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我國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社會、居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只有轉變治理理念、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核心引領作用、扶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提高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文化教化水平,才能在新時代基層社區治理模式上不斷創新,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實現。
關鍵詞:新時代 社區治理 創新 模式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215-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共建、共治和共享的新時代社會治理格局發展目標,強調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這些新理論、新思維為當今新時代社區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新途徑,指明了新方向。
一、切實轉換城市基層社區建設和發展理念
當今世界,在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時“治理”理念成為全球共識,在此背景下,我國將治理理念推廣到社會層面,并在新時代提出“社區治理”思維。因此,我們必須徹底將社會“管理”理念轉換到社會“治理”理念上,才能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新課題和新挑戰,從管理到治理,體現了從“政府統包統攬”的單方面管理向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跨越。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再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明確了發展方向,這一理念演進的歷程,體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以人為本的發展之道。治理理念強調在社會發展目標上不再唯“GDP”論,而要實現人民群眾共享幸福生活為目標;在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上,不再將政府作為唯一力量,而是采取開放包容態度,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價值訴求,要求除了政府主導外,群眾通過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也要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從而實現全民共建;在治理內容上,提供人民群眾所認同的社會功能服務,實現政府與人民群眾實現良性互動;在治理方式上,要尊重群眾的民主訴求,采用多元主體協商共治;在社會治理利益分配上,強調要滿足群眾的利益訴求,分享于民、回饋于民,共享發展成果。新時代社會治理理念更注重主體多元,協商參與,民主包容,強調人民在社會治理中的價值訴求和利益滿足。
社區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與基礎,對社會的文明與和諧起到基礎性和保障性作用。堅持以社會治理理念為指導,尊重群眾的價值訴求與利益需求,實現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價值認同與共鳴;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目標,增強了社區群眾對社區治理的認同感、責任感、使命感、幸福感;尊重群眾的民主參與權利訴求,提升了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使社區群眾能夠從“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中實現自身主體性、自主性與價值滿足感。
二、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發揮核心引領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治理結構,將城市社區建設成牢固的戰斗堡壘,要適應城市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長足發展,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
基層社區黨組織要明確自身使命。各級政府要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要按照全國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的會議精神,制定符合本地區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指導意見、街道委員會工作規則和街道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轉變基層社區的工作職能,以抓好黨建工作為基礎,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為基層社區黨組織減負,要加快取消與社區考核無直接關聯的招商引資等指標,讓基層社區黨組織把發揮核心引領作用作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
基層社區黨組織要為編織服務居民的網絡發揮引領作用。社區黨組織要構建區、街道、社區、樓棟和網絡員組成的網絡,明確網格中黨員的責任分工。同時,探索基層協商民主形式,完善公開透明的議事決策制度,創新居民聽證會和協商議事制度等。
保障對基層社區黨組織的資金投入。各級黨委要合理調撥資源,完善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各項保障政策,選拔有能力有擔當的年輕黨員干部下基層鍛煉,在政策制定上多向基層傾斜,落實社區各項專用經費,確保基層社區治理功能服務的有效開展。
三、扶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社會治理理念倡導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參與,在社區治理中,要注重政府、社會組織、居民等多元參與和相互配合,從而實現公共管理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目前社會組織已經成為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主體,資源潛力巨大,因此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凝聚與整合社區治理資源,推動社區治理實現自治并最終走向共治。
