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鋒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拜糖平聯合門冬胰島素30方法在臨床上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入院治療并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樣本,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采取單一拜糖平藥物治療,研究組采用拜糖平聯合門冬胰島素30治療,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患者的FPG與2 hPG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FPG與2 hPG數值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6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拜糖平聯合門冬胰島素30治療2型糖尿病效果顯著,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拜糖平;門冬胰島素30;二型糖尿病;聯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b)-0072-02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代謝性疾病,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即癌癥與心血管疾病外的第三大致死類疾病,有研究顯示,我國近幾年糖尿病發病率已經達到9.7%[1]。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尿病分為Ⅰ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作為一種多因素導致的糖尿病類型,發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2]。由于多數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水平紊亂,因此臨床上不乏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此外還包括如磺酰脲類、α糖苷酶抑制劑等藥物,在該文中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入院的86例患者,探究了α糖苷酶抑制劑拜糖平與門冬胰島素30聯合治療2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樣本選自入院的86例二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42例,患者年齡在30~70歲之間,平均年齡(38.44±3.29)歲,平均病程(3.4±1.2)年。對照組4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39.05±3.75)歲,平均病程(2.9±3.2)年;研究組43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為(39.01±2.93)歲,平均病程(2.7±3.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合理可進行組間比較研究。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43例患者采用門冬胰島素30(國藥準字J20140140)皮下注射單獨治療,2次/d。早晚餐前進行藥物注射;1次/周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PG)。
1.2.2 研究組 研究組43例患者在治療組方法的基礎上給予口服拜糖平(國藥準字H19990205)的聯合治療方法,用藥劑量為50 mg/次,3次/d,1次/周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PG)。此外在治療期間需根據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變化調整胰島素劑量,保證FPG數值范圍小于7 mmol/L,2 hPG數值小于10 mmol/L。
1.3 評價指標
患者治療周期為20周,比較患者在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PG)數值變化以及不良發應發生情況,從而評價治療效果。
1.4 統計方法
利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記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患者血糖變化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變化,結果發現,在治療前,患者的FPG與2 hPG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FPG與2 hPG分別為(6.15±0.32)mmol/L 與(8.25±1.05)mmol/L,與對照組相比,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43例患者中,出現6例低血糖,2例腹脹,發生率為18.60%;研究組出現1例低血糖癥狀,1例腹脹,且癥狀輕微,不影響患者后續治療,可耐受,發生率為4.65%,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9,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與水平的逐步提升,高血壓、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富貴病”的發病率也逐年攀升,糖尿病作為一種糖代謝系統紊亂疾病,在導致機體高血糖的的同時會引發組織或器官功能衰退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3]。而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為2型糖尿病,該病屬于多基因遺傳病,誘發因素多種多樣,父母的基因遺傳、環境影響、年齡的增長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變化都會導致2型糖尿病[4]。患者肥胖、飲食習慣偏高脂肪或者年齡增長等變化都會增加患病風險,因此,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飲食,加強運動提高免疫力是治療疾病的基礎。臨床上常采用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常見的藥物包括磺脲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胰島素增敏劑、格列奈類胰島素促分泌劑、胰島素6大類;而在治療過程中單一藥物治療效果不盡理想,因此,在該文中選擇門冬胰島素30與α糖苷酶抑制劑拜糖平聯合應用,治療效果理想。
在對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機制的探究中有研究顯示,由于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環境,導致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喪失或者機體存在負反饋調節最終導致胰島素抵抗癥狀,同時研究發現,在疾病初期患者胰島B細胞功能缺陷癥狀是可逆的,若能夠及時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其功能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5],這說明在疾病初期給予胰島素治療穩定血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門冬胰島素30作為一種速效的胰島素,注射10 min左右即可看到降糖效果,藥代動力學分析顯示藥物作用可以模擬機體正常的胰島素分泌,能夠起到明顯的降低血糖的治療目的[6]。但在臨床治療中發現,藥物對于控制患者餐后血糖水平效果不理想。因此選擇能夠良好控制餐后血糖的藥物聯合治療成為首選方法。拜糖平是一種α糖苷酶抑制劑,藥物可以減慢腸道對于葡萄糖的吸收,能夠明顯的降低患者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具有明顯的控制餐后血糖的功能[7]。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前,患者的FPG與2 hPG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FPG與2 hPG分別為(6.15±0.32)mmol/L 與(8.25±1.05)mmol/L,與對照組相比,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發現,對照組43例患者中,共6例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2例腹脹,發生率為18.60%;而研究組43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1例腹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兩組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研究結果與王鐵霖[8]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另外該研究還發現研究組不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說明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采用拜糖平聯合門冬胰島素30治療2型糖尿病效果顯著,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應文華,葉愛玲,葉韓鐲,等.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觀察[J].中國藥師,2015,24(2):277-279.
[2] 仇維芝.拜糖平治療二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J].2013,22(26):2877-2879.
[3] 黎明,徐莉華.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應用綜合治療法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1):6-7.
[4] 李強.拜糖平治療社區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17(42):23-24.
[5] 彭永德,陳兵,莊曉明,等.人胰島素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改用雙時相門冬胰島素30的治療結果-A1chieve國際多中心觀察性研究中國亞組結果[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 29(9):740-745.
[6] 顧建印.門冬胰島素30治療Ⅱ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11(3):2151-2153.
[7] 顧健,張昕.分析拜糖平治療社區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2017,5(1):166-168.
[8] 王鐵霖.拜糖平聯合門冬胰島素30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3):353-355.
(收稿日期: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