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有很多,但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以一兩項有代表性的內容作為核心目標,并努力達成。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核心目標”意識,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要把“一課一得”時刻銘記于心。只要我們能好好地把握學段目標,關注文體特性,挖掘文本特色,考慮學生需求,就能精準地確立“核心目標”。當目標精了,重點準了,閱讀教學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關鍵詞:閱讀教學;核心目標;精準確立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以一篇篇課文為例子,組織引領學生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有很多,但教師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以一兩項有代表性的內容作為“核心目標”,并努力達成,否則就是“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那么,什么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呢?
所謂閱讀教學“核心目標”,是相對于基礎目標而言,是學習一篇課文應達到的最核心、最主要的目標,是能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目標。然而,縱觀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不少閱讀課還是缺乏核心目標,或確立的核心目標很不精準,直接導致了閱讀教學的長期高耗低效。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如何精準確立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它到底有哪些依據呢?
一、 “多大的孩子,干多大的事”——依據課程標準,明確學段目標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文,形成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素養,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需要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每個學段該學習什么,應掌握到什么程度,是有據可依,有標可循的。這“據”和“標”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
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的《和時間賽跑》以及我國現代作家朱自清寫的《匆匆》,這兩篇都是略帶憂傷情緒的散文,都告訴大家要珍惜時間的道理。但是由于這兩篇課文被編排在不同的學段中,我們在確立閱讀教學核心目標時就得有所側重。《和時間賽跑》是在三年級下冊,根據課標“第二學段以句段的教學為主,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會構段形式,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閱讀教學要求,我們可以確立本文的兩條核心目標:1.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2. 通過朗讀品味情感,感受時間的可貴,立志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而《匆匆》一文是在六年級下冊,課標中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是“以篇章教學為主,了解文章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感受不同文體的一般特點和閱讀策略”。我們則可以確立這樣兩條核心目標:1. 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并學習運用作者具體形象地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表達方法。2. 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懂得人生短暫,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和生命的道理。
《雨點兒》一文是統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內容淺顯,情節性強,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有位年輕教師就從文體特點和文本內容出發,將目標定位為“認識童話的擬人化寫法,學習創作微童話。”顯然目標定位不夠科學適切。雖說“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但不同學段的落腳點是不相同的,課標明確指出“第一學段以識字學詞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因此一年級學生學習《雨點兒》,比較適宜的閱讀核心目標是“初步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美好變化”。
可見,依據課程標準明確了閱讀教學的學段目標,就不會在具體核心目標的定位上出現不到位、缺位甚至越位的情況,才能確保目標定位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二、 “文章是什么,就教成什么”——依據文體特性,強化文體意識
小學語文包括寓言、童話、詩歌、小說、說明文等各種文體。課標針對不同文體對閱讀教學也提出了具體的學習要求。因此,在閱讀教學核心目標確立時,教師要強化文體意識,要循著文體特性帶領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發揮不同文體的課文所蘊含的不同的選文功能和教學價值。
