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首云 李清霞 朱燕琴
[摘要] 目的 探討腰硬聯合麻醉對高齡糖尿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血糖的影響。方法 抽取至該院就診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共80例,收治時間段為2015年5月—2017年1月,依照入院時間進行分組,每組均40例。其中對常規組采取硬膜外阻滯麻醉,對實驗組采取腰硬聯合麻醉,對比兩組的麻醉效果。結果 實驗組術前術后的血糖波動范圍相比常規組明顯較?。≒<0.05);實驗組與常規組的麻醉總有效率分別為97.50%與82.50%(P<0.05);常規組患者的血壓相比實驗組波動范圍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2、T3、T4的SBP與T4的DB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2、T3、T4的HR比較可知,常規組相比實驗組波動范圍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常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50%與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高齡糖尿病患者采取腰硬聯合麻醉方式,便于維持血流動力學與血糖水平的穩定,提高麻醉效果,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實踐推廣。
[關鍵詞] 血糖;血流動力學;高齡糖尿??;腰硬聯合麻醉;影響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a)-0059-03
隨著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對于高齡糖尿病患者來說,多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機體免疫力較差,在選擇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手術與麻醉自身的創傷性將會遞增手術治療的風險性,且對于采取下腹部或者下肢手術治療的老年人患者來說,某些學者認為采取硬膜外麻醉方案不會對生理造成較大的干擾,采取腰硬膜麻醉方案,具有用藥劑量小、起效迅速、阻滯完善等優勢,獲得了廣大醫學工作者與患者的一致好評[1]。為了對其麻醉效果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選取該院80例患者(收治時間段為2015年5月—2017年1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至該院就診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行下肢手術或者下腹部手術,所有患者疾病均獲得確診,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依照入院時間進行分組,每組均占據40例患者。常規組: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22例與18例,年齡區間為61~85歲,平均(73.56±2.31)歲;手術類型:8例前列腺摘除術,6例腹股溝疝修補術,3例陰莖癌根治術,8例股骨頭粗隆骨頭固定術,7例下肢遠端骨折固定術,8例股骨頭置換術;實驗組: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23例與17例,年齡區間為61~86歲,平均(73.85±2.32)歲;手術類型:8例前列腺摘除術,7例腹股溝疝修補術,4例陰莖癌根治術,6例股骨頭粗隆骨頭固定術,7例下肢遠端骨折固定術,8例股骨頭置換術。對比兩組糖尿病患者的相關資料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術前均進行基礎檢查,包括血糖、電解質、尿酮體、肌酐、血尿素氮、肝功能、心電圖、凝血四項等,控制術前的血糖水平處于5.6~11.0 mmol/L之間,術前1 d將降糖藥物(長效與中效)停止使用,選擇普通胰島素或者短效降糖藥注射治療,積極幫助患者控制感染,對于禁食的患者,每日糖分攝入量在150~200 g之間,對低蛋白血癥積極進行糾正,對血清白蛋白水平進行控制,保持其水平≥35 g/L,術前血壓低于170/100 mmHg。術前兩組患者均連續禁食8 h。
對常規組采取硬膜外阻滯麻醉,對實驗組采取腰硬聯合麻醉。實驗組選擇腰3~4或者腰2~3穿刺行蛛網膜下隙穿刺,成功后給予0.5%布比卡因2.5 mL蛛網膜下腔注射;常規組行腰3~4或者腰2-3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導管,予3~4 mL的利多卡因(1.5%~2%),觀察5 min無不良反應后,給予6~10 mL的0.375%羅哌卡因與1%利多卡因混合液,間隔75~90 min左右,追加3~5 mL以上混合液于硬膜外導管注入,術中對兩組患者采用血糖儀檢測末梢血糖的水平,手術完成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鎮痛行術后鎮痛。
1.3 觀察治療與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的血糖檢測值。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血流動力學(SBP、DBP、HR、SpO2)指標水平,包括T1(入室時)、T2(麻醉后20 min)、T3(切皮時)、T4(手術開始30 min、)、T5(術畢)。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顯效表示麻醉后的鎮痛效果顯著,肌肉完全松弛,進行牽拉后無疼痛感;有效表示對肌肉進行牽拉將存在一定的不適感,但是手術基本上可順利完成;無效表示對肌肉牽拉時的反應較為明顯,手術無法順利完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頭暈等。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記錄兩組糖尿病患者的相關資料,血糖與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麻醉效果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水平變化情況
