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釵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糖尿病患兒的飲食要點及護理策略。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小兒糖尿病患兒7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制定營養飲食干預計劃,對比兩組血糖控制情況、營養指標。結果 ①觀察組血糖控制優秀25例,良好8例,血糖控制優良率為94.2%,對照組血糖控制優秀14例,良好12例,血糖控制優良率為7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治療后,兩組營養指標均有所好轉,但觀察組Hb、ALB、PA等營養指標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小兒糖尿病患兒制定營養飲食干預計劃能有效改善患兒血糖控制情況及營養水平,值得推廣。
[關鍵詞] 小兒糖尿病;飲食護理;營養支持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153-02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終身性、慢性內分泌紊亂性疾病,也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僅次于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當前,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與社會節奏的加快,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并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小兒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代謝障礙等密切相關[1]。其中,飲食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飲食調節也是維持患兒病情穩定,調節血糖、血脂代謝,改善糖尿病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為進一步明確小兒糖尿病患兒的飲食要點及護理策略,該研究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小兒糖尿病患兒70例進行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小兒糖尿病患兒70例,納入標準為:①年齡≤15歲;②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0 mmol/L[2];③家屬知情同意,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以下情況:①患有其它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動疾病的患兒;②不能配合完成護理者。隨機將7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2~14歲,平均(5.7±1.2)歲,病程0.3~8年,平均(3.2±0.9)年,糖尿病類型包括I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2~13歲,平均(5.5±1.0)歲,病程0.5~8年,平均(3.4±0.6)年,糖尿病類型包括Ⅰ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28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糖尿病常規治療,如使用胰島素、降糖藥物、合理運動等。病情較輕的患兒,僅接受口服降糖藥治療,不使用胰島素,并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體育運動,以控制血糖。病情較重的患兒,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在血糖水平升高時增加劑量,并根據血糖控制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囑患兒家屬給予患兒高蛋白、低脂低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制定營養飲食干預計劃,具體如下。
①加強宣教。組織患兒及家屬學習糖尿病相關知識,使之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對于需要長期治療的患兒,給予更詳細的教育和幫助。
②熱量攝入。給予低脂肪、低糖、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患兒每日攝入的熱量為1 000+(年齡×80-100)計算,年齡越小的患兒所需的熱量越多。能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55%,脂肪占30%,蛋白質占15%~20%。
③飲食量。根據患兒的病情、年齡、體重、飲食習慣、活動量、家庭經濟條件來設計主食、副食種類與用量。飲食量應保證滿足患兒生長發育所需,不可過分限制,使患兒處于饑餓狀態。如果飲食限制較大,還會加快機體蛋白質與脂肪的分解,增強糖原異生作用,不利于患兒康復。建議患兒食用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蔬菜,以促進胃腸蠕動。要限制甜食、水果、糖果攝入,不使用動物油脂、肥肉,可使用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來源可選擇豆腐、瘦肉、魚類,每日固定時間、定量進食。
④三餐分配。一日三餐,補充2~8次點心,三餐熱量分配為:早餐20%,午餐40%,晚餐40%。為避免患兒血糖波動,可在兩餐之間添加點心。患兒在運動、游戲后,應少量加餐。
1.3 觀察指標
治療3個月后,對比兩組患兒的血糖控制情況,患兒的營養指標,包括前白蛋白(PA),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血清鈣(Ca),轉鐵蛋白(TF)。
1.4 評價標準
優秀:臨床癥狀完全消失,FPG為3.9~6.1 mmol/L,2 h PG為4.4~7.8 mmol/L,HbA1c<6.2%;良好:臨床癥狀明顯好轉,FPG為6.2~7.0 mmol/L,2 hPG為8.0~9.0 mmol/L,HbA1c為6.2%~7.0%;尚可:臨床癥狀有所改善,FPG為7.0~8.0 mmol/L,2 hPG為9.0~10.0 mmol/L,HbA1c<7.0%~8.0%;較差:血糖各指標無改善甚至惡化,HbA1c>8.0%[3]。
1.5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錄入EXCEL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指標
觀察組血糖控制優秀25例,良好8例,血糖控制優良率為94.2%,對照組血糖控制優秀14例,良好12例,血糖控制優良率為7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營養指標
治療后,兩組營養指標均有所好轉,但觀察組Hb、ALB、PA等營養指標均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兒童糖尿病發生后,需采取及時的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兒血糖水平,否則小兒的血糖水平將隨著病情的發展而逐步升高,并引起眼、腎等多個部位的病變,且難以治愈。其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小兒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并且患兒年齡越小,發生酮癥酸中毒的概率越大[4]。因此,必須重視對小兒糖尿病的治療和管理。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營養飲食干預措施,根據患兒的年齡、生長發育水平以及運動量來設計食譜,并隨時調整食譜,使之更加符合患兒的需求。同時,通過健康教育使患兒及其家屬也了解飲食干預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飲食計劃的規定,不擅自進食規定之外的食物,對于饑餓的患兒,可以多進食蔬菜、瓜果等粗纖維食物,一定要防止患兒自行尋找食物進食[5]。護理人員還應當告知患兒及家屬,一定要把規定的膳食全部吃完,如果確實有剩余,則應退回營養室并作好記錄,以便于計算患兒的實際進食量,供治療醫師參考,扣除相應的胰島素使用量,避免發生低血糖。對于接受胰島素注射的患兒,一定要準時進餐,一般是在注射胰島素30 min后進食,具體取決于所應用的胰島素的種類與劑量。最后,在患兒出院時,也應做好指導,告知患兒家屬定期為患兒測量血糖,定期帶患兒來復查,學會制作家庭食譜等。
從該次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血糖控制優良率為94.2%,對照組血糖控制優良率為74.2%(P<0.05);同時,觀察組Hb、ALB、PA等營養指標均好于對照組(P<0.05)。因此可以認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小兒糖尿病患兒制定營養飲食干預計劃能有效改善患兒血糖控制情況及營養水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汕娜,高帆,李今子.32例小兒糖尿病臨床觀察[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6,39(3):198-199.
[2] 李文莉.探討綜合治療小兒糖尿病的臨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70-71.
[3] 唐麗敏,劉建麗,李大雷,等.1型糖尿病患兒家庭對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的認識[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5,26(5):452-454.
[4] 王國玲.對小兒糖尿病患者采用營養飲食治療的效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6,1(5):79-81.
[5] 吳曉平,李堂.對小兒糖尿病患者進行營養飲食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4):234-235.
(收稿日期: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