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師:譚曉泉
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突出強調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三個基本屬性:必修課程、跨學科實踐課程、動態開放的課程。結合學校“第一站”課程問題導向、內容真實、學科綜合、項目式的特點,如何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問題需要出發,選擇怎樣的一個載體融合A-STEM教育開展項目式學習,從而讓學生的溝通、合作、創新、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以下是我在設計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媽媽的高跟鞋》的設計思路。
根據學校“第一站”課程的總體框架要求,“家”的課程內容頂層設計必須滿足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學生熟悉并感興趣,二是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家中的東西很多,哪些是孩子們感興趣的,還能進行綜合實踐研究的呢?苦心設想了無數內容又自己一個個否決,要么孩子不感興趣,要么就陷入單一學科的綜合實踐。一個周末,上五年級的女兒穿了媽媽的高跟鞋一歪一扭在客廳走,我忍俊不禁:“干嘛穿媽媽的鞋子?”她說:“媽媽、阿姨們都喜歡穿高跟鞋,我也想試試穿?高跟鞋是誰發明的?媽媽這么多高跟鞋為什么不給我也買一雙?”“高跟鞋?!”我一下子找到了設計課程的靈感,聯想到在五年級數學課上孩子們計算穿鞋最佳高度時的興致盎然。對呀!孩子們對高跟鞋感興趣,也會產生千奇百怪的問題。進一步分析收集到的孩子們的問題,我發現這些問題和想法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學科知識。比如:“高跟鞋從何而來”的背后是豐富的歷史知識;“哪些人喜歡穿高跟鞋”“穿多大多高的鞋”背后蘊含數學、信息技術、美學等知識;“設計并制作一雙高跟鞋”則與藝術等多學科知識密切相關。這些問題過去都被家長、教師忽視了,要么淺嘗輒止,要么不了了之。其實課程資源就在身邊,就在孩子們的問題里。圍繞高跟鞋這個載體可以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學會研究自己身邊的事物。2016年那個讓全體玉帶山課程設計團隊燒腦的夏天,“第一站”課程2.0版的開發論證會上,當我把這個想法提出來,立刻得了到各設計師們的高度認可。
學校“第一站”課程頂層設計特別強調“A-STEM”的教育理念。在玉帶山小學,“A”不僅是“ART”的首字母,也有“首要”的意思,其獨特的內涵指向“人文素養、家國情懷、批判性思維、哲學思考、思維工具”等核心素養,表達了我們對人才培養的獨特傾向。因此,在選擇課程內容和確定活動主題時,我把“A-STEM”作為課程知識和能力必選內容,重點選擇能綜合多學科知識的問題和活動,力求讓學生在解決現實生活與實踐中的問題時徹底打破學科的界限,從所有學科中隨機選用知識。在能力傾向方面,把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關鍵能力作為重點考慮對象。
課程內容的開放。課程的內容是開放和動態生成的。以“誰喜歡穿高跟鞋”為例,讓孩子們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設計問卷調查并進行數據分析。有的孩子從年齡段的角度思考,有的從職業的角度思考,有的從穿著場合思考。開放的內容讓學生有了選擇的權利,也有了研究的興趣,參與的程度也就越高,生成的學習成果也就越多。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溝通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
課程結構的開放。課程隨著孩子們的學習狀況不斷進行著針對性的調整。比如,考慮到實施的難度,動手制作高跟鞋當初僅設計了折紙這一內容,后來調查發現孩子對3D打印十分感興趣,所以學校不惜重金請來專業師傅、買來3D打印機讓學生去探究,去實踐。
課程資源的開放。課程實施時,我們讓孩子們走出去,調查鞋店的顧客,測量媽媽腳的大小;又把有設計專長的家長、鞋廠的專業師傅、大學教授和退休教師請到學校來為孩子上課。2017年我們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讓上一屆在課程中表現突出的孩子教新一屆孩子們,而這屆的孩子們進而聯想到把高跟鞋做成其他藝術品,于是利用高跟鞋制作了門簾、胸針、耳環等充滿創意的作品。圍繞整個課程,學校無形的圍墻被拆除了,學校、家庭、社會因為課程而成為了一個親密的有機整體。資源開放了,課程活起來了。



課程設計思路
高跟鞋課程實施兩年來可以說是成功的。
一是很受孩子們的歡迎。我班上一個數學成績很好的孩子對我說:“老師,謝謝你!”本以為他感謝作為市級數學骨干教師的我所教授的數學知識,沒想到他說:“謝謝你讓我們上高跟鞋這個課程!太有趣了!”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依據本課程開展的系列研究活動先后獲得江北區小學生小課題研究一等獎、重慶市小學生小課題研究一等獎、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二是提高了孩子們跨學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重慶市課程改革現場展示會上,孩子們計劃做一個長2米高1米的巨型高跟鞋,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前期,孩子們成立了若干個小組,從經費預算,材料的選擇和購買,款式和色彩的確定都有專門的小組負責。實際制作時,巨型高跟鞋的定型成了大問題,好幾次我勸他們縮小尺寸,可孩子們就是不愿意放棄!他們不斷向學校老師、大學教授請教,反復試驗,經過長達一個月的努力,這只巨大的高跟鞋終于制作成功!這種“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過程帶給孩子的深刻體驗是直達內心的。五年級的段科吉說:一雙漂亮的高跟鞋從設計到完成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經過多少道工序。我做高跟鞋時不知多少次膠水滴在手上,撕也撕不掉,火辣辣地疼。最終做成的高跟鞋雖相貌不如人意但我十分喜愛,有誰不愛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呢?
三是激起了孩子們的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和創新意識。課程結束后的問卷調查顯示,孩子們還想研究領帶、手提包、眼鏡等,這些東西以前可能很難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時,孩子們從課程中得到的能力也促進了學科學習能力的提高。有的同學在數學老師的幫助下總結出媽媽高跟鞋的最佳高度=(身高×0.618-腿長)÷0.382的公式;有的學生設計了自己的“春夏秋冬”系列高跟鞋并向全校發布,精彩的創意和獨特的審美讓人驚嘆!作為課程設計師我很期待,下一屆的孩子們又將玩出怎樣的創意和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