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明濤
摘要:文化類節目一直是廣播電視不可或缺的節目形式之一,兼具娛樂性、文化性、競技性等多重屬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本位意識的提高,文化類節目展現出了不同屬性,主持人在文化類節目中能否做好角色定位,很大程度影響受眾對節目的接受度。本文通過審美境界及審美形態理論,以央視主持人董卿為例,提出了文化類節目主持人需要在做好角色定位的基礎上,做到讓觀眾“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
關鍵詞:接受美學 主持人 角色定位 董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88-02
文化類節目一直是廣播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類型,其在知識普及、素養提升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廣受關注的文化類節目,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很難占據黃金播出時段,口碑、影響力也一落千丈。
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等高水準的文化類節目重回大眾視野,之后,《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形式新穎、深具文化內涵的節目不斷涌現。這些口碑、收視俱佳的文化類節目多為央視自制、董卿主持,其在節目中展現的端莊、大氣、知性的主持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節目添彩不少。
李澤厚先生曾按審美形態的區分原則將審美境界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方面。筆者試圖運用此理論,通過對文化類節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研究,探析受眾的心理認同、欣賞習慣和接受規律。這對于文化類節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把握、節目文化品格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一、 展現悅耳悅目之美:視聽之下的角色定位
李澤厚先生根據人對審美能力的擁有和實現把審美形態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方面。將其對應到受眾對節目的需求上則為感官需求、情感需求和理性需求。
1. 受眾普遍感官需求的直接影響
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中說道:“悅耳悅目,這里是指人的耳目感到快樂。這種看來非常單純的感官愉快,也已經是包含著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種功能的動力綜合。”①欲達到“悅耳悅目”的效果,要求主持人必須在合適的角色定位中,追求良好的聲音形象和視覺形象,以達到與節目的協調統一,滿足受眾的感官需求。
董卿是央視的當家花旦,1994年進入浙江衛視開啟主持生涯,2002年走進央視先后主持《歡樂中國行》《我要上春晚》等多檔欄目和晚會。董卿在各檔節目中的角色定位普遍符合大多數受眾的期待,端莊、大氣的主持形象深深印刻在受眾心中,董卿已經成為央視優秀節目的一張名片。
2.“潛在的讀者”的視聽期待
受伊瑟爾②“隱含的讀者”理論的啟發,朱立元提出了“潛在的讀者”的概念?!皾撛诘淖x者”是相對于現實讀者而言的,他來源于實際生活,但并不一定實際存在;可能是某一類讀者的代表,也可能是想象中的未來讀者;是作者心中參與創作的讀者。
《朗讀者》在節目宣傳階段,就引起廣大受眾的關注。而在《中國詩詞大會》等精良節目中專業的表現,也讓董卿的“文化”屬性更加凸顯。這些因喜愛董卿而關注其主持節目的受眾,就是“潛在的讀者”。主持人在角色定位時就必須考慮到潛在的受眾對于主持人、對于文化類節目的期待,滿足受眾的感官需求。
二、 達到悅心悅意之美:深化感受的角色定位
“悅心悅意”是建立在“悅目悅耳”之上的,通過視覺和聽覺所捕捉的形象,進一步領悟、領會對象的本質內容,來獲得美感。對于媒體受眾,“悅心悅意”美感的獲得,一般是通過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③,訴諸身份的感受或是情感的感受,以深化受眾的感受來實現的。
1.身份期待:傾聽定位與觀眾一同聆聽
主持人是節目的主導者、串聯者。但當主持人退場后,節目似乎完全變成了嘉賓演員的天地。這種角色定位,背離了對于主持人親切感的要求,與觀眾產生了距離。受眾期待主持人能真正融入普通觀眾,真正代表觀眾。
《朗讀者》中,董卿在嘉賓朗讀環節,在臺下與觀眾一道聆聽朗讀。第六期節目中,嘉賓斯琴高娃朗讀背后對于母親深沉的愛,讓人動容,臺下的董卿同其他觀眾一樣,在淚水汪汪之中,走上舞臺做了總結。這樣的設置,打破了主持人在觀眾中的固有形象,真正融入普通觀眾。這樣的角色定位也更能讓受眾受到沖擊,在主持人的感悟中體悟到節目的精髓。
2.情感訴求:訪談定位挖掘嘉賓故事
“通過耳目,愉悅走向心靈,這就是悅心悅意?!雹茏呦蛐撵`的途徑最為有效的便是通過情感需求的滿足,這也是一檔節目成功的關鍵。文化類節目雖然主要是傳播文化,普及知識,但是情感線是其不可或缺的一條脈絡。
《中國詩詞大會》通過一段段詩詞背后的故事,以及主持人董卿與嘉賓、選手的交流互動,展現出了詩詞之外對于文化的愛;《朗讀者》通過董卿訪談定位,引出一位位充滿人生故事的嘉賓的動人過往,進而引出各自朗讀背后關乎親情、友情、愛情等不同類型的情感。這些交流、訪談、互動都更加充實了節目情感,打動觀眾的心靈,達到“悅心悅意”的效果。
三、 追求悅志悅神之美:“文化”追求下的角色定位
悅志悅神可以說是人類審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李澤厚認為,“悅志”是對人的意志、毅力、志氣的陶冶和培育;“悅神”則是投向本體存在的某種融合,是超道德而與無限相統一的精神感受?!皭傊緪偵衽c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在中國,這種崇高感“由于樂感文化和理性的滲透主宰,作為崇高感受的悅志悅神主要表現為一種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奮”,“表現為一種‘與天地參的人的自然化”。這就是東方美學的極致,即人與身邊環境相融合。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文化競技類節目,但其魅力卻不僅僅在于競技的激烈,也不僅僅在于詩詞的魅力,更在于節目中每位選手的動人故事。普通的鄉村婦女白茹蕓,務農為生、家境清貧,2011年罹患淋巴癌后,在病床上與詩詞結緣,在浩瀚的詩海中,開啟了自己的“詩意人生”。對于輸贏、生死、悲喜等很多人生態度,觀眾都能從她那里得到另一種領悟?!独首x者》節目中每位嘉賓在朗讀前分享的個人故事,都是他們對于人生的一種感悟,都是對之后朗讀文字的一種解讀。
其實,這些感悟、故事,對觀眾的沖擊力,遠高于主持人帶來的視聽感受、情感沖擊。一個個故事的嵌入,是文化張力的體現,主持人在這之中需要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聆聽者、傳播者、體驗者,更需要體現其人文關懷精神,通過其精準的角色定位彰顯節目的“文化”追求、對于“悅志悅神”的審美效果的追求。
四、 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傳播方式的越來越多,廣播電視節目的類型也愈發重合、多元,主持人單一的角色定位已經不能適應節目、受眾需求。主持人需要在節目的前期和節目組一同籌劃、準備,找準自己在節目整體以及各個環節的角色定位。運用審美境界來解釋,那么就是要讓觀眾在接受節目傳達的信息的同時,能做到讓觀眾“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只有這樣,才可能在傳播的過程中把握角色定位,在以受眾為中心的當下,說出觀眾心中所觀、所思、所想,讓觀眾有所感悟,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主持人。
注釋:
①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②沃爾夫岡·伊瑟爾,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之一。
③接受美學理論,由朱立元提出。
④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40.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李澤厚.美的歷程[M].上海: 文物出版社,1981.
[3]李澤厚.美學四講[M].上海: 三聯書社,1989.
[4]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5]周濤.談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現代傳播,1999(4).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