查者認為勞動強度比較強,有70.1%的認為勞動強度一般,還有4.4%的被調查者認為勞動強度不強,這個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從事的工作,總體勞動強度不高,因為被調查企業多屬加工制造業,企業的基層和一線崗位大多是需要重復的簡單體力勞動,并非像建筑行業那樣需耗費大量體力工作。
(三)社會保障現狀分析
1、社會政策。在有效樣本中,約14.7%的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有44.9%的接受過1~3次職業培訓,約18.3%的接受過4~7次職業培訓,有5%的接受過8~10次職業培訓,剩下的17.1%的接受過10次以上職業培訓。就現在勞動力市場是否容易找到合適工作而言,在有效樣本中,大概35.2%的認為容易找到合適工作,大概64.8%的認為不好找。在有效樣本中,只有2%的人很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有33%的人基本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有50%的人基本不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有15%的人完全不了解。在有效樣本中,97.5%的人認為靠人脈、靠關系會更加有競爭優勢,54.4%的人遭受過就業歧視。
2、社會保險。在有效樣本中,44.3%的人是按所有工資收入為基數繳納,36.2%的人是按部分工資為基數繳納,7%的人是部分折算成現金直接發放,剩下12.5%的人未繳納社保。在有效樣本中,繳納養老保險金額達到500元的占比33%,繳納養老保險金額未達到500元的(包括未繳納的)占比67%。醫療保險報銷金額達到500元的占比6.12%,有報銷但報銷總金額不超過500元的占比26.08%,67.8%的人從未報銷過。
(四)基本權利現狀分析
1、工作權利。在有效樣本中,約12.7%的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7.6%的人簽的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合同,66.8%的人簽的是固定期限合同,12.9%的人簽的是無固定期限合同。在有效樣本中,關于參與改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勞動報酬等問題討論機會的情況,認為完全沒有的占比24.4%,認為完全擁有占比18.3%,認為擁有部分問題的討論機會占比35.2%,認為不清楚是否擁有占比22.1%。在有效樣本中,對單位勞動環境條件的看法,認為勞動環境差、職業病發生多、工傷事故多的占比為8.7%,認為勞動環境好、職業病發生少、工傷事故少占比為38.7%,認為勞動環境條件一般、隱患較大、重視不夠占比為27.6%,認為勞動環境條件一般、但企業比較重視改善占比為25%。
2、結社自由。在有效樣本中,關于工會作用,認為能收集員工訴求、積極尋求改進辦法的占比為41.8%,認為能推動企業采納職工的合理化建議的占比為32.6%,認為能代表員工依法與企業簽訂集體合同的占比為15.8%,認為能發生勞動爭議后積極參與調解解決爭議的占比為31.1%,認為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沒有發揮作用的占比為23%。
(五)勞動關系現狀分析。維護勞動者在工作中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是國際勞動組織的戰略目標之一。勞動者的權利包括集會、結社自由、進行集體談判、消除就業歧視、不受強迫勞動等,它們是勞動者最基本的保障權利,也是實現勞動者體面勞動的首要目標。本文結合我國國情以及農民工現實情況,主要從勞動合同、意見表達、集體協商、勞動爭議等方面考量。
1、勞動合同
(1)農民工加入工會情況。從問卷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97%的農民工加入了工會。對于工會在處理勞動糾紛、維護權益等方面的作用,有80.1%的人認為工會在員工訴求、勞動合同、勞動爭議上都積極的發揮了作用,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不過也有19.9%農民工認為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沒有發揮作用,很多農民工對工會感到陌生,不知道工會屬于什么機構,當農民工遇到勞動權益問題時,也不會向工會求助。要實現農民工的體面勞動,工會的作用不可忽視,工會應該真正發揮代表、維護職工權益的作用。
(2)女性農民工的特殊保護。女性在諸如生育、哺乳等特殊時期的身體條件和工作能力都有所變化,這個時候,企業就應該在工作時間、工作任務或者是工作量上給予她們一些特殊照顧。本文通過調查結果顯示40%受訪者表示企業會給予照顧,7%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會,33%的受訪者表不清楚企業會不會給予照顧,還有20%的受訪者表示企業不會給予照顧。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別,女性在諸如生育、哺乳等特殊時期的身體條件和工作能力都有所變化,這個時候,企業就應該在工作時間、工作任務或者是工作量上給予她們一些特殊照顧,這也是女農民工應該享有的權利。
(3)勞動合同。根據問卷調查結果,87.2%的人簽訂了勞動合同。其中,66.8%有固定期限,期限基本為3年或5年,10.2%無固定期限,7.7%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還有12.8%的人未簽訂勞動合同。結果顯示,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基本得到了法律保障,雙方的權利義務得以明確。
2、意見表達和集體協商。促進勞工、管理者和政府之間的社會對話是體面勞動的目標之一,勞動者的聲音能夠被聽見是體面勞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對話的主要衡量指標是勞動者個人意見的表達以及集體談判。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農民工在表達個人意見的方式選擇上,59.3%的農民工直接向領導表達,這種方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通過工會表達意見,比例有17.2%,有11.3%的農民工通過集體談判表達意見,只有8.3%的農民工選擇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表達個人意見。通過這一結果可以看出,在樣本總體中通過集體談判和通過工會表達個人意見的比例還不足三成,這說明工會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3、勞動爭議。從問卷調查結果中顯示,有90.3%的人都與單位有過勞動糾紛,表現在工資待遇、加班費支付、保險金支付等方面,其中加班費和工資的糾紛居多,分別占25.5%和21.9%。從前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農民工勞動糾紛的解決,要么通過工會,要么通過與企業集體談判或協商。
五、實現農民工體面勞動政策建議
(一)政府的責任
1、要加強對《社會保險法》的執行情況檢查,利用社保、銀行、稅務等系統對用工單位為農民工繳納社保的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檢查,嚴格督查并強制落實用人單位為農民工繳納社保,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2、加強國家就業、社保、勞動合同相關法律和就業創業相關政策的宣傳普及力度。
