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蓉
[摘要] 我國針灸治療糖尿病源遠流長,而針灸的降糖機制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確,故其難以為現代醫學所接受,該文從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組織形態、調節中樞系統、促進阿片肽釋放等方面對針灸降糖的機制進行總結,指出目前研究不足,探討未來針灸降糖機制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針灸;降糖;機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a)-0197-02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病。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使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趨勢,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另一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
我國針灸治療糖尿病源遠流長,最早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就有醫案記載,而《針灸甲乙經》中云“消渴身熱,面目黃,意舍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消渴,腕骨主治……”,則首次提出了治療糖尿病具體穴位,此后《備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對針灸治療糖尿病有了更詳細的記載。自80年代開始國內外開展了針灸治療糖尿病臨床和基礎實驗研究,均表明針灸治療糖尿病的療效是可以肯定的。樸耕希等人分析了近20年針灸治療糖尿病的處方,總結目前治療糖尿病的主要穴位依次為足三里、三陰交、腎俞、曲池、合谷、中脘、太溪、關元、胰俞、氣海、陽陵泉、內關、胃俞、肺俞、肝俞等[2],而針灸的降糖機制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確,故其難以為現代醫學所接受,因此,對目前針灸降糖機制研究的總結和探討,對針灸治療糖尿病在臨床上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1 針灸降糖機制目前研究狀況
目前多數研究從實驗室指標、分子生物學和基因表達水平等多方面對針灸改善胰島素抵抗(IR)機制進行闡述,認為針灸的降糖機制主要是通過改善IR,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從而達到降糖效果,少數學者則從保護胰島組織形態、促進阿片肽釋放、調節中樞系統等方面進行闡述。
1.1 改善胰島素抵抗
1.1.1 臨床研究 邢春國[3]通過對近年針灸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針灸療法能降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1.1.2 實驗研究
①調控脂肪因子:脂肪因子如抵抗素、脂聯素(ADPN)、瘦素等參與胰島素調節,翁瑜君[4]等通過實驗證明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ADPN與T2DM大鼠的IR密切相關,IR程度與TNF-α水平呈正相關,與ADPN水平呈負相關,而靳三針療法能降低TNF-α,提高ADPN,對改善T2DM大鼠模型IR具有較好的療效。
②保護線粒體功能:線粒體功能受損可導致骨骼肌IR,且過氧化物酶體增生物激活受體輔助活化因子1(PGC-1α)是線粒體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謝的關鍵調控點。徐芬[5]研究認為針灸(中脘、足三里、關元、豐?。┛梢愿纳凭€粒體氧化功能,通過上調pgc-1α及下游線粒體生物合成和氧化相關基因nrf-1、mttfa表達水平,增強線粒體功能,從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起到降糖作用。
③干預磷脂肽肌醇3激酶(PI3K)通路信號傳導:PI-3K/AKT通路信號的異常,可導致下游GLUT-4數目、活性降低及轉位限制,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致使葡萄糖攝取減少產生IR,楊豐[6]通過研究證明PI-3K/AKT通路是中樞胰島素信號調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樞胰島素信號可以傳達到外周影響組織肌肉胰島素和糖代謝過程,IR的發生與中樞胰島素信號通路阻滯及其信號物質的減損有直接關系,而電針(后三里、豐隆、關元、中脘)療法具有促進中樞PI-3K/AKT通路修復的作用,從而有效改善IR狀態。
④調控基因及基因蛋白表達:田環環[7]研究發現電針胰俞穴、脾俞穴、腎俞穴可抑制T2DM大鼠血糖升高、葡萄糖耐量受損、IR狀態惡化的趨勢,并進一步研究闡明針灸降糖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MST1相關基因和蛋白表達抑制β細胞的凋亡,促進β細胞合成胰島素的功能。
⑤改善氧化應激及炎性水平:馬艷佳等[8]發現電針T2DM大鼠后三里及胃脘下俞可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說明電針可能通過改善氧化應激狀態來改善IR,從而起到干預T2DM作用。
1.2 保護胰島組織形態
孫志[9]等亦研究發現針刺組大鼠胰腺腺泡、胰島結構完整,胰島內細胞排列大體規整,大小、形態接近正常,胞漿腫脹、纖維組織增生少見,僅見少量的胰島β細胞凋亡,說明針刺可有效抑制T2DM大鼠胰島β細胞的凋亡,并進一步研究證明針刺可顯著提高T2DM大鼠胰島β細胞胰島素表達水平,有效改善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
