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物理教學,人們仿佛就覺得物理就是純科學的學科,物理教學就是教學生知識,與人文精神好像隔著十萬八千里。其實不然,物理課也蘊含著極豐富的人文內涵,善加利用,可以起到很多出人意料的作用,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對人文精神的滲透。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人文精神;融合
我們國家目前無論是科技水平還是國際地位,都處于世界前端,可以說是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存在的一個嚴重的現象,就是我們的人文環境卻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每況愈下。在這樣的形勢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向心力,培養學生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的。高中物理學科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素材,可以通過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感受到先人們的智慧及高尚大氣的人格魅力,汲取他們深沉的國家民族榮譽感,緬懷他們豐厚的愛國情懷,用敏銳的智慧來滋潤自己、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也具有先人們一樣的情懷,通過這一學科的教學,完全可以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而且這樣的教學措施也與現代的教學理念及社會的發展不謀而合。
一、 在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考慮的是長遠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強調受教育者的情感、態度、能力等全方位的培養,注重的不再是知識本身,而是把“人”作為教育的根本,重新認識思想、道德、能力、個性、健康的全新定義,要培養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教書先育人。鑒于此,在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恰恰符合了目前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教學發展的大方向。在物理教學中滲透進人文情懷,正是為了以后教育出來的學生不再是學習的機器或者是書呆子,而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社會的主人公。
二、 在物理學科中融入人文精神是新課改的要求
過去我們物理教學主要重視的是關于物理知識的傳授,沒辦法,在應試教育之下,這就是我們教學的宿命,所以在課堂上我們特別關注的就是有關物理知識自身的知識性、邏輯性以及整個知識的體系性,很少甚至不理睬物理體系中的情感線索、人文素材,直接省略掉這部分內容,課堂上從頭到尾都是冰冷的毫無感情色彩的物理知識,長時間下去,學生就會覺得物理真是“無理”,漸漸地有些人就會感覺無力很枯燥,還有一些人雖然對物理感興趣也僅僅是理性的興趣,最后學有所成的也大部分屬于高分低能的類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進行物理教學時,沒有體現其中的人文色彩,使得學生人格不健全。因此,為了摒棄這一弊端,新課標中就明確指出并強調:高中物理教學要注重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了解研究的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的興趣、熱情,特別是認識物理對科技進步、文化、政治及經濟的重大影響。還強調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三觀的熏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索精神、勤于思考品質、終生學習的習慣,特別是了解科學家不畏艱險、勇于創新的精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勇于創新,樹立將科學服務于社會、為祖國振興而發憤圖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未來的發展觀。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物理學科知識當中尋求到真實動人的事跡,新課標關注到這一點,強調要求在物理教學中要因勢利導,利用好這一素材,把學生的人文精神豐富起來。所以在物理教學中增加人文精神的教育正與課標要求相一致。
三、 在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是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要
教育到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基礎,所以教育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就更是關乎一個國家民族的走向。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不僅具有深厚的知識底蘊,更有勇于創新的精神、深厚的民族凝聚力,那么這個國家民族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因為當今國際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的競爭。這幾點,無論哪一方面,都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成則國成,教育失敗就是整個國家的失敗。教育肩負著一個國家民族興衰的重要歷史使命。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是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識卻不具備民族大義、國家情懷的,即使是一個人才,也并不一定就是國家的棟梁,只有兼具知識與民族凝聚力的人才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所以在物理教學中,利用物理史學材料來增強學生的愛國情、向心力,是社會發展、國家壯大的需要。
高中物理教學中涵蓋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充滿著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無論是古代物理部分還是現代物理部分,其中都充斥著強烈的愛國情、民族義。讓我們細細道來:我們都知道墨翟是墨家學派的代表,卻不知墨子及其弟子在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奉獻,在他們的《墨經》一書中,就有這方面的記錄。在《墨經》中,就有對力學方面的論述,書中記載:“力,刑之所以奮也。”什么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觀點要比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當初得出的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要早上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墨經》中還有關于杠桿的理論:“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其中就論述了力的大小與力臂的關系。這又比“力學之父”——古希臘的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要早上二百多年;同時其中也不乏對光學方面研究的記載。還有宋代的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也記述了光學上的理論,在電磁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制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最早解釋日食是月亮遮住了太陽的還是我國西漢時期的焦贛,他在《焦氏易林》里這么解釋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比阿拉伯天文學家伊本·優努斯對日食
月食的解釋早了一千多年……太多太多,不能一一道來,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就更不要說了。這是古代的成績,再來看現代,雖然我們國家這頭雄獅沉睡了一段時間,但是一旦睜開巨目,就是耀眼的光芒。你看,從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的“兩彈一星”到現在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航空航天的發展,而且我國預計在2020年建成的太空家園,這些都昭示著我國在科技上的驕人成績。通過讓學生對這樣的一些內容的了解,可以感受到我們祖國的深厚底蘊,繼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內心涌動著民族自豪感,生發出強烈的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當一個人內心煥發出民族榮譽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的時候,生硬的知識也不再冰冷,而是讓學生感到親切,因為他現在覺得學習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有了一定的意義,變得親切了,學習有動力了,這又會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是物理知識體系中的人文內涵激發出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凝聚力的效果。
2. 蘊含著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最成功之處就是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向上的“人”,而不是為社會輸送能工作的機器,那樣的話我們完全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一個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及對社會的作用是正面還是負面。而如何鍛造出學生正確的三觀,我們千萬不可忽視物理學科中所蘊含的哲理,可以通過物理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對理性知識的解讀當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到對人、處事的恰當方法、正確方式,而不用你去刻板地說教。比如在“機械運動”這一章當中,學生通過了解就會明白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是有關世界觀的;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其中的能量轉化、電磁感應,學生又會懂得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事物的多樣性及能量的轉化、轉移是不可逆的,進一步清楚地球資源是有限的,進而養成節約的習慣,這是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對一些物理學家,像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何澤慧等人,在學成之后不但沒有貪圖國外的優厚待遇,而且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回歸祖國為自己國家做貢獻的事跡的了解,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到那種高風亮節,進而受到感染浸潤,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這樣高尚的人格的人將會對國家社會帶來的收益是難以預計的。
總而言之,在物理教學中滲透、融入人文精神,對學生是百利而無一害。會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學會為人處事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同時反過來這樣的素養又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者互為促進,相輔相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娜.高中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現狀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成麗.高中物理教學中通過物理學史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華志軍,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西賀州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