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瑜
[摘要] 目的 探討無創動脈檢測聯合血管彩超在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中的診斷效果。方法 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間至該院就診的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患者90例,其中對常規組單純采取血管彩超檢查,對實驗組加用無創動脈檢測,對比兩組的檢查效果。 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PWV相比常規組明顯較高,ABI相比常規組明顯較低,脈壓指數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比較兩組的頸動脈硬化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患者采取無創動脈檢測聯合血管彩超檢查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采納。
[關鍵詞] 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無創動脈;檢測;血管彩超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a)-0178-02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飲食習慣的變化,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已經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一類重要疾病。糖尿病屬于一類慢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群較為多見,且該類疾病的患病人群逐漸趨向于年輕化特征。另有關研究指出,早期糖尿病和患者的血管病變具有一定的關聯,對早期血管病變情況進行檢查,便于及時了解疾病發展情況,利于后續的治療[1-2]。為此,該次研究2016年1月—2017年1月間對早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無創動脈檢測聯合血管彩超檢查,分析其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至該院就診的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患者90例,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獲得確診,均為下肢血管病變,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依照入院時間的次序進行分組,每組均占據45例。常規組: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24例與21例,年齡區間為42~78歲,平均(60.23±2.33)歲;實驗組: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23例與22例,年齡區間為42~76歲,平均(60.47±2.41)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對常規組單純采取血管彩超檢查,對實驗組加用無創動脈檢測。血管彩超檢查:采用下肢血管彩超檢查方式,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為線陣探頭,頻率為8~12 MHz,采取仰臥位,順著患者的血管走向給予縱性與橫性掃描,比較雙側的情況。對兩組患者股總動脈、股淺動脈進行檢查,選擇二維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患者的下肢動脈管壁、內膜、管徑等情況,分析是否存在斑塊、斑塊的大小,對彩色血流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血管頻譜的形態、性質進行觀察,對其狹窄程度進行確定。無創動脈檢測方式。給予多普勒檢測儀對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肱指數(ABI)進行檢測。采取平臥體位,對患者雙側上臂肱動脈血壓、雙側脛后動脈血壓水平進行檢測,其中踝動脈壓取最高值,對ABI進行計算,獲得心電感應器,將其放置于患者左側第2肋間,對PWV值進行檢測,對患者10個連續搏動進行檢測,包括整個呼吸周期。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PWV、ABI、脈壓指數;對比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硬化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記錄兩組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相關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WV、ABI、脈壓指數
實驗組患者的PWV相比常規組明顯較高,ABI相比常規組明顯較低,脈壓指數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頸動脈硬化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比較兩組的頸動脈硬化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可引發患者出現消失、饑餓、口渴等情況,還可導致心腦血管等并發癥情況,若不及時進行干預,將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臨床上對該類疾病患者采取長時間給藥方案,但是單單依靠藥物進行干預遠遠不夠,還需給予科學有效的臨床干預,控制疾病的繼續發展。分析糖尿病的發病因素多種多樣,包括人們的生活、習慣習慣等,其屬于一類慢性疾病,一旦發病則難以治愈,導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降低了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早發現病變,便于將糖尿病導致的周圍血管病變發生率有效降低,對病情進行有效緩解,減少不必要的經濟開支。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需要患者忍受精神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導致患者逐漸失去了疾病治療的信心,為此,加強該類患者臨床檢測的意義重大,早期進行檢測,便可及時確定其危險因素,指導患者疾病的治療。
以往臨床上對早期糖尿病患者主要給予血管彩超檢查方式,其中動脈壁彈性、幾何性質與其傳導速度息息相關,所以說,實際進行醫學檢查時,將PWV作為動脈彈性的重要指標。其檢測速度越高,則代表具有越大的硬度,相應就會對患者造成越大的傷害,分析該項指標與患者糖尿病的病變程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兩者之間為正相關性,與動脈彈性為反相關性[3]。許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與體內的PWV具有關聯,糖尿病、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PWV水平相比健康體檢人群明顯較高。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治療僅僅處于初期階段,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疾病容易反復發作[4-5]。
該次研究對常規組單純采取血管彩超檢查,對實驗組加用無創動脈檢測,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PWV相比常規組明顯較高,ABI相比常規組明顯較低,脈壓指數明顯高于常規組。說明上述指標均無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關聯,且比較兩組的頸動脈硬化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差異顯著,說明給予聯合檢測方案,便于及時排除病變危險因素,幫助患者及早發現周圍變化情況。
對該類患者給予無創動脈檢測聯合血管彩超檢測,有效性與簡便性較高,可將該類病變的危險因素進行篩選,客觀性較高,便于及時發現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利于疾病的治療與預后的判定。因此,該類檢測方式屬于新型的臨床檢測方法,但是實際應用時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是否需要將其應用到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與糖尿病足等疾病檢測中還需進一步的探討。且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血管狹窄程度中,ABI、PWI的敏感性與相關性較高,應用價值顯著[6-8]。
另外,對該類疾病患者進行積極的臨床診斷后,還需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各種心血管問題及時處理。其中常見的高血壓問題,實際用藥時應注意是否會對鈣、鉀、脂肪、鈉的代謝導致影響,進而導致血糖水平遞增等情況,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保鉀利尿劑可將醛固酮的分泌有效抑制,進而減少鉀的排出,對于腎功能不全伴有高血壓疾病患者容易導致血鉀水平遞增等情況,進而使得心功能受到影響。對糖尿病患者采取飲食與生活習慣干預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飲食干預有利于減輕患者胃腸道與胰島功能的負擔,且在飲食過程中多對粗糧進行攝入有利于緩解對于食物糖分的吸收,幫助患者促進胃腸道的蠕動,以防出現便秘等不良情況;另外,進行生活習慣方面的干預有利于幫助患者減輕體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增加機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程度。
綜上所述,對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患者采取無創動脈檢測聯合血管彩超檢查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采納。
[參考文獻]
[1] 林粵,王北寧,韓玲霞,等.糖尿病患者MPV檢測與早期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2):2814-2815.
[2] 孝文娜.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超聲診斷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7-9.
[3] 周玲,張莉,段云友,等.血管內徑追蹤和矢量應變技術評價糖尿病患者頸總動脈彈性的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3):197-200.
[4] 文成勇.血管回聲跟蹤技術評價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彈性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激光雜志,2013(6):124-125.
[5] 彭欣,銀浩強,徐蓉娟,等.2型糖尿病頸動脈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檢測指標與糖尿病合并癥及并發癥的相關性[J].安徽醫藥,2012,16(2):187-189.
[6] 黃艷麗,畢建璐,湯海欣,等.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綜合診斷方法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6):812-814.
[7] 彭曉宇.無創動脈檢測聯合血管彩超在早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醫療裝備,2017,30(20):20.
[8] 李朝軍,羅向紅,蘇一巾,等.應用動脈彈性新參數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雙側頸動脈硬化差異的初步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4,16(12):820-823.
(收稿日期: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