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應從有效的理念出發,構建一種有效的語文課堂。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思維,使學生能有創造性的理解,從而全面優化課堂結構。
關鍵詞:思維;有效;課堂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和工具性同時兼具的學科。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指導和培養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在教學中,為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激發,我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有所側重地教學,由形象思維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 閱讀教學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根據班級學生的認知,合理選擇教學方法,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使思維的“火花”綻放出來,不斷開啟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從而提高思維水平。怎么使這些思維“火花”放出光芒呢?
(一) 巧設導語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開篇語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吸引學生,既回憶舊知,又能誘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以致以飽滿的情緒使整堂課處于積極思維狀態中,推動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例如《赤壁之戰》一課的導入,我設置了這樣的懸念:東漢末年,曹操率領了80萬大軍去攻打東吳,東吳調來3萬士兵來迎戰,駐在赤壁,兩軍隔江相對。從兵力對比看,80萬對3萬,曹操必勝無疑,但是結果出乎意料,卻是曹操敗走華容。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時,學生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我趁機引上一句話:“是因為東吳采用火攻的辦法。那么這個妙計是誰想出來呢?又為什么能獲得成功?請同學們趕緊打開課文看個明白吧。”這樣的開篇導語,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興趣。
(二) 巧引質疑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路,學之師,對所學內容產生疑問則是思考的開端。”在課堂教學中善于讓學生發現問題,并且引導他們解決問題,不失為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好方法。
(三) 尊重體驗
課堂中,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亮點,包容學生回答的各個問題,不要被老師的思維的方式或所謂的標準答案捆住。如教學《落花生》一課的結尾時,我問:“同學們,學到最后,你從落花生身上,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呢?”這個問題如果用教參中的答案來答是“學習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但其實答案是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生有的從原意思考,像落花生那樣,埋頭苦干、默默無聞;有的,提出說一個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符合現在的市場經濟;還有的來了個折中:該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時候,就要忠實工作、不炫耀,不張揚,像落花生一樣;該需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時候,就得有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勇氣。
二、 口語交際課
我針對教材中開設的幾次訓練以及自編的聽說訓練課有所側重地培養學生的思維。
(一) 創設情境,自主交際
口語交際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早就提出來的。生動、逼真的情景再現,寬松的對話空間,能夠喚起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
1. 聯系生活,再現情境。
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提供活水資源。將生活引入課堂,對學生來說,是最輕松的口語交際環境,生活中學生們大部分都已放過風箏,我就選取貼近生活的事例,示范說好玩的地方,但我并不是自己講述,而是讓他們的同齡人丁丁以介紹的形式來說明廣場是放風箏的好地方,無形中拉近了距離,再加上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學生的整個身心仿佛沉浸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了。
2. 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為了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使課堂教學更優化,在學生會介紹一處好玩的地方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模擬生活演一演導游和游客的對話情景。學生有很強的表演欲望,通過妙趣橫生的表演,既對旅游點有了詳細的了解,又懂得了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舉止。
(二) 邊聽邊想,善講感想
如聽說訓練《撈月亮》,主要講了中秋之夜,表弟要天上的月亮,我想辦法把月亮映在水里一事。我讓學生認真聽故事,會說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連起來講述故事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討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有什么感想。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兩個方面的教育意義:一方面,做事要動腦筋,看起來“撈月亮”是不可能的,但動了腦筋,居然也“撈”起來了;另一方面,外婆的話很有道理,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愛,不能事事順著他。
(三) 習作訓練課
古人曰:“文貴于新。”作文訓練是一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在作文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呢?
1. 指導學生在模仿中創作
在模仿習作的過程中,學生為表達自己的意識和想法,不能完全生搬硬套,而是創造性地運用原文的形式。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3個自然段結構相似,由“勸慰——回憶——抒情”三部分組成。我引導學生模仿這樣的段式課堂練筆。有的寫《再見了,去異地求學的表哥》,有的寫《再見了,遠洋渡外的阿姨》,還有的寫《再見了,母校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就很高,獨創思維就會被激發。
2. 指導學生在想象中創新
想象作文的關鍵是獲得豐富的形象材料。為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形象材料,就要在訓練時重視對想象的開發。可通過音樂播放來激發學生的靈感,想象人物具體在干什么、結果如何;通過看看畫面、聽聽聲音,讓學生描述發生的情境,從而激發想象;還可以利用文章結尾處加以想象,讓學生猜想以后會發生了哪些事,起了哪些變化。
3. 指導學生多向分析、多角度思考,發散思維
同一命題從不同的理解角度來思考,再運用各種文體來練習,有時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出示這樣的一則材料: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戶家庭,倆夫妻外出,家里留下了兩個孩子,想不到發生意外,房屋為雪所掩。營救人員在第三天才打開房門,可是兩兄弟卻安然無恙,五歲的哥哥給兩歲的弟弟喂食物,一直照顧著。
這則材料,學生思考可以從哪幾個角度來寫作文?
(角度一):可贊揚他們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自我求生,遇到危險不害怕的能力。
(角度二)父母要把自立自強的生存辦法和技能傳給后代;父母要教會子女如何應付突發事件。
(角度三)不少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低,社會、家長、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自我求生、自我保護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
當然在作文中培養學生思維方法和能力不止以上這幾點。只有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得到一個新的飛躍,才能創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生寫作的空間。
作者簡介:李莉,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市雙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