3、全面加強黨對工會的領導,要注重發揮工會的作用,積極主動實現工會對農民工群體的全覆蓋,破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不良現象,積極主動、切實地捍衛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二)企業的責任。從本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農民工不僅工資低、工作時間長而且有時還面臨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的危險,這嚴重傷害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實現農民工的體面勞動。實現農民工的體面勞動,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1、企業應履行社會職責,嚴格執行各項社會政策。企業要為勞動者提供相同于城鎮職工的工作機會,消除針對農民工的一些就業不公平和歧視。企業要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維護勞動者的權益企業要盡量減少加班時間,對于必須加班的工種要按時按量發放加班費,不拖欠農民工工資。針對一些有一定危險的工種,企業要做好崗前培訓,加強安全教育,保障農民工的生命健康。企業要為有資格的農民工繳納國家規定的社會保險、提供社會福利。
2、維護女性農民工群體權益。用人單位要切實承擔起保護女性勞動權益的職責。企業要轉變觀念,認識到保護女農民工勞動權益不只是一種社會責任,還對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培育企業的人力資源、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要規范和引導私營企業者協會、個體勞動者協會等雇主組織建設,用更理性的雇主組織引導用人單位,還要加強它們與政府和工會的合作。
3、構建“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增強農民工就業能力。從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正是由于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低下、職業培訓不足、缺乏專業技能、就業競爭力不強,導致農民工在城鎮只能做一些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高的底層工作。為提高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應積極構建由政府、組織和農民工個人三者共同出資、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培訓體系,具體的是由政府統籌、行業組織、重點依托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共同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企業應把農民工培訓納入職工培訓范圍,由企業出資,使用自己的培訓資源,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或者是企業與職業學校加強合作,企業出一部分資金,送農民工進學校接受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
(三)工會的責任
1、吸納更多的農民工加入工會。農民工是社會公認的弱勢群體,是我國社會發展現階段的產物。農民工僅僅依靠自己很難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工會是維護勞動者權力的組織,是依法成立的工人階級的組織中心,將農民工分散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集體力量。我國要建立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就應該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在農民工群體中建立工會組織,讓更多的農民工加入工會。所有符合標準的農民工,只要自愿都可以加入工會表達意愿。農民工加入工會,使得個體的力量變為工會集體的力量;使個體勞動關系變為以工會組織為代表的集體勞動關系;使無序、脆弱的個體談判力量變為工會代表的集體談判力量,充分維護勞動者合法權利。
2、做好宣傳培訓工作。工會要從農民工輸出和輸入兩個方面做好宣傳培訓工作,提升農民工就業的綜合素質。作為輸出地的工會,要協助地方政府開展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對就業形勢、就業技能、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常識、工作安全常識等進行宣傳和培訓,保障農民工在走出家門時掌握必要的就業和生活常識。對于輸入地的工會,要積極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開展安全生產、技能等培訓工作,提升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同時,配合地方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加以監督。
3、參與勞動爭議處理。工會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參與勞動爭議的處理,作為勞動者集體權力的代表,工會是勞資關系的產物。工會應該在調解、仲裁和訴訟三個環節發揮重要的作用,要全程參與,積極監督。工會應該建立長效機制,了解勞動者工作狀況,思想活動,一旦發生問題要從源頭抓起,代表集體力量參與企業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以及政府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并發揮重要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蘇健.我國農民工體面勞動的現狀及實施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曹兆文.體面勞動基本理念與衡量指標的關系[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26(1).
[3]曹兆文.國際勞工組織體面勞動衡量指標探要[J].人口與經濟,2011(6).
[4]楊河清,李佳.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人才,2007(8).
[5]宋國學.中國社會體面工作的衡量指標體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1).
[6]申曉梅,凌玲.體面勞動的多層面測評指標體系建設探析[J].中國勞動,2010(11).
[7]黃維德,柯迪.各國體面勞動水平測量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1(11).
[8]陳靜,金淑彬,楊眉.中國城鎮農民工群體非正規就業的體面勞動實證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3.29.
[9]丁越蘭,周莉.我國省域體面勞動水平測量及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14.38(1).
[10]賴德勝,蘇麗鋒,孟大虎,李長安.中國各地區就業質量測算與評價[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