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鳳
摘要:本文通過對網絡時代特征和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分析,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筆者作為高等教育研究者,思考如何充分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高校道德教育和建設中,讓網絡時代高校學生在道德修養方面得到提升。
關鍵詞:網絡時代 立德樹人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187-02
一、網絡時代的特征
互聯網不單是一種技術,一種學科,它更是一個時代。置身于這個時代,它在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顛覆企業的商業運行模式,沖擊著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相對于傳統時代互聯網無窮無盡的信息量,其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網絡時代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信息交流的便捷性與海量性。網絡的應用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可視化程度,互聯網時代呈現自動化和智能化趨勢,各種電子產品、電子設備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信息傳播與交流。人們可以非常便利且廉價地獲取信息,正如比爾·蓋茨所說:“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夠聽到由優秀教師教授的最好的課程。”
第二,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和開放性。網絡的技術支撐可以使個體擺脫時空與身份的雙重束縛,個體可以由單向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制造者與發布者,這些都影響著高校立德樹人的發展建設。
第三,網絡文化多樣性與自由化。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化可以讓人們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全球的文化信息和熱點問題。而自由化程度之高容易使大學生價值觀念混亂,道德意識弱化。網絡的迅速發展,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沖擊碰撞,容易使大學生“三觀”受到影響。
二、網絡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危機
1.“徘徊在路口”:多元復雜的信息使學生價值觀迷茫
當代大學生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觸網絡,學生在獨立自主地搜尋信息的同時,又被其他無關而又有誘惑力的不良信息所擾亂。由于大學生缺乏對社會的接觸,缺少社會經驗和網絡判斷,極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這對高校立德樹人理念形成極大的挑戰。因此,網絡時代如何加強對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值得廣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討。
2.“手機不離手”:經常性關注網絡威脅學生道德成長
在21世紀網絡時代,技術設備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手機等電子設備涌入人們的視野。當代大學生過度依賴手機,過分依賴網絡,長期沉迷于網絡世界,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騰訊QQ、微信等網絡聊天軟件的開發,使大量學生幻想著虛擬世界,浪費寶貴時間不說,最重要的是造成了他們與現實世界的脫離。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形成封閉、孤獨的個性,使人際交往能力下降。由此產生的自卑、擔憂等不良情緒,威脅著學生的道德成長,同時給高校立德樹人帶來重重阻礙。
3.“言論自由”:自由發表言論使學生道德感下降
網絡中大量事例沖擊著人們的大腦,各種各樣的事件、新聞迅速閃現在人們眼前。大學生還沒來得及了解事情真相,就盲目從眾地去評論判斷,有的甚至站在道德至高點對當事人指手畫腳,給事件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由于網絡的隱蔽性,使人性的弱點進一步放大,各種低端、庸俗、帶有攻擊性的詞匯出現在評論區。隨著學生道德感的下降,高校立德樹人面臨巨大考驗。
4.“削弱教師道德權威”:網絡課程阻礙師德傳播
網絡信息廣泛傳播,隨之而來的網絡課程大大加快了知識的傳播與應用。網絡課程不受年齡、時間、空間的約束,使得教育更加公平化、普及化、豐富化,有利于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但其對德育工作者和教師也帶來新的挑戰,學習者可以更多地從網絡中學習,間接削弱了學校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高校教師道德模范的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榜樣行為的影響無法讓學生切身體會,阻礙了學校師德的傳播。
三、面對危機,高校立德樹人的應對策略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首次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度體現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我們黨對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新的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進一步加強立德樹人在高校教育中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使高校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穩步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不斷加強和改進。隨著網絡環境日益復雜,讓學生認識到“立德樹人”思想尤為迫切。在高校教育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的正確引領,堅持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的特殊使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德育工作中,努力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在教育工作和校園建設中滲透良好道德思想,堅持“德育為先”首要原則,加強德育的主導作用。
2.優化德育“內容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立德樹人必須從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以“人”為中心來開展高校立德樹人,重點就是滿足人的需求。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創新和優化德育內容,積極推動“文明上網”思想,培養大學生網絡文明、網絡紀律的意識。
3.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一方面,高校應該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自身素質、思想認識都直接影響學生對德育的理解。高校應調整教師選拔機制,選拔“修養好,師德高”的優秀教師來擔任教育教學工作。堅持“學識”與“師德”統一的原則。另一方面,教師應主動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樂于奉獻,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努力樹立道德模范形象,加強榜樣行為的影響,引導學生把握人生方向,防范網絡危害,使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個扣子。
4.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是我國辦學成功的根本。高校學生大多成長于21世紀開放的環境中,擁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各種信息向他們涌來,他們的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思想,往往缺乏評判是非的能力。因此,高校道德教育更應擁有人文情懷,以此去關注大學生,去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積極引導,為學生提供寬松有愛的環境。德育管理中,要處理好學生之間和師生的關系,努力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人格平等,構建相互尊重、互相理解鼓勵的和諧關系。這樣才會有效推進高校立德樹人的發展。
5.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價值引領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的傳播,當代大學生和高校工作者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各種聊天軟件成為師生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主要工具。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也應該搶占網絡陣地,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學校德育的新穎性。另外,高校可以利用網絡為學生推送貼近生活實際的德育內容,以有趣化、多樣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加強網絡倫理化和文明化的宣傳和教育,唱響主旋律。高校應加強學生道德責任意識,通過及時糾正其錯誤思想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時更新網絡德育內容,避免新媒體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貫徹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結語
網絡時代信息的復雜性、隱蔽性以及網絡交流的交互性和開放性,豐富了學生的頭腦,增強了知識傳播的廣泛性,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時由于學生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對學生道德修養和高校立德樹人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高校應切實加強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修養,同時充分利用和改進網絡,重塑師德模范作用,來提高高校立德樹人的科學性、有效性、制度性,發揮網絡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鄒太龍,易連云.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大數括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危機及應對策咯[J].高等教育,2017(7).
[2]楊瑞森.德育為先的深刻意蘊[N].中國教育報,2011-01-25.
[3]陳來應.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失效性[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9(6).
[4]習近平.在北京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的講話[Z].2017.1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