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要“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滿堂灌”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情境體驗式教學方式就是對語文教學的深入思考,語文教學方法及策略的,通過創造各種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了中國的藝術根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注重對于知識的灌輸而輕視感情的體驗,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體驗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因而更加無法體驗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長此以往不僅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與詩詞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對于詩歌學習、理解的深度呢?體驗式教學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詩歌鑒賞;體驗式教學;中學語文
一、 何為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環境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它主要是指學習者將知識主動地納入自身的認知結構將外部客觀限制轉化為內部主觀感知的過程。這個過程相比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更加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更加關注的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它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就在于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情景化學習過程,邁克爾·普羅瑟在《理解教與學》中指出,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秉持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種對學生的體驗的關注不僅僅局限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而且將教學情境納入到教師的視野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經驗中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已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 如何開展體驗式教學
(一) 善于質疑,創設問題情境
質疑是求知的表現,也是學生帶入課堂情境的關鍵,敢于質疑才能在學習中有新的發現。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當把質疑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鼓勵學生隨時質疑提問。學生的質疑同樣可以對教學進度起到一個推動作用,例如在講解《短歌行》一詩時,引導學生提出“曹操的憂是什么”這個問題不僅可以成為學生的興趣點,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曹操“為何而憂”,從而探討、感受曹操在這首詩中的情感細節,細化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進一步體會詩人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以及慷慨激昂、氣魄豪邁的性格特點。在賞析“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一句時,引導學生質疑分析這是不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意思,從而得出這不是百無聊賴的酒徒庸夫濫飲作樂的口頭禪,而是詩人所寄寓的蒼涼之感。善于質疑,巧設懸念,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同時也為詩歌情境的創設提供了很好的情緒準備。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和思維惰性,而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真正的融入到詩歌情境中,才能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更加深切的體會到詩歌深層的感情思想。
(二) 誦讀詩歌,提高情境體驗
誦讀詩歌鑒賞的重要方式之一,誦讀可以使學生的心眼口同時進行全方位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漢語語感,有利于詩歌體驗情境的創設。在詩歌體驗教學中,不管教師使用何種方式創設體驗環境,都應緊扣詩歌的語言來進行,精心設計誦讀環節,指導詩歌誦讀詩歌時的節奏、停頓、語調,在反復的誦讀中不斷地與詩人對話、交流,進入詩歌的意境,體驗詩歌之美。在學生誦讀詩歌的時候應當指導學生揣摩詩歌情感基調,按照情感內容注意語調高低,調節聲音輕重,以恰當的聲音形式表現出作品的情感,接著跟著誦讀錄音大聲朗誦,抓住表現力較強的詞匯,揣摩詩人真情實感,體驗、還原詩人創作詩歌的情感變化,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類寫作年代較近的詩詞時,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誦讀詩歌尋找當時作者的寫作情感,從而提升對于詩詞情境的體驗深度。
(三) 拓展思維,激發學生想象
教師創設體驗情境所用到的圖畫音樂等媒介只是學生理解情境的載體而已,若要營造更為真實的體驗狀態需要老師調動學生們的想象力、拓展思維寬度、激發學生的想象熱情。如學習《木蘭詩》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花木蘭、戰友、皇帝、父親、母親等不同人物在詩中所描述的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詩歌的情節為主線,想象不同角色在不同情節所產生的感情變化,在腦中再現窗前織布、替父從軍、戰場立功、天子重賞、功成歸鄉、接風洗塵、真相大白等詩歌情節,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身想象力。借助想象體驗也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常見的情境創設大多離不開“因境生情”的環境鋪陳模式,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事情的發生發展,結合自身對于詩歌的體會想象當時詩人的思想變化,感受不同詩歌之間的情感差別,例如用雄偉的泰山之巔來表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萬丈;用鋪滿鵝卵石的鄉間小路、路邊的菊花、夕陽中的菜園來抒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趣;將彎月、殘破的城樓、寂寞的梧桐樹、深深的庭院組合在一起來展現“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無盡思緒。
(四) 課后延伸,幫助知識沉淀
對于詩詞的體驗式教學主要注重的是學生個體的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主觀性,因此在課程結束后不妨放手學生去活動、去感悟、去表達,老師不宜把課程拆分得過于細碎,應該適當留存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從而使學生從課程的“觀眾”變成課程的“主人”,把這種“再體驗”過程當作詩歌學習的一部分,從自身感悟的過程中獲得知識上的提升,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詩歌的欣賞能力,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著重描寫出了一幅塞外邊疆寒徹骨的情境,并且本詩作者所用語言并不深奧,完全可以讓學生們結合自身經歷對文章所描述的自然氣候展開課后拓展。
總而言之,死讀書、讀死書的傳統教學模式必將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調學生的課堂體驗。體驗教學應當“教有所法、教無定式”,以學生為根本的教學模式才能不斷發展進步,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浪潮。因此體驗式教學務必不能忽略學生因素與課程因素,要將詩歌的優秀文化內涵包裹在全新的教學方法中,讓詩歌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使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讓詩歌的藝術魅力再次展現。
作者簡介:蘇江林,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銘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