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東

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自己的“大航海時代”。他曾這樣表述海洋的重要性:“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洋?!?/p>
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以內60公里的地方,到2020年,這一比例可能提高到四分之三。這組數據來自聯合國《21世紀議程》——一份對海洋著墨良多的“世界范圍內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
近年來,各國對于海洋的重視更進一步。比如,歐盟先后在2012年和2014年提出“藍色增長”戰略構想和《藍色經濟創新計劃》,針對不同海區進行了海洋產業布局安排,并投入數億歐元支持海洋科技研發。
某種程度上看,自大航海時代后中國漸漸失去世界領先地位,其原因之一便是對海洋的重視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各地先行一步,成為“先富起來”的主力地區。目前,包括港澳臺在內,中國臨海的省級行政區共14個,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但即便如此,海洋依然在發展中長期處于從屬地位,一個突出的體現便是,海洋承受著陸域發展的環境代價。比如,一些沿海省市向海要地,通過圍填海獲得城市發展空間;再比如,根據海洋局公布的信息,2016年,全國檢測的368個各類陸源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次數均不足70%,排污口臨近海域的91%以上無法滿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區的環境保護要求。
不過,近年來,這一情況正發生積極改變。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一些地區開始進行一項名為“灣長制”的制度探索。這項旨在壓實黨政主要領導生態環境治理和自然資源保護職責的探索,讓一地一城的領導人,在謀篇布局時,能真正給予“藍色國土”同等程度的對待。目前,在上述試點地區,區域協調發展,陸海協調發展,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態勢,已經開始漸次顯現。
十九大報告把“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一起列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如何統籌陸地與海洋的關系,不僅成為臨海地區需要考慮的重要內容,亦是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進而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