1.3 調節中樞系統
劉志誠等[10]研究發現針刺能降低DM大鼠下丘腦外側區渴中樞(HTC)和攝食中樞(LHA)神經細胞放電頻率,降低去甲腎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提高5-羥色胺水平(5-HT),而HTC放電頻率與胰島素敏感指數(IAI)呈正相關,說明針刺能通過調整HCT及LHA改善IR,從而起到降糖作用。
1.4 促進阿片肽釋放
王佳妮等[11]研究發現予納洛同干預后電針大鼠對血糖及血脂蛋白不再起干預作用,推測電針可能通過刺激內源性阿片肽釋放,來降低血糖,并影響脂蛋白水平。
2 針灸降糖機制研究新思路
2.1 調節GLP-1分泌
曹昺炎[12]認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可增加胰島素合成,增強胰島素分泌,促進胰島B細胞增殖,抗胰島B細胞凋亡,減少進食,與針灸起效特點存在諸多契合,故針灸具有調節GLP-1分泌的可能性。因此,針灸有可能通過調節GLP-1含量達到治療2型糖尿病的作用。
2.2 調節褪黑素分泌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褪黑素分泌下降和褪黑素受體表達下降,胰島素分泌失去抑制,出現高胰島素血癥,進而抑制胰島素受體表達,導致胰島素抵抗,此外,褪黑素能夠顯著降低糖尿病時升高的氧化應激水平,增強抗氧化酶的活性,因此,強抗氧化劑褪黑素對糖尿病保護研究成為進來熱點,而有研究指出,針刺對腦松果體內褪黑素分泌增加和釋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為未來針灸的降糖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3 總結與展望
目前針灸降糖機制主要集中于針灸對IR的改善作用,研究已從機體生化水平逐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學和基因表達水平,雖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常用STD或四氧嘧啶的DM模型與臨床T2DM不符,其所研究出針灸改善IR結論并不適用于臨床T2DM,失去指導臨床實際意義,同時多數研究缺乏系統性及完整性,多數研究結果仍只是機理推測,缺乏研究深度,故尋找接近人類T2DM模型進行深層次研究,對實驗結論在臨床推廣具有深遠意義。此外,目前糖尿病病發病原因及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除IR外,今后還可從促進阿片肽釋放、調節GLP-1分泌、調節褪黑素分泌等方面深入研究探討針灸降糖的機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3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3.
[2] 樸耕希,徐玉東,劉艷艷,等.近20年糖尿病針灸治療處方特點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4):262-264.
[3] 邢春國,孫志,馬勇梅,等.針灸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影響的Meta分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 21(4):397-400.
[4] 翁瑜君,唐梁,何海明.靳三針療法干預對T2DM大鼠模型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廣西中醫藥,2016, 39(5):69-71.
[5] 徐芬.電針對ZDF大鼠股四頭肌PGC-1α及下游線粒體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5.
[6] 楊豐.“雙固一通”電針法對胰島素抵抗模型大鼠下丘腦IRS-1蛋白及GLUT-4基因表達的影響[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
[7] 田環環.基于MST1探究電針“胰俞”、“脾俞”、“腎俞”干預T2DM的機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8] 馬艷佳,李瑞,賈寧,等.電針對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謝及血清SOD、MDA含量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3):53-56.
[9] 孫志,韓海榮,馬麗,等.針灸對2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老人學雜志,2011.31(6):966-967.
[10] 劉志城,孫鳳岷,馬志民,等.針刺對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大鼠渴中樞的作用[J].中國針灸,2002,22(2):121-124.
[11] 王佳妮,張璇,李巖,等.電針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蛋白(a)的調控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9):250-251.
[12] 曹昺焱.李瑞.田環環等.胰高血糖素樣肽-1——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機制研究的新思路[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6):88-92.
(收稿日期: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