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芳 林紹志 譚政 郭敏
[摘要] 目的 自擬中藥方治療糖尿病便秘的療效。方法 將2015年3月—2016年7月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應用莫沙必利,治療組應用自擬中藥方。治療2周后比較患者臨床癥狀及血糖、血脂等指標的變化情況。隨訪半年,了解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情況。結果 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組血糖、血脂控制平穩,糖化血紅蛋白低(P<0.05)。 結論 自擬中藥方治療糖尿病便秘患者療效確切。
[關鍵詞] 糖尿病;糖尿病便秘患者;自擬中藥方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119-03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升高,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膳食纖維的攝入明顯減少,加上工作壓力,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慢性便秘患者越來越多,我國成人慢性便秘的發病率為4%~6%,并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22%,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高血糖導致內臟植物神經病變,出現胃腸蠕動減慢,發生便秘的發病率會更高,該研究采用選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60例患者進行了隨機研究,發現自擬中藥方治療糖尿病便秘效果良好,能明顯降低血糖、血脂,控制好并發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在該院門診治療的糖尿病便秘患者60例(無莫沙必利藥物禁忌證),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52歲,平均(62.3±3.2)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1個月。平均(12.3±2.1)年。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53歲,平均(61.4±3.1)歲,病程最長19年,最短2個月,平均(11.4±1.7)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方面無明顯差異,兩組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1)便秘的診斷 便秘是指由于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以致大便次數減少、大便干結、排出困難或不盡。一般2 d以上無排便,可提示便秘存在。如果每天均排大便,但排便困難且排便后仍有殘便感,或伴有腹脹,也應納入便秘的范圍[1]。
(2)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咨詢委員會正式公布的診斷標準確定診斷.糖尿病診斷標準[2]:①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②空腹血漿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 mg/dL);③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2 h血糖水平≥11.1mmol/L(200 mg/dL)。
1.2.2 中醫診斷標準
①消渴診斷標準 根據周仲瑛主編《中醫內科學》“消渴”[3]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等癥候者即可診斷。
②中醫辨證診斷標準 陰液虧虛,腸燥型便秘。癥狀:大便干結,乏力,頭暈耳鳴,心煩失眠,口咽干燥、潮熱盜汗,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納入標準:①所有納入該臨床研究的病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陰液虧虛、腸燥型便秘診斷標準;④年齡范圍52~75歲;⑤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合作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方案 兩組均按西醫常規治療,控制飲食,應用降糖藥,對于糖尿病便秘以外的病給予大致相同的處理,對照組給與莫沙比利口服,10 mg/次,3次/d,治療組給予自擬中藥方,2周口服湯劑,然后改用水丸口服以鞏固治療,該方主要藥物組成為:當歸、知母、麻子仁、杏仁、生地、麥冬、青皮、廣木香、肉蓯蓉、制首烏、桃仁。水煎服,1劑/d,連續服用2周,觀察患者便秘、血糖、血脂改善情況,2周后改用水丸,6 g/次,3次/d,鞏固治療,隨訪半年,同時觀察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
1.3.2 觀察指標 ①FPG、2 hPG:治療期間規律監測血糖,及時調整降糖藥物的應用,并取患者入組及治療2周時的FPG、2 hPG數值作為統計數據(美國雅培血糖儀);②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時各檢測1次。完全真空采血法抽取標本,(日本Oly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③糖化血紅蛋白(HbA1c):治療前和治療后半年各檢測1次(青島威達億泓醫療科技,DS5Drew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
1.4 療效標準
通過觀察便秘改善情況以及觀察以下3項,然后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①血糖4:把空腹血糖(FBG)<7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0mmol/L,規定為達標。②血脂把總膽固醇(TC)<5.2mmol/L,甘油三酯(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 mmol/L,規定為達標。③糖化血紅蛋白[4]把HbALc<7%規定為達標。
