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意如
(梧州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廣西 梧州 543002)
受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干擾,現行高職人才培養雖然培養目標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有一定的區別,但是實施的人才培養流程主要參考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流程。在有些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有本科專業,也有高職專業,學校出于節約培養成本,高職專業參照本科專業施教。有些老師既教本科學生又教高職學生,為了減少工作量,并沒有認真思考高職與應用本科的培養要求,在給本科學生講授的基礎上,將里面一些相對難度較大的內容刪除,作為高職的講授內容,而不是圍繞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定位與課程體系來施教。從老師勝任力角度看,有些老師能勝任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但是不能勝任高職專業教學。
雖然在高職培養中借助校外辦學設備、辦學主體、辦學場所等許多要素,但是出于多方面原因,校內培養與校外培養還是兩張皮,沒有很好地將校內培養與校外培養有機融合于一體,沒有將校外培養提升到與校內培養相同的地位,誤認為校外培養是在校內培養不能滿足需求的條件下才采取的。高職人才主要依靠高校單一主體實施,不管是從培養成本還是培養效率考慮,都不是最佳選擇。高職人才屬于技術型人才,畢業之后主要服務于企業,企業更加希望畢業生來單位就能很快地進入角色,高職院校依靠自己實驗室實踐是很難滿足這一需求的。只有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將校外培養視為與校內培養一樣重要的培養路徑,才能融合兩條培養路徑[1],充分發揮兩條路徑全方位服務于高職人才培養。
各高校對高職人才培養的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總量控制水平,根據國家下撥的經費與學校預算以及學生的人數來確定高職人才培養的總成本,在此基礎上確定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成本,但是對各個環節的成本發生,并沒有一個詳細分配預案。導致有些培養環節可能不需要發生過多的成本卻發生了較多的成本,相反一些重要的培養環節發生的成本很少,甚至會出現歷年的成本都是產生于常規性開支,一些有一定挑戰的培養環節、需要改進的培養環節長期不予攻克與改進,其培養成本一直為零,從而出現培養成本支出不減,培養成本結構并不合理。[2]
高校活動圍繞人才培養與行政管理兩條主線產生,根據高校的定位與職責,行政管理應該依附于人才培養、服務于人才培養。但是很多高校行政化比較嚴重,經常出現人才培養與行政管理錯位,高職人才培養中有很多環節產生是出于學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而不是出于人才培養目標考慮,出現人才培養環節依附于學生管理工作而設計,使這些培養環節很難高效運行,甚至產生一些對人才培養質量沒有任何影響的培養環節,形成一套十分臃腫的人才培養流程。
雖然各個高職人才培養單位致力于契合市場,培養出有一定特色的人才,以便很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是縱觀各高職人才培養單位,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式上突出特色,而在高職人才能力方面的特色不是很明顯。也就是說高職人才的特色投入主要停留在人才培養細節改良上,并沒有從高職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入手,導致高職人才最終得不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其實部分培養單位的培養特色是特色班,只是從整個專業中選擇少數學生進行特色培養,由于特色班的經驗很難全面推廣,絕大部分學生還是采取傳統的培養方式,并沒有受益,從而出現少數特色替代了全面特色,絕大部分學生被特色化。
傳統高職人才培養主要遵循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執行人才培養方案三個基本環節,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結束后會進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但是評價比較粗糙,且主觀性很強。一般認為高職學生從學校畢業就意味著高職人才培養結束,不管高職人才能不能被單位接受,單方面主觀武斷地壓縮自己的培養周期,這是一種為了節約成本、犧牲培養質量的短視型的人才培養流程。其實在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之間要進行調研與研發工作,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之后,還要進行人才培養反饋工作,因此有必要對現有人才培養周期予以前后延長。
人才培養流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行動機制,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及時收集新的環境信息,在培養流程存在明顯漏洞與缺陷時,能及時自我調整與優化人才培養流程。現行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人才培養流程適應性不強,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高校急需重構一套適應性很強的人才培養流程。
作業視角高職人才培養流程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特色定位,融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作業管理理論,將高職人才流程作業化,綜合考慮校內與校外兩種培養路徑,形成系列培養作業,組合作業形成培養作業流程。整個培養作業流程以作業為基本單元,以人才培養為唯一主線,采取作業管理模式,使得整個高職人才培養作業流程精簡、高效、靈活。高職人才培養作業流程圖具體見圖1。

圖1 高職人才培養作業流程圖
