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愿 郭一鳳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技術型、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大學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就業競爭激烈的問題。為了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人盡其用”,高校必須充分明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戰略目標,努力擴寬大學生的就業事業、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本文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出發,結合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要性,對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的戰略選擇進行探究。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競爭力 戰略選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127-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每年向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保障。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難、就業競爭力大等問題日益突出。對于大學生而言,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是其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對于高校而言,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筆者認為,切實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當明確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根據高校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一套具有鮮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就業、創業教育模式,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就業競爭力的內涵與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要性分析
“就業競爭力”一詞最初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英國,隨著社會環境和經濟形態的不斷轉變,就業競爭力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演變。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將就業競爭力定義為個體具備的獲得、保持以及推動工作進步的能力。對于就業競爭力的內涵,一般認為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其分別是工作勝任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群體效果和影響力。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競爭力并非其個人能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其各項個人能力在經過同化、順應以及組合之后而表現出的一種綜合特質,這種特質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術能力以及內在的道德品質。
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是其畢業之后所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選擇與自身專業對口、興趣愛好相符合的職業對其自身、家庭乃至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而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那么大學生的就業難度也相應增大。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脫穎而出,大學生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在當前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大學生已經不再像是以前那樣“稀缺”,那種單純的由大學生挑選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用人單位與大學生的雙向選擇。在這種就業環境之中,企業與大學生之間的選擇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對等,因為企業數量遠小于大學生的數量,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較大的一個主要因素。大學生只有積極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才能夠以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拓寬就業選擇面。第二,對于高校而言。大學生就業率、就業效果、就業滿意度等是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幾個重要指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數量日趨增多,高校與高校在招生上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保障大學生穩定、高質量就業,這無疑是在無形之中為高校進行了“招生宣傳”,有助于高校的生存和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現狀
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但當前大部分高校似乎將“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當作了一句口號,并未在實質上加以重視,導致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相對薄弱。筆者認為,當前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科專業設置缺乏合理性
不可否認,當前許多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是缺乏合理性的。高校為了將辦學利益最大化,盲目地開設了許多“熱門”專業,一方面,這導致地區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產生較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不利于促進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高校所開設的這些“熱門”專業,并不是高校自身教育的優勢所在,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但在師資水平、教學條件上并未滿足該專業的需求,這將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最終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完善
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為了切實順應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關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應當避免“好高騖遠”,切實“腳踏實地”。我們看到,當前全體高校均掀起了一股建設“研究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寬口徑、厚基礎大學”的熱潮,無可厚非,這固然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實力的重要方針。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目標只適合于少部分高校。我們發展高等教育,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尤其是青年素質),至于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創新、突破成功,這是部分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目標(且他們擁有這方面的實力)。對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而言,學術研究可能并非其強項,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在辦學定位上有所側重。那些一味追求“寬口徑、厚基礎”但卻缺乏人才培養特色的高校,難以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一)合理化設置學科專業
欲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首先應當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高校應當根據自身實際,立足于地區和社會發展需求,合理化設置學科專業。在專業設置上,可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避免與地區其他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同質化。專業設置要與高校自身的實際、定位相符合,避免盲目追求熱門學科專業而忽視教育教學質量。在設置學科專業時,可以考慮指派特定的人員先在地區進行社會調查,分析地區市場與專業供需之間的相關性,然后根據高校實際(師資條件、辦學力量等)情況考慮是否設置該專業。
(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我國已逐步形成以“985”“211”為主體的學術型、研究型大學,以地區普通本科大學、高職院校為主體的服務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學。為此,不同性質的高校應當準確把握自身的辦學定位,設置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辦學質量,以此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人才培養中,應當切實推進和加強素質教育,逐步淘汰傳統的應試教育。對于有條件的大學,可以考慮打破傳統的專業限制,采取“大專業教學”的培養模式,推行“相近專業切換教學”的模式,這有助于擴大學生的專業面和豐富其專業知識、技能。但需要注意學生可能出現的“學藝不精”問題,可以考慮設置“相近專業切換學習的績點限制”,績點符合要求的學生可以進行相近專業切換學習。
(三)加強職業規劃教育與創就業教育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良好的職業規劃教育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制訂一個切合實際的職業目標和計劃,最終實現自身的職業規劃。一般而言,職業規劃教育可以從四個方面出發,第一,認清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即“我的優點與環境的特點,我能在環境中做什么與環境能夠支持我做什么”。第二,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把握實現職業規劃目標所需要的條件。第三,建立科學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職業實踐能力,以此為實現職業規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第四,加強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的人際交流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
加強大學生創就業教育同樣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首先,創就業教育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創就業觀點,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社會不僅需要研究型人才,其還需要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只要能夠進行做到“人盡其用”,那么這種創就業就是成功的。開展創就業教育時,學校可以考慮通過開展創業就業比賽、布置社會實踐作業、加強校企合作等多種途徑模擬真實的創就業環境,以此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就業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起“創業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就業”的觀點,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創業,以社會創業推動社會就業,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揚銘.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J].教育探索,2006(3):9-10.
[2]沈霞.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戰略選擇[J].繼續教育研究,2016(11):55-57.
責任編輯: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