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剛
[摘要] 目的 探索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后應用脈管復康片的臨床治療效果。 方法 資料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根據患者就診順序先后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4例患者,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抗凝、康血小板聚集、降脂以及降血糖治療,而給予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實施脈管復康片進行治療,分別對比兩組患者截肢發生率、間歇性跛行、ABI(踝/肱指數)以及靜息痛發生率情況。結果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算分析發現,研究組患者在接受脈管復康片聯合治療后,靜息痛發生率、間歇性跛行以及截肢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及研究組ABI(踝/肱指數)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1、3、6個月空腹血糖檢測值均較對照組低,趨于正常值范圍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常規治療聯合脈管復康片對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術后治療,可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延緩病情發展進程。
[關鍵詞] 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術后;脈管復康片;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186-0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主要發病機制為下肢動脈至腹主動脈末端硬化,且硬化部位血管內腔發生狹窄、閉塞等現象,短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此病在長期遷延不愈所致肢體慢性缺血性綜合征。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者大多年齡在40歲以上,且合并5年不同程度的2型糖尿病病史,數據統計發現,下肢動脈病變發生率高達90%,對于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前期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如閉塞程度嚴重者應給予介入手術治療,但難度較大以及預后效果差等,而隨著臨床研究發現介入術后給予患者藥物輔助治療可顯著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1]。該次調查主要針對患者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術后服用脈管復康片治療,現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間該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該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根據患者就診順序先后性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4例患者,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范圍為53~72歲,平均年齡為(66.8±5.9)歲,糖尿病史范圍5~18年,其中肢體髂動脈閉塞者13例、肢體股淺動脈閉塞者11例、肢體腘動脈遠端小動脈閉塞者10例;而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范圍為54~75歲,平均年齡為(67.1±6.1)歲,糖尿病史范圍4~18年,其中肢體髂動脈閉塞者12例、肢體股淺動脈閉塞者13例、肢體腘動脈遠端小動脈閉塞者9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發現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均患有2年以上糖尿病史;②將檢查CTA影像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但為發生破潰和壞疽,以及ABI指數小于0.5和符合參與該次調查標準;③患者未患有先天性重大疾病、精神疾病,且意識清醒無精神障礙;④患者對該次調查方法、并發癥、預期目標以及不良反應等均充分了解,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患者近1個月內未參加過類似醫學調查。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如抗凝(華法林)、降脂(阿伐他汀)、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以及降糖藥。
1.3.2 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實施脈管復康片治療,3次/d,4粒/次,若患者病情穩定無惡化應連續使用6個月,告知患者參與調查期間停止服用其他藥物,避免影響調查結果普遍性。
1.4 觀察指標
分別對比兩組患者截止率、間歇性跛行、ABI(踝/肱指數)、靜息痛發生率以及空腹血糖變化值。
1.5 統計方法
該次調查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算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截肢、間歇性跛行以及靜息痛發生率詳
兩組患者截肢、間歇性跛行以及靜息痛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截肢患者在接受不同藥物治療后ABI指數
統計發現研究組患者ABI指數為0.89(0.45~1.08),而對照組指數為0.69(0.49~0.87),相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3、6個月空腹血糖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術后1、3、6個月空腹血糖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下肢血量不足使得血流量降低,為導致下肢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原因,長期血流量和血量不足可導致患者肢體遠端出現破潰、壞疽等,治愈差或預后效果差者可導致截肢,臨床對于癥狀較輕者采用藥物治療,若閉塞情況嚴重者應采用手術治療。但由于合并糖尿病可導致患者肢體遠端小動脈出現階段性閉塞,采用手術治療難度較大,且血糖較高者可影響預后效果。對于降低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截肢率和靜息疼痛主要治療方案為重建肢體動脈,但對于已經發生肢體壞死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應立即給予壞死肢體截肢手術,但為提升截肢后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應在截肢術前進行動脈重建。患者在術前應針對CTA(雙下肢動脈 CT 造影)、 ABI (踝/肱指標)、介入下行動脈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綜合分析進行診斷。其中ABI (踝/肱指標)為高效檢測下肢動脈硬化敏感性和特異性辦法,并清晰觀察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情況[2]。而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于診斷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為重要檢查指標,可清楚看見閉塞部位和閉塞嚴重程度。而造影檢查在診斷準確性、經濟實用性以及創口大小問題上較為占優勢,為目前臨床診斷常用手段。對于治療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辦法為以下3種,分為藥物治療、下肢動脈腔內成型、人工血管移植,但對比3種治療方法發現人工血管移植術術后并發癥較高。術前應著重針對患者心血管、肝腎功能等進行綜合評估,若無異常可首要采用腔內治療[3]。隨著臨床醫學快速發展,對于粒子、質子置入的介入術不斷在各學科領域應用,效果顯著,介入治療對于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融合以上3種治療方法的優點,且大幅度降低患者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發生率,介入治療主要通過在膝關節以上的中、大血管部位進行治療,主要優勢為安全性高、操作簡單、創傷小以及效果顯著等有點,對于腔內治療術的預后效果較為理想化。對于腔內無法進行治療的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但流出道血流通暢者,采用人工血管移植術效果顯著,提高遠期膝下血管腔內治療效果,大幅度降低血管狹窄發生率。綜合以上討論,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在采用介入治療后輔助藥物治療,可提升血管內淤血化瘀、閉塞通暢,而脈管康片主要成分為雞血藤、丹參、郁金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藥物,降低傳統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后造成脈管炎、硬皮癥以及加重動脈硬化性下肢閉塞發生的可能性,且患者血糖通過聯合用藥后空腹血糖得到控制,降低下肢再次發生動脈硬化。
通過該次調查發現,研究素患者采用常規治療聯合脈管康片治療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幅度犧牲阻塞血管的擴張,提升下肢局部血液供應情況,為進一步治療爭取更多寶貴時間。且通過該次調查結果統計學處理后發現,研究組患者截肢發生率為5.88%、間歇性跛行發生率為2.94%、靜息痛發生率為5.88%,而對照組截肢發生率為14.71%、間歇性跛行發生率為23.53%、靜息痛發生率為17.65%,相比研究組3項檢查項目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ABI指數為0.89(0.45~1.08),而對照組指數為0.69(0.49~0.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及統計患者術后1、3、6個月的血糖檢測值發現,研究組患者1、3、6個月值均較對照組低,趨于正常值范圍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常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基礎上聯合實施脈管康片藥物治療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改善血管閉塞所致血量供應不足情況,降低現有病情發展和惡化可能。而對于在介入術后采用脈管康片聯合常規治療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預防再次發生血管硬化可能,并發癥和副作用較低,安全性和應用價值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世偉, 韓金剛. 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后應用脈管復康片治療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9):97-98.
[2] 姜國忠, 李蕾, 劉巍立,等. 血管腔內介入聯合負壓閉式引流術治療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6, 31(4):293-296.
[3] 莫興驪, 劉惠娟, 莫興騮. 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介入術后再狹窄機制與中西醫防治[J].中醫臨床研究, 2017, 9(14):139-142.
(收稿日期: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