立足人才培養周期設計人才培養流程既要處理好人才培養流程與高校行政管理流程的關系,又要考慮人才培養周期的完整性。(1)突出人才培養這一條主線。在設計人才培養流程時,當人才培養流程與高校行政管理流程有沖突時,優先考慮人才培養流程的設計,不會因為學校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增加多余的培養環節,或者削減部分培養作業,既要可以保證整個人才培養流程是滿足人才需要而設計,又要保證人才培養流程是精簡順暢的。(2)基于培養周期設計人才培養流程。高職人才培養可以借鑒企業產品生產過程,企業產品生產周期包括市場深度調研、課程研發、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生產產品、產品質量評價、不合格產品退回修復等環節,高職人才培養過程可以參考這一過程來設計。在現有的高職人才培養流程的基礎上增加人才需求調研、畢業后續跟蹤與培養方案優化等環節,前后延長高職人才培養的周期,使人才培養周期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培養流程。一般認為培養單位如果前期人才需求調研做足了功課,對社會未來的高職人才需求狀況比較深入了解,其培養才能有的放矢,培養的人才才能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因此,人才培養的重心要盡可能前移。雖然人才培養過程很大程度可以決定人才培養結果,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偏差,因此,也不能忽視對高職人才畢業后的跟蹤,根據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與優化。
高職人才只有特色鮮明,才能很好地被社會所接受,首先各專業要確定自身的特色目標,再將特色細化到人才培養各類作業之中,使得人才培養各個作業有小特色,綜合起來整個人才培養體系有大特色。各作業突出特色主要在兩個方面要加強:(1)重視社會需求人才的前瞻性調研。只有把握準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才能指導社會未來需求哪種類型的人才,可以避免其他高校培養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其他高校不屑于培養的人才,我們還在培養,這樣培養的人才根本就沒有特色可言。(2)加強課程研發。各培養作業是以課程為基礎的,如果你的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完成方式沒有特色,直接會導致作業也很難有特色,因此,必須加強特色課程的研發,為專業特色注入原動力。
隨著企業自身的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增加與完善,培養能力的提升,高校之外存在很多的辦學主體,其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比高校培養出來的更強,更加受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認同。高校在培養高職人才時完全可以借助校外力量,如校外合作培養高職人才、委托校外完成實踐教學與部分課程,從而使企業與高校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深度合作,既實現了雙方的資源共享,降低了高職院校的辦學成本,也有力地提升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校內校外培養作業融合時要注意兩點:(1)校內培養作業與校外培養作業不存在孰重孰輕。高職人才培養離不開兩類作業,只有將兩類作業融合于一體,才能使人才培養高效、高質,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時候,要將校內培養作業與校外培養作業置于一個整體來考慮。(2)校內、校外培養作業的選擇兼顧質量與成本原則。一些校內與校外都存在的培養作業,是選擇校內作業還是校外作業,應考慮哪類作業質量更高,只有在質量相同的條件下,再考慮培養成本,而不是先考慮培養成本,在此基礎上考慮培養質量。
為了減少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多余、低效、重復的人才培養環節,將高職人才培養流程作業劃分為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具體劃分步驟如下:
1.明確高職人才培養增值的內涵。增值的內涵可以從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成本三個維度來了解,能服務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益于提高人才培養效率,都屬于高職人才培養增值的內涵范疇,在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效率存在沖突時,人才培養質量優先。
2.人才培養流程作業化。將高職人才培養流程作業分為科研作業、教輔作業、教學作業、黨政管理作業,以教學作業為主軸,科研作業、教輔作業與黨政管理作業圍繞教學作業設計,從人才培養周期視角,教學作業包括前期人才需求的深度調研作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作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作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作業、畢業人才后續跟蹤作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作業。
3.劃分培養流程作業為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根據作業是否滿足三個條件:該作業將帶來狀態的改變;狀態的變化不能由先前的作業來完成;該作業使其他作業得以執行,將作業劃分為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3]。增值作業主要包括教學作業、科研作業與教輔作業。
4.將增值作業進一步細化為高效增值作業與低效增值作業。高效增值作業是整個作業中高效作業多于低效作業,低效增值作業是整個作業中低效作業少于高效作業,這樣劃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科研作業與教輔作業等低效增值作業。
5.形成三類作業池。將整個作業劃分為三大作業池,高效增值作業池、低效增值作業池、非增值作業池,厘清每一類作業池中作業之間的內在聯系,為評價人才培養作業流程績效與差異化管理低效增值作業池與高效增值作業池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光遠.作業管理(上):作業基礎責任會計和過程價值分析[J].中國審計,2001(4):48-49.
[2] 楊世忠,許江波,張丹.作業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應用研究—基于某高校成本核算的實例分析[J].會計研究,2012(4):14-19.
[3] 鄭麗.基于作業成本法在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