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一日生活皆課程,在一個個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往往會觸發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們教師有了大量的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要注意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有價值的活動。
關鍵詞:幼兒;生生互動;教學資源
在我和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關于一起養蠶就發生了不少的趣事,在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案例一]桑葉是什么樣的呢?
孩子們在通過觀察之后,都明白了蠶寶寶愛吃桑葉的特點,而不是他們想的各種各樣的零食,所以他們就紛紛去尋找桑葉,想要自己喂一下蠶寶寶,不過他們找來的大多不是桑葉,而是各種的樹葉。這樣蠶寶寶肯定不會吃他們找的樹葉,而是只吃桑葉,這就引發了他們的思考,自己找的樹葉和桑葉有哪里不一樣呢?后來有一天,有一位叫做袁和的小朋友捧著一袋桑葉給我說“老師,我采到桑葉了。”我一看他的手上,果然是真正的桑葉,不禁給他豎了個大拇指,其他孩子也圍了過來,紛紛提問,這桑葉和他們的葉子到底有什么不同啊,到底哪里才能采到桑葉啊?“在那邊,我知道。”袁和自豪的一揮手,帶著小朋友們就往外走去,而我就跟在他們的身后。沒多久袁和就將小朋友們帶到了一顆桑樹下,然后說“這就是桑葉,我都是在這采的。”孩子們一聽紛紛動起手來,開始采摘桑葉,并且開始仔細的觀察了起來,他們發現,原來桑葉是這樣的:這葉子的邊好像是樓梯一般,又像是鋸齒一樣,形狀是心形的。
[我的思考]
在孩子們還沒有認知桑葉概念的時候,教師不用第一時間給出解釋和講解,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多動動手,還有思考一下,保持他們的那份好奇心,“為什么我采的桑葉蠶寶寶不吃呢?”這樣孩子們才會去仔細的觀察自己采的葉子和桑葉到底有什么不同,真正的桑葉是什么樣子的。這樣等他們找到真正的桑葉的時候,不僅充滿了喜悅,也充滿了探索的滿足和自豪。
[案例二]蠶寶寶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孩子們對于蠶寶寶的熱情一直沒有減退的意思,他們樂此不疲的去采摘桑葉,然后去喂養蠶寶寶,想讓蠶寶寶快點長大,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有的蠶寶寶長得又粗又長,很有活力,而有的蠶寶寶卻很小很細,沒有什么精神,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孩子們討論著,甚至還來問我,而我沒有正面回答他們,讓他們再多觀察觀察,看看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又有什么不同。幾天之后,有的孩子們就發現了其中的秘密,那些又粗又大的蠶寶寶看見桑葉就立刻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而細小的那些吃得很慢,只能吃到一些破損的桑葉。聽到小朋友這樣說,其他孩子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以后在吃飯的時候還互相催促:“多吃點,多吃點,咱們可不能當小的蠶寶寶!”.
[我的思考]
意大利的瑞杰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并拋給孩子。”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孩子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孩子們獲得更為豐富的經驗,生成新的活動。
[案例三]蠶寶寶太擠了怎么辦?
有一天我和孩子們正在觀察著蠶寶寶們,陶陶抬頭對我說:“老師,這條蠶寶寶長得好大啊,都壓住那個小的蠶寶寶了。”豆豆也隨聲附和:“就是,就是,小的蠶寶寶好可憐,要被壓扁啦!”說完她大著膽子將大的那只蠶寶寶給抓了出來。“老師,咱們把大的蠶寶寶拿出來吧,他們一直壓著小的蠶寶寶。”陶陶說。“可以是可以,不過拿到哪里去呢?”我看這又是一個鍛煉他們的好機會,便順著他們的話說了下去,同時將問題還給了他們,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把他們放到別的盒子里面!”聰明的熹熹說道。“好的!”我心里一陣歡喜,看來又是一次有意思的活動。并且給他們找來了三個不同大小的盒子,大中小三個盒子一字排開。孩子們紛紛動起手來,大的蠶寶寶放進最大的盒子,小的蠶寶寶放進最小的盒子,那些不大不小的,全都放進中等大小的盒子。在孩子們的努力之下,很快蠶寶寶們都住進了新家,在新家里面美美的吃著桑葉。
[我的思考]
老師在和孩子們一起觀察的時候,一定要傾聽孩子們的問題和想法,這樣就會有很多的“突發的靈感”,而正是這些突發的靈感,讓孩子們多了許多鍛煉自身還有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促進他們的智力,情感以及價值觀的發展。切記教師不要直接給孩子們答案,而是給他們一些暗示性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即使是小班的孩子們,也可以有能力去做一些精彩的活動。
可愛的蠶寶寶讓孩子們了解了許多,成長了許多,增添了樂趣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多方面的能力。這些只是幾個小片段,但是可以看出來,這樣的活動的價值所在。我想,只要我們走進孩子,處處留心,時時留意,學會耐心傾聽孩子們的想法,把握幼兒探索的動向,及時捕捉支持點,靈活運用各種互動策略,就能準確接住并有效回應幼兒“拋來的球”,就能建立起理想的支持性師幼關系。我們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就能披沙揀金,做生成信息的剪裁者,讓我和孩子們在生成性互動中創造出許多未曾預約的精彩!
參考文獻:
[1] 鄭三元.從學習取向到成長取向:中國學前教育變革的方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6(4).
[2] 劉曉東.理想中的幼兒園——論幼兒園的精神與使命[J].學前教育研究,2003(9).
作者簡介:陳英杰,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華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