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蓉
【摘 要】70年前,經過14年的浴血抗戰,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救亡戰爭中,中國的美術工作者們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擔當,紛紛以美術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形成了獨特的抗戰美術精神。抗戰美術精神是偉大抗戰精神和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本文分別對抗戰時“國統區”與“蘇區”抗戰美術成就及其精神予以闡述,并基于此通過弘揚抗戰美術精神,來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國統區”;“蘇區”;抗戰美術精神;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103-02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美術工作者們高舉“民族救亡”的大旗,在炮火紛飛、交通中斷、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以滿腔的愛國熱情、昂揚的戰斗姿態,傾情投入抗戰美術的創作之中,用美術作品凝聚民族精神、堅定抗戰意志、強固必勝信念,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形成了時時激勵后人而又獨具特色的抗戰美術精神。如今,戰火已經遠去,但他們創作的美術作品,有不少已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史上的典范之作、傳世之作,認識、挖掘其蘊含的偉大精神,并將之弘揚光大,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統區”抗戰美術成就及其精神
自“九一八事變”起,中國文藝界的有識之士就痛感國土淪喪、民族危亡,通過各種形式,積極為抗戰奔走呼號,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抗戰文藝作品,而美術界的先覺者也不例外,他們通過自身的藝術優勢,為宣傳抗戰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當時的國民政府經武漢遷往重慶,很多美術界人士同其他各界人士一道,經過千里輾轉遷徙,隨遷到抗戰時的陪都及西南大后方,并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國統區”抗戰美術界。
抗戰時期,“國統區”組織與開展抗日宣傳主要是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和中華全國漫畫作家抗敵協會。當時在重慶有許多聞名中外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如徐悲鴻、張善子、豐子愷、傅抱石、李西隴、林風眠、葉淺予、吳作人、王琦等,他們不但用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尊嚴、保持民族氣節,還克服種種困難,用手中的畫筆號召全民抗戰,以義賣作品等方式為抗戰籌款募捐。
例如,在抗戰期間,徐悲鴻面對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危局,“遙看群息動,佇工待奔雷”,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與超高的效率,先后創作了《風雨雞鳴》《漓江春雨》《巴人汲水》《群馬》《愚公移山》《奔馬》《靈鷲》《群獅》《山鬼》等一系列名作。其中,《愚公移山》創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最為漫長而痛苦的戰略相持階段,“國統區”彌漫著一股愁云慘霧,很多人對抗戰失去信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徐悲鴻借用中國古代經典《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寓言,來體現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美德、自力更生的精神,號召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堅韌不拔,從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樹立人定勝天、抗戰必勝的信心;同時在技術上,他采用中國傳統美術在構圖、筆墨、色彩上的優勢,又融匯西方美術中素描的寫實之風,且畫風遒勁,以前所未有的獨創形式表達了民族精神這一內核,成就了這幅傳世佳作。
相比這些名家名作,在抗戰美術宣傳中最活躍、在民眾中最具影響力的畫種要數木刻與漫畫。這是因為當時物資奇缺,而木刻制作簡單,便于翻印、傳播,且線條粗獷,視覺沖擊力強,便于普通民眾接受;而漫畫主題清晰、諷刺犀利,藝術感染力強,廣受民眾歡迎。很多美術界人士,紛紛走出畫室,走上街頭,前往戰區,深入敵后,用木刻與漫畫等藝術形式,為抗敵宣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蘇區”抗戰美術成就及其精神
全面抗戰開始后,延安成為人們向往的革命勝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吸引了大批文藝界人士,積極開展抗日藝術活動。延安美術工作者協會在1937年成立,后改名為“陜甘寧邊區美術工作者協會”,“蘇區”抗戰美術界形成。那時“蘇區”物資極其匱乏,且因為堅持“文藝大眾化”的指導思想,其抗戰美術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木刻和壁畫。
在木刻方面,由于其自創材料特殊,具有可復制、故事化、直觀化等特點,深受邊區和根據地人民的歡迎與喜愛。古元、彥涵、夏風、羅工柳、張望、胡一川、江豐等青年美術工作者,正是以木刻為武器,加入到抗日戰爭中。他們采用內容、形式多樣化的創作方式(如制作木版年畫等),以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喚起民眾、組織民眾,共同抗擊民族敵人。
例如,彥涵于1941-1942年親歷了太行山根據地最艱難,但也最振奮人心的斗爭階段,基于此,他于1943年創作了《當敵人搜山的時候》木刻,描繪了面對日軍瘋狂的“掃蕩”,根據地軍民團結、共同對敵的場面,生動而有力地表達了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魚水情,傳達了“人民群眾是力量源泉”的思想,表現出中華兒女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最終取得戰爭勝利的信心,極大地激發了軍民的抗日熱情和戰斗力量。
在壁畫方面,活躍在邊區和根據地的廣大美術工作者,懷著愛國之情,深入農村和戰地,以簡單僅有的材料與工具,在炮火紛飛中創作出大量直接為抗戰服務的壁畫作品。這些作品題材多樣、主題鮮明。戰爭推進到哪里,這些美術工作者就把宣傳壁畫畫到哪里,在蘇區的每條街道、每個村莊都隨處可見。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壁畫以其崇高的愛國熱情、特殊的表現方式,凝聚著普通民眾的抗戰之心,鼓舞著前線戰士的抗敵斗志,對抗戰勝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弘揚抗戰美術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不管是“國統區”,還是“蘇區”,總結起來,抗戰美術精神的核心內涵都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團結精神,奮勇向前、堅韌不拔的戰斗精神,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及形式多樣、富于創新的藝術活力等。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國革命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抗戰美術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在抗戰期間,抗戰美術精神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詩篇,為激發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思往日而見未來,在當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抗戰美術精神仍因其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而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弘揚抗戰美術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從兩個方面做起。一是要加強對抗戰美術史、抗戰美術精神的研究,努力推進抗戰美術文化資源的挖掘、梳理和總結,夯實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二是要加強對抗戰美術史、抗戰美術精神的宣傳教育,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將抗戰美術精神的特有元素提煉出來,與其他相關優秀文化融合,通過互聯網等現代文化載體,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最終以文化自信凝聚全民價值共識,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潔,陳天白.重拾歷史的碎片:中國藝術界抗戰備忘錄:1931—1945[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
[2]張建林.論文化自信視域下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與弘揚[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7(6).
[3]秦志龍,王巖.論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7(2).
[4]孫延俊,鄧德祥.精神堡壘——民族精神的向心抗戰美術的豐碑[J].文藝爭鳴,2012(11).
[5]汪毅.論張善子的抗戰美術[J].文史雜志,2015(5).
[6]吳云峰,姚尚右.論陜甘寧邊區和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美術創作[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7]吳繼金.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美術展覽[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