顯效:便秘癥狀改善明顯、血糖、血脂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均達標。有效:便秘癥狀有好轉、血糖、血脂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未達標。無效:便秘癥狀改善不明顯、血糖、血脂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未達標。
1.5 統計方法
采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對比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情況比較
治療組血糖控制明顯優與對照組,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脂達標情況比較
治療組:TC:(5.23±0.49)mmol/L, TG:(1.82±0.32)mmol/L, LDL-C:(3.21 ±0.63)mmol/L, HDL-C:(1.34±0.52)mmol/L;對照組:TC:(6.26±1.23)mmol/L, TG:(3.42±1.52)mmol/L, LDL-C:(4.21 ±1.02)mmol/L, HDL-C:(1.87±0.82)mmol/L;治療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達標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升高,加上活動量的減少,便秘患者越來越多,便秘的危害較大[5]便秘患者由于糞塊長時間滯留腸道,異常發酵,腐敗后可產生大量有害的毒素,易生痤瘡、面部色素沉著、皮疹等影響美容;毒素能導致大腸水腫,下半身血液循環減慢,易形成梨形身材及胖肚子,導致肥胖,有害毒素持續刺激腸粘膜,易導致大腸癌,誘發乳腺癌等,便秘可使腹部脹滿,產生惡心、厭食、食而無味;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痛經、性欲減退、痔瘡、肛裂、直腸脫垂和結腸憩室等,甚者便秘患者還可造成猝死,特別是高血壓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便秘過度用力,可使血壓急劇上升,心功能急劇加重,造成急性心腦血管病,甚至猝死。糖尿病人出現便秘除具有以上危害外,還具有以下特點:血糖不易控制達標,血脂偏高,容易出現血管的病變,大腸癌發病率明顯升高等。便秘的病機是:陰液虧虛、燥熱偏勝,陰津耗傷,大腸不榮,腸道失潤,形成便秘,并且病變日久陰血凝滯,變證叢出。故方中以知母、麥冬、生地滋陰清熱,生津潤腸通便為君藥。《日華子本草》:知母“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本草匯言》麥冬:“清心潤肺之藥。主心氣不足,驚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熱肺燥,咳聲連發,肺痿葉焦,短氣虛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或虛勞客熱,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虛秘便難”。生地具有養陰生津功效 用于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滋膵飲;若溫病傷津,大便燥結,咽干口渴,常與玄參、麥冬同用,《溫病條辨》增液湯。以火麻仁、杏仁為臣藥,加強潤腸通便的作用,火麻仁潤燥,滑腸,通便,治腸燥便秘。《藥性論》:“治大腸風熱結濕及熱淋”。《食療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杏仁宣肺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現代實用中藥》記載:“杏仁內服具有輕瀉作用,并有滋補之效。”便秘者用之有提壺揭蓋之功。青皮、廣木香、大黃行氣瀉下共為佐藥。青皮疏肝破氣,散結消積,《本草圖經》:“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廣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滯、理氣疏肝,該品辛溫香散,能升能降,通理三焦之氣,尤其善行胃腸之氣而止痛,兼有健脾消食之功,凡脾胃大腸氣滯所致諸證均為常用之品,《中國藥典》“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大黃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狂,食積痞滿等,《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肉蓯蓉、制首烏、桃仁、當歸養血潤腸共為使藥,肉蓯蓉、當歸溫陽補腎、養血潤燥。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溫陽補腎以健脾,取少火益氣之功,加強脾的運化功能,有利于大便的排泄,《金匱翼》以蓯蓉、火麻仁潤腸通便,沉香行氣除脹,蜂蜜潤腸用于津枯腸燥,便秘腹脹。當歸補血潤燥通便,《本草備要》:“潤燥滑腸。”《景岳全書》當歸與肉蓯蓉等同用,如濟川煎治療虛性便秘。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作用,治療血燥便秘,桃仁內含有大量脂肪油,水煎液有纖維促進作用,桃仁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潤滑腸道,有利于排便。全方滋陰生津、補血潤腸、行氣通便,適用于年老體虛、陰津不足、血虛腸燥等引起的大便秘結,排泄困難者。
[參考文獻]
[1] 候曉華.2013年慢性便秘診治指南[M].武漢: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6.
[2] 李小云.2013版糖尿病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5.
[3]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07.
[4] 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4-416.
[5]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年,武漢)[J].中華消化雜志,2013(5)33,291.
(收稿日期: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