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文
[摘要] 目的 探究嚴格血糖控制對2型糖尿病眼屈光的影響。 方法 該文選取該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初發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眼屈光改變患者和非初發2型糖尿病的眼屈光改變患者,再結合50例正常情況人員情況進行對比。均對以上患者進行綜合驗光與血糖測試。 結果 發生眼屈光改變的患者大多血糖監測結果顯示同樣患有糖尿病,其中患者發生屈光度改變與血糖控制以及降糖速度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發生眼屈光改變的患者首先應對其血糖情況進行檢查,若患者確定患有糖尿病,則十分容易引發患者的近視,因此需要及時地對糖尿病治療方案進行調整,防止患者眼屈光的進一步嚴重化,可見2型糖尿病與眼屈光有著直接關系,在今后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該進一步對該情況進行重視,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治療。
[關鍵詞] 血糖控制;2型糖尿病;眼屈光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a)-0182-02
隨著當前時代的不斷發展,眼屈光改變的發生情況越來越普遍,該疾病不僅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降低患者的綜合生活質量,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患者失明[1]。并且當前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數量也進一步增多[2]。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疾病,通常在內科進行診斷,探究發現,除了內科,其次診斷出糖尿病的即為眼科[3]。大量患有眼屈光異常改變的患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所導致的,眼屈光改變情況能夠較大程度地對患者糖尿病情況進行反應[4]。該文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間結合100例眼屈光改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2型糖尿病情況進行檢測,以探究眼屈光改變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情況。探究的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眼屈光改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初發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眼屈光改變患者和非初發2型糖尿病的眼屈光改變患者。再結合50例正常人員進行對比。通過患者的情況分為初發糖尿病組與非初發糖尿病組,初發糖尿病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齡區間為38~65歲,平均年齡為(52.3±4.8)歲,非初發糖尿病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齡區間為39~64歲,平均年齡為(51.9±4.4)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齡區間為39~64歲,平均尿量為(51.9±4.6)歲。以上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以上患者應該滿足以下條件:患者的年齡區間在35~65歲之間;患者通過檢查均確定患有眼屈光改變情況;患者不患有其他的精神方面疾病以及腦部疾病,不伴隨其他眼器質疾病,并且主動配合進行糖尿病檢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依從性較高,能夠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謹遵醫囑;家屬知情并且簽署了相關的知情書。滿足以上條件后即可對患者的檔案進行建立,并交由相關部門進行保管。
1.3 治療方法
將以上100例患者的視力檢查情況、綜合驗光情況進行檢查與記錄,得出眼屈光度改變的情況,并且對血糖進行檢測,檢測其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將結果進行記錄。對以上兩種情況進行匯總,并對比患有糖尿病以及不患有糖尿病患者的眼屈光改變情況,從而得出結論。
眼科檢查要在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2 d左右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非接觸眼壓、視力以及裂縫燈下的前置鏡檢查,檢查過程中使用1%的復方托品酰胺進行散瞳,間瞳孔放大至7 min,自動驗光儀則能夠對散光程度進行有效的檢查。以上全部的眼科檢查由1名專業人員即可完成。血糖檢測過程中則需要取患者的空腹血進行檢驗,檢驗患者的FBC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情況。
以上患者入院后醫生應首先對相關的檢查項目以及檢查目的進行講解,宣傳糖尿病的知識并控制患者飲食,幫助患者進行強化治療,除了對藥物進行服用外,還可以注射胰島素,幫助患者降血糖。幫助患者了解眼屈光與糖尿病之間的 關系,讓患者在今后的臨床過程中對這一問題進行重視。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情況與屈光度情況進行比較,得出相關關系,再檢查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體厚度以及眼軸等情況,記錄情況并進行對比
1.5 統計方法
該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首先對患者空腹血糖的情況以及屈光度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為初發糖尿病組與非初發糖尿病組的患者人數總和,對照組即選取的50例正常人員,對其空腹血糖水平以及屈光度情況進行測量,觀察組患者由于患有糖尿病,因此其空腹血糖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屈光度情況為-2.0D,對照組患者的額屈光度情況為-1.0D,觀察組患者屈光度改變情況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根據表格內容可以得出空腹血糖水平與屈光度情況之間的關系,患者的空腹水平越高,其屈光度改變的情況月明顯,可見患者的血糖水平直接對屈光度有所影響,見表1。
再對比初發糖尿病組與非初發糖尿病組不同時間點的血糖情況、恢復基線水平以及眼屈光改變情況。通過在不同時間短重復測量的方法將FBG、Hb A1C 以及屈光數據進行記錄以及對比。結果發現血糖下降時屈光向遠視改變,隨著時間推移改變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初發組與非初發組之間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右眼的數據高于左眼,三個月的時候屈光度恢復到T0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血糖下降的情況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
屈光度的改變會造成患者視力的改變,屈光改變后視力的改變隨著個體的差異而改變,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不同,因此視力變化程度也存在差異。
3 討論
隨著當前失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習慣進一步改變,因此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數進一步改變,人們對眼屈光的變化關注程度也進一步有所提升[5]。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疾病,通常通過內分泌科檢查出該疾病,但除了內分泌科即為眼科,隨著不斷地探究發現眼屈光嚴重改變與糖尿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當患者眼屈光程度改變十分顯著的時候,應該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檢測,確定其是否患有糖尿病[6]。糖尿病度眼屈光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這就要求在今后的臨床過程加強對以上兩種情況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并且找出良好的治療方法,提升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該研究結合糖尿病以及眼屈光度的關系展開了探究,首先對患有糖尿病患者以及不患有糖尿病患者的眼屈光情況進行對比,發現血糖高的患者眼屈光水平變化程度也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糖水平以及眼屈光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再對比初發糖尿病患者以及非初發糖尿病患者的屈光情況,發現非初發糖尿病患者的左右眼數值均明顯高于初發糖尿病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今后的臨床過程中應該加強對這一情況的重視程度,通過對血糖進行來良好的控制來降低患者眼屈光情況的明顯變化。但由于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因此糖尿病對視力影響的效果也具有較強分個體差異,這就要求醫生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
[參考文獻]
[1] 杜俊文,吳韜,張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與眼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11):1235-1237.
[2] 盧彥,嚴勵,于強.2型糖尿病強化治療后的新發生視網膜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7):807-812.
[3] 閆變麗,鄒斌.2型糖尿病血糖波動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影響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85-86.
[4] 黃肖光.嚴格控制血糖對2型糖尿病葡萄糖毒性作用的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35):40,46.
[5] 解合蘭.血糖波動與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相關性[J].醫學信息,2015(3):39-40.
[6] 邢琪昌,汪瑩,植飛.桑瓜飲對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考察及機制初探[J].時珍國醫國藥,2016(9):2101-2103.
(收稿日期: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