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衛
摘要:跨界融合是“互聯網+”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在“互聯網+”環境下,跨界合作成為圖書館界引進、整合、利用社會資源的重要方式,基于圖書館跨界合作的生動實踐,有必要對實踐進行梳理和總結。論文通過文獻調研、實踐考察等方法,把目前圖書館跨界合作總結為四種模式:作為社會信息傳播中介,在信息產業鏈條上的跨界合作;作為社會教育平臺,在大教育理念框架下的跨界合作;作為閱讀推廣主陣地,與其他社會機構的跨界合作;作為城市第三空間,與咖啡館等其他公共空間的跨界合作。
關鍵詞: 跨界合作,社會資源,閱讀推廣,社會教育,互聯網+
1、“跨界合作”概念梳理
關于“跨界”一詞的含義,筆者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都未見收錄。權威詞典未對“跨界”作出精確定義,但“跨界”快速成為熱詞是一個現實的存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有助于理解“跨界”“跨界合作”的意義。百度百科對“ 跨界合作”
的定義為:英譯Crossover。Crossover 一詞在英文中原意是“轉型、轉向”的意思,在諸多領域被翻譯作“跨界”,引申含義是“跨界合作”,意思是跨越兩個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等范疇而產生的一個新行業、新領域、新模式、新風格等。
2、 作為社會信息傳播中介,在信息產業鏈條上的跨界合作
圖書館是社會記憶的外存和選擇傳遞機制,是社會知識、信息、文化的記憶裝置和擴散裝置。各個社會階段的圖書館都承擔著知識、信息的存儲、整序、傳遞乃至增值服務的職能。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中心,與其他信息提供者的合作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通過采購、征集、交換、接受捐贈和交存等方式獲取資源是圖書館常規的業務工作,但在新的數字技術和傳播技術環境中,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呈現新的特征,資源建設的工作內容、收藏對象、使用方式、用戶培訓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資源中心,需要與信息生產者進行
跨界合作才能完成好資源建設和提供服務的工作。
傳統的學術交流模式一般遵循作者—出版商—圖書館—讀者的流程模式,但隨著網絡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這種線性學術交流模式正在被打破,文獻載體從紙本走向數字化,基于網絡的互動式學術交流模式逐漸形成,圖書館特別是研究型圖書館不再只是扮演學術交流中介的角色,而是比以往更加積極地融入學術交流環節,參與機構知識庫建設,提供學科知識服務,開展學術出版。圖書館改變了出版商出版、圖書館購買的資源建設模式,圖書館以出版者的角色進入學術出版領域,融入學術信息生產和創造的過程,促使圖書館從資源的存儲者向資源的創造者、從資源的購買者向資源的提供者變革,并逐漸成為學術出版領域的重要力量。
3、 作為社會教育平臺,在大教育理念框架下的跨界合作
1965 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終身教育”理念。根據保羅·朗格朗的觀點,終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我國著名教育家、文學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從教育生態系統看,教育至少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伴隨人的一生,成功的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互為補充,互相銜接,互相促進,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是實施社會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平臺,是教育系統中最為開放的部分,能為其他二者提供支持,是個人開展終身教育的重要資源。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吳建中在 2015 年中國圖書館年會閉幕式演講中對下一個十年的圖書館作出預測:圖書館應該是知識中心、學習中心和交流中心。
作為學習中心,圖書館不僅重視文化素養,而且將與信息素養、技術素養、健康素養等結合起來,以學習推動素養教育。在終身教育理念引導下,圖書館需要與博物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通過設施共用、資源共建共享、聯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等方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最大化。
4、 作為閱讀推廣主陣地,與其他社會機構在閱讀推廣中的跨界合作
2014 年以來“倡導全民閱讀”連續四年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推動全民閱讀”,并將全民閱讀工程列為“十三五”時期文化重大工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提高國民素質成為共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圖書館成為全民閱讀工作的主陣地,閱讀推廣成為圖書館整合社會力量開展全民閱讀、提升服務效能、擴大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橋梁。
5、作為城市第三空間,與咖啡館等其他公共空間的跨界合作
近年來,圖書館+咖啡店、圖書館+花店、圖書館+酒店、圖書館+創客空間等眾多新型閱讀空間悄然出現,成為市民身邊新鮮、獨特的休閑、閱讀和交流空間。 江蘇江陰的“三味書咖——城市閱讀聯盟”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全民閱讀,創新性地將圖書館搬進咖啡館、茶社、花店等。合作主體一方是江陰市圖書館,另一方包括咖啡館等企業或機構。圖書館負責圖書的提供和業務指導,合作方提供場地、基礎服務設施以及現場服務人員,雙方明確各自責任,共同保證閱讀服務的可持續運作
6、結語
跨界融合是“互聯網+”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各行業發展的現狀。作為社會中的圖書館,開放、交流與合作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圖書館開拓思路,借助科技創新,進行跨界合作,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吸納與整合,是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同時參與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也唯有如此,圖書館才能實現與社會的同步發展,永遠作為“不斷發展著的有機體
”而存在。在“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跨界合作步伐加快,合作范圍快速擴大,合作對象更加多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源,增值圖書館的服務,同時,也要在跨界中合理確定邊界,既開放心態又清醒認知自身的核心業務與專業競爭力,利用社會資源獲得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