政府要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提供有利政策環境。政府不但要平等對待社區中的社會組織,而且要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創新合作方式,把政府承擔供給的公共服務逐步下放給社會組織,只有社會組織力量發展壯大了,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關系理順了,社區治理才能實現社會化。新時代社區治理,政府要有針對性地實施扶持政策,為想進入社會治理環節的社會組織提供必要的便利,在注冊、登記等環節簡化手續,提供便利;政府對那些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社會組織進行獎勵、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鼓勵社會組織依法為社區開展有償服務;完善社會組織發展環境,政府要構建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提供法律指導和咨詢,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監管與指導等。
同時,社會組織要積極有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要明確自身職責,力所能及,積極參與,為社區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社會組織間要實現良性互動,發揚互助合作精神,攜手共建文明和諧社區;社會組織要為社區建設提供載體,在促進城市居民與社會間的互動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社會組織作為基層社區共建共治的重要主體,最終實現共享治理成果,實現與社區的雙贏發展。
四、提高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要搭乘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便車來更好地服務人民,提高城市社區治理中的信息化水平是城市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社區中的黨建活動、社區動員、社區服務和事務辦理中還存在無法與智慧治理相符合的問題;社區居民面臨的養老、醫療、教育、治安等問題日益凸顯,社區中的民生問題如車輛停放、寵物豢養、文化生活場地和醫療陪護等方面的訴求亟待解決;另外城市流動人口增多帶來的管理問題等,只有加強信息化建設,才能有效提升社區綜合治理水平。
構建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及社區居民之間互動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加強各主體間聯系,實現信息的及時傳輸和反饋,如建立社區黨員、社區委員會、社區志愿者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構建信息化社區服務中心,提升電子政務水平,實現居民申請、辦理的網絡化,打造足不出戶的信息化服務平臺。
完善城市社區治理的信息化法治保障。作為政府部門要積極研究,為社區信息化提供法治保障,通過宣傳,使社區、居民明確各自的法律權利和義務,信息化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社區治理信息化的資金投入。當前,我國城市基層社區治理中電腦網絡的應用已經全面普及,但是,對信息化軟件更新和硬件維護的投入力度不足,要鼓勵社會各界對社區治理的資金注入,多方面拓展資金籌措渠道。
提高城市社區治理隊伍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在社區工作者選拔上,不但要注重人文知識能力,還要將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納入選拔標準,在網絡移動終端運用、信息庫的運作和電腦系統日常維護等方面要設立標準,有所要求;對在崗社區工作人員,要全方位、多層面開展信息化教育培訓,通過培訓,使社區工作者用信息化思維來武裝頭腦,還要認識和掌握最基本的信息化辦公流程和技能。
五、提升社區治理中的文化教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可以說文化在人們價值引導、道德教化、行為訓誡和促進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社區治理中,要發揮文化的隱性功能來推動城市基層社區的發展進步。
社區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幾個方面,其中物質文化是實體文化,其余的文化屬于抽象文化。在物質文化創建方面,社區在各種室內活動室建設方面如書畫掛放、辦公與文化娛樂設備的擺放等,在室外的各種宣傳牌、花草種植、體育器材設置等方面要精心設計,為居民營造健康向上和溫馨的文化氛圍。當前,我國新建小區基本上都能考慮到物質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配套設施比較齊全,但是,一些老舊小區基本上沒有這些建設,為此,要加快老舊社區改造,補齊物質文化建設短板。
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城市社區治理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與精神需求,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小區的精神文化生活。日常以居民興趣為切入點,培育社區重點文化活動骨干,讓他們組織各種興趣團體,在適當的場所開展廣場舞、健身操、太極拳和大合唱等活動,讓居民有團體可參加,有歸屬感;以重要節假日為契機,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利用重陽節、青年節、婦女節、兒童節、植樹節等傳統節日,組織發動小區居民開展各種文化及宣傳活動;社區要利用小區廣場和活動教室,開展各種講座和培訓活動;要利用好宣傳牌、LED電子宣傳屏幕,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通過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體弘揚社區治理的好人好事,形成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加強與大中小學校、企業的互動合作,開展各種精神文明共建活動,以辦晚會、演唱會、書畫展、講座等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廣大居民。
在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面,要制定本小區的日常行為準則,通過組建小區環保與幫扶志愿者組織、注重小區黨員隊伍建設、張貼小區文明公約、選舉居民樓自治委員會與單元聯系人、評選小區文明標兵等方式,讓居民共同參與社區的建設與治理,共享社區發展美好成果,使基層社區形成遵章守法、鄰里互助、團結友愛、保護環境的文明風氣。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32-39.
[2]張金榮,沈笛.新時代基層社區治理如何創新[J].人民論壇,2017(12):50-51.
[3]程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J].人民論壇,2017(11):72-73.
[4]梁玉忠.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城市環境治理的困境與消解[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