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語文課,導入非常關鍵。因此,課堂的導入階段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一個好的導入設計,能使這堂課先聲奪人,引人入勝,更為重要的是,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渲染課堂氣氛,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方法
孟子說:“教也多術也。”導課的設計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導入方法也是千姿百態。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在以下方面做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結合學生以及所教授內容的特點,對課堂教學導入方法的問題展開一些探討。
一、 析題法
開門見山,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了解文章內容。如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大家齊讀兩遍課題后揣摩揣摩,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由標題學生得知“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這種導入法使人感到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學生也容易接受。
二、 引用法
可以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名言、警句、詩詞、成語、典故,激發學生興致。如上《湖心亭看雪》一課,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般的杭州,有美麗的西子湖。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已學過不少,還能記住嗎?學生吟誦:“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景美嗎?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游勝地之一,詩人筆下的西湖在春夏兩季春意盎然、溫柔纏綿、風光旖旎。可是,冬天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引用于課文有關的詩詞、名言警句等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還可以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 電教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電教手段,結合課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可以使學生的精神處于輕松的狀態,讓學生從進入課堂開始,就仿佛徜徉在語言形象的園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徑探幽,得陶醉之情趣,盡求索之愉悅,走上一條到處充滿輕松,愉快的學習道路。如教學課文《音樂之聲》一文時,用電影《音樂之聲》的音樂視頻,將學生帶入課堂,載歌載舞的表演,活潑歡快的情調,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與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讓學生領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瑪麗亞熱愛歌唱、活潑歡快的天性,這樣既讓學生有濃厚的興趣進行下面的學習,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恰當使用電教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充滿生機。
四、 抒情法
運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上《散步》一課之前,先深情吟詠: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稱呼;媽媽,是我們每個人情感的主角。我們愛媽媽!寒冷的時候,媽媽是棉被;饑餓的時候,媽媽是美食;困難的時候,媽媽是手杖;黑暗中,媽媽是燭光;幸福中,媽媽是微笑。當我們長大成人時,媽媽衰老了,我們該如何回報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莫懷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對衰老生命的呵護。
五、 故事法
故事對于學生來說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用此法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夸父逐日》,“這節課我請同學講故事”,教室里立刻活躍起來。“誰知道夸父逐日的故事?請他講給我們聽聽”。講完,我說:“我們教科書里也有這則小故事,不過是篇古文,請同學們比較下,你們聽的和書上寫的有哪些不同?”學生迫不及待的翻書,朗讀、翻譯、比較。可見此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翻譯文言文也很有幫助。凡是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都可用這種開講的方法。
六、 謎語法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用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新課,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的引出教學內容。如上綜合性活動課《蓮文化的魅力》我出了這樣幾個謎語“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臉白無瑕,潔凈又大方,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滿,小雨紛紛下,珍珠一串串。”“泥里一條龍,頭頂一個盆,身體一節節,滿肚一窟窿。”我的謎面剛說完,學生便爭先恐后的說出了謎底。這樣的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明白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又了解了蓮的特點。
七、 音樂法
借助于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的歌曲作為導入的途徑。用音樂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這種方法靈活多變,利于調動學生情緒,使之進入作品的意境。上朱自清的散文《春》,用多媒體展示春冬對比畫面,以《藍色多瑙河》作背景音樂。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的經典名曲《藍色多瑙河》所表達的是人們在飽受了寒冷的嚴冬之后對春天到來的期盼、歡悅,與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音樂調動學生的感官,再讀課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八、 實物法
借助實物引入,簡潔形象,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易于為學生接受、理解。如教《核舟記》時,我拿出一個核桃,讓學生用尺量了核桃的長寬高,想象自己是微雕大師,能把它雕成什么樣。再通過與課文比較,得出結論:作者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刻畫了微雕大師高超的技藝。
九、 溫故法
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溫故知新”,以舊啟新,用已知知識做鋪墊,促進知識的延伸。如講《孔乙己》,聯系《藤野先生》一文,文中道出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人肉體的苦痛,而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他回國后,用筆當武器,寫了許多小說和雜文“探求國民劣根性的根源,尋求療救得方法”。我們今天學的《孔乙己》,就暴露了中國民眾的弱點,揭示了這種弱點形成的原因,希望找到救治它的方法。這樣的導入鞏固了舊知識,開啟了新知識,點明了寫作背景,喚起學生對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敬仰之情,為學生理解課文醞釀了良好的氣氛。
參考文獻:
[1]成進強.中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王傳寶.例談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
作者簡介:
康鈞,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