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創作并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口頭文學作品,屬于故事類文本。“故事口語化、情節類型化、充滿神奇與夢幻、極力弘揚真善美”是民間故事的典型特點。因此,對于這類口頭文學作品的學習,“講述故事”是其重要的學習方式,“感受神奇和情感傾向性”是其重要學習目標。像《文成公主進藏》一文是入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則經典民間故事。杭州的蔣軍晶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就特別關注其民間故事的文體特性,確立了兩條核心教學目標:1. 復述文成公主進藏的過程,體會民間故事語言生動、想象神奇的特點。2. 抓住文成公主進藏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感受文成公主勇敢、智慧、不畏艱險的美好形象。這樣的閱讀教學目標,用“講述故事”代替了傳統的“分析課文”,真正實現了民間故事的文學意義與教學價值。
在確立說明文教學核心目標的時候,我們同樣必須依標扣本,突出文體特性。像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說明文單元中,《鯨》是編排在第一篇的典型的說明文,教學時教師就應該強化說明文文體知識,將“了解鯨的特點”“感悟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并體會其作用”等列為核心教學目標。
像這樣依據文體特性,強化文體意識,才能把故事教成故事,把說明文教成說明文,才能教出文本本身的個性,從而讓學生了解不同文體的特點及閱讀方法,并在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逐步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
三、 “文章有什么,就得教什么”——依據文本特色,指向多元價值
閱讀教學經歷了較長時期的“一元指向”“閱讀本位”以及“寫作本位”的爭議,杭州師范大學呂映教授提出的“多元指向的閱讀教學”體現了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主張。她認為,閱讀教學的價值是多元的,可指向閱讀能力的提升、表達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文化的積淀、審美的需要,還可指向生活的應用。而實現閱讀教學多元價值的關鍵則是教師是否能依據文本特色,精準確立核心目標。
人教版四下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自然之道》是其中重要一課。故事告訴我們要了解和尊重自然規律,要知道違背自然規律的嚴重后果,不然好心會干壞事。文章情景交融,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耐人尋味,但“借助故事敘述,揭示啟示規律”是本文鮮明的寫作特色。面對這樣一篇精讀課文,可挖掘教學的點實在很多,老師們往往會糾結不已,難以取舍。福州的何捷老師緊緊抓住本文的寫作特色,將“學習文章的表述方式,學習如何在敘述故事中揭示啟示、規律”作為本節課的核心目標展開教學,其余跟目標無關的點,一概舍棄,實現了一課一得。
《別餓壞了那匹馬》和《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六上的兩篇課文,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伏筆”的寫法,文章的主角為了保護對方的自尊心,都編造了善意的謊言。其中,《別餓壞了那匹馬》的伏筆比較簡單,而《唯一的聽眾》的伏筆比較隱蔽。杭州的王曉云老師以這兩篇課文為內容設計了一堂指向閱讀的閱讀課,其核心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比較閱讀,發現善意的謊言,發現伏筆;學會勾連前后內容,發現伏筆的規律,理解文本的內涵,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的閱讀指導,實現了閱讀遷移,提升了閱讀能力,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所以,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尤為重要。只有挖掘出文章的獨特之處,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確立精準的核心教學目標,才能實現多元的價值。
四、 “孩子缺什么,就要教什么”——依據學生需求,關注能力增長
學生在課堂上最大的痛苦莫過于自己早已知道的東西,老師卻喋喋不休講個沒完,而最需要老師指導的內容,老師卻又視而不見。因此,閱讀教學核心目標的確立,一定要從學生學的角度思考,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幾度將鏡頭聚焦母親龜裂的手指、疲憊的眼神,放慢節奏細細刻畫一連串的動作,讓讀者深受震撼。杭州市朱俊英老師基于五年級學生的寫作現狀,開設了一堂精彩的指向表達的閱讀課,其核心教學目標就是“感受特寫鏡頭,學習運用特寫鏡頭”。因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學會清楚地、有條理地記敘一件事情,但敘述往往還不夠具體、不夠細膩,缺乏感染力,他們還不會抓住某個瞬間、場景,聚焦細部,放慢節奏,細膩描寫。了解了學生的需要,清楚了學生的學情,才能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能力的最大增長。
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確立核心目標,學生不會的讓他學會,學生感悟膚淺的讓他感受深刻,這樣才會避免教學總在一個平面上滑動,讓學習更有價值。
總之,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有很多,但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核心目標”意識,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要把“一課一得”時刻銘記于心。只要我們能好好地把握學段目標,關注文體特性,挖掘文本特色,考慮學生需求,就能精準地確立“核心目標”。當目標精了,重點準了,閱讀教學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參考文獻:
[1]金立群,朱華賢.每個文本教學都應有彰顯個性的核心目標[J].小學教學研究,2015(4):10-12.
[2]何德芬.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閱讀教學核心目標研制[J].小學教學設計,2017(16).
作者簡介:
丁慧紅,浙江省麗水市,浙江省縉云縣東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