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學生接軌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素質。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控力和目標意識差,自我管理亟待提升。學校德育工作需要整合校園文化、黨團建設、校企合作、創新創業等資源,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提升。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管理
一、 前言
在傳統教育理念下,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和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監督和控制,整個管理過程帶有濃厚的強制性和家長制色彩,沒有給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權力。這樣的管理扼殺了學生由興趣催生的創新發展的萌芽,使學生對自己沒有合適的要求和清晰的認識,做事情缺乏目標與主動性,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尤為突出。
二、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管理現狀
(一) 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薄弱,主觀能動性差。步入大學之后,由于學習安排更加靈活,自主可支配時間更多,沒有了高中時期的硬性要求和考試轟炸,給學生造成一種自由的假象,致使學生更加缺乏自主學習目標。此外,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養尊處優,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處事的習慣。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尋求各種可能的外力,依靠輔導員、同學或家長的幫助,致使惡性循環。
(二) 自我認知能力不足
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明確個人能力邊際,確立正確人生目標的關鍵。大學生必須認識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自我人生價值的體現是對社會的貢獻。但是,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不能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盲目看待自己,妄自尊大,眼高手低,無法融入到社會價值體系中,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境地。
(三) 缺乏職業生涯規劃
很多學生認為考上大學后就可以高枕無憂,還有很多學生并不認同自己的專業和學校,對學習的專業知識不感興趣,不知道將來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得過且過的思想。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只要在大學不掛科,拿到畢業證就可以,但往往到畢業前后體會到緊迫感,發現并沒有安排好學習和生活,就業能力弱,沒有為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三、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管理不足原因分析
(一) 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由于民辦高職院校的整體錄取分數線不高,而且近年來各類高校的擴招,為了保證入學人數,民辦高職院校只能通過降低門檻來錄取更多的學生,這樣就導致學生整體綜合素質更是薄弱。而且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容易把之前的習慣直接帶入,難有質的轉變。
(二) 學校與家庭教育
學生自我管理的缺失與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是有很大聯系的。學校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強調技能型、實用型職業的教育,忽略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從小學到大學,科學文化知識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對自我管理的塑造卻是忽視的。尤其是進入大學以后,課程任務相對減輕,學生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時間,許多人失去了約束,迷失了方向,像無頭蒼蠅般,感覺無所適從。
(三) 社會因素與輿論導向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的快速轉型時期,涌現出各種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沖突,使得社會的價值尺度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價值標準多元化的環境沖擊著大學生的尚未成熟的思想,在價值選擇上無所適從。致使許多大學生在進行自我管理時,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價值標桿,很容易半途而廢甚至跑偏方向。
四、 優化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管理的措施
(一) 以目標為導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要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切實可行的融入教學的機會,打破期末一考定成績的慣例,采取分段教學考核,將學期分割為若干教學階段,實行小學期制,給學生定更多的小目標,通過實現小目標來獲取最終成績,自我認知,自我考核。同時,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調動校企合作資源與社會接軌,設置更多的實驗實訓課和企業實踐課,給學生更多的探索空間,做中學,學中做,理實一體,融會貫通,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二) 幫助學生自我認知,采取全方位心理輔導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何幫助學生認知自身的能力邊際和潛力是非常重要的。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過往的學習和生活中遭受過不少挫折,對準確的自我認知缺乏信心。學校要正視并積極疏導學生的心理障礙,全方位開展心理輔導,注意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善于發現和消除學生的心理陰影,尤其對學生存在的心理亞健康現象要采取針對性部署。除了開設常規性心理健康課程外,在日常學習中要放大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潛質,同時通過社會實踐類、學科競賽類等活動,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建立信心,積累自信,潛心鉆研,確立正確的努力方向。
(三) 指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講座,邀請企業家、優秀畢業生等講述職業發展歷程,把《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落到實處,為學生職業生涯少走彎路做實事,而不是片面地一講而過,要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畢業后的就業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指導學生了解社會和認知自我,指導學生根據社會實情、個人所學專業、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個人志向、興趣、愿望和社會的需要,把個人的理想和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制定學習和職業發展的目標,有計劃地參與職業訓練,正確地選擇職業生涯路徑。
五、 結語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現狀雖然并不樂觀,但是只要措施得當,真抓實干,是可以起到很大優化作用的。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學生、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協同努力,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相互作用來推動。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祖國實現人力資源強國夢任重而道遠,必將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不懈努力下實現。
作者簡介:
張蒙莉,助教,廣東省廣州市,廣州華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