下表1可知,實驗組術前術后的血糖波動范圍相比常規組明顯較?。≒<0.05)。
2.2 麻醉效果
下表2可知,實驗組的麻醉總有效率達到97.50%,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
2.3 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
下表3可知,常規組患者的血壓相比實驗組波動范圍更加明顯(P<0.05),兩組T2、T3、T4的SBP與T4的DBP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T2、T3、T4的HR比較可知,常規組相比實驗組波動范圍更加明顯(P<0.05)。
2.4 不良反應
下表4可知,實驗組惡心、頭暈等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明顯低于常規組,比較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腰硬聯合麻醉屬于復合腰麻與硬膜外麻醉相結合的麻醉方式,便于進一步改善麻醉效果。對高齡糖尿病患者圍術期治療包括監控血糖、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糖尿病健康教育、藥物指導、積極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等,術后指導患者嚴格控制飲食,便于控制術后血糖與體重,以防血糖值波動較大,不利于切口的愈合。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引發多種內分泌疾病,以高血糖作為主要的臨床癥狀,且伴有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代謝異常現象。對于病程較為漫長的患者來說,將會伴有神經系統、腎臟、心血管等病變。有關研究指出,外科手術中,5%~10%的高齡患者存在糖尿病,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將會不斷減退機體各個器官的功能,提高手術與麻醉的風險,引發各種合并癥。術中容易出現血糖與血流動力學水平波動現象,導致生命體征出現異常變化,甚至會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影響。所以說,對該類患者應保持平穩的麻醉效果,以防出現血流動力學、血糖異?,F象,保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目前臨床上對下肢及下腹部手術一般采取腰硬聯合麻醉方法,分析其優勢在于:麻醉效果迅速、給藥量較少、可控性強、阻滯完善;較少對患者的生理活動造成明顯的干擾;選擇硬膜外自控鎮痛技術幫助患者術后鎮痛,盡可能減少術后不適,便于穩定血糖與血流動力學水平,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2]。另分析硬膜外阻滯麻醉將會存在阻滯不全的現象,術中追加麻醉局麻藥,將會對血流動力學與血糖的穩定造成影響,引發代謝異常、呼吸抑制等風險事件[3-4]。該次研究對常規組采取硬膜外阻滯麻醉,對實驗組采取腰硬聯合麻醉,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麻醉總有效率達到97.50%,明顯高于常規組,且實驗組術后出現1例頭暈,常規組術后出現3例頭暈,3例惡心,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另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等到兩組患者穩定麻醉平面后,切皮時均存在一定的血壓下降情況,但是相比實驗組,常規組血壓波動情況更加明顯,比較兩組患者T2、T3、T4的SBP與T4的DBP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常規組的HR相比實驗組波動范圍更加明顯,說明對高齡糖尿病患者采取腰硬聯合麻醉方案利于維持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血糖水平可知,術前兩組的血糖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的血糖水平均出現一定范圍的波動,且常規組的波動范圍相比實驗組更加明顯,說明對該類患者采取腰硬聯合麻醉方案更利于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
綜上所述,對高齡糖尿病患者采取腰硬聯合麻醉方式,便于維持血流動力學與血糖水平的穩定,提高麻醉效果,值得采納。
[參考文獻]
[1] 王鷺蓉,馮宇峰.硬膜外麻醉對不同年齡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漿胰島素及血糖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150-152.
[2] 吳友華,曹偉.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腰硬聯合麻醉和全身麻醉的效果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5):4296-4297.
[3] 葉紅.腰硬聯合麻醉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4(3):153,155.
[4] 王智偉,柴宗舉,鄭廣增,等.兩種麻醉方式對糖尿病腹部手術患者血糖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3, 40(14):98-99.
(收稿日期:20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