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微信平臺對產婦延續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某三甲醫院產科已經分娩的初產婦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產婦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對照組產婦接受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護理模式,三個月后比較兩組產婦對新生兒保健常識知曉率、產婦對醫院護理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產婦對新生兒保健常識知曉率、產婦對醫院護理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為產后婦女提供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護理對產婦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微信平臺;產后延續護理;健康保健;滿意度
隨著產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母嬰知識的普及,產婦的產褥期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在我院分娩的產婦多為初產婦,缺乏自我護理和育兒的實踐經驗,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幫助。目前絕大多數醫院使用的指導方法是口頭的健康教育和電話咨詢,在宣教過程中新生兒哭鬧、探視者較多等情況影響到護士對產婦的健康教育效果,出院后產婦咨詢電話過多,也沒有專職的護士進行電話解答,從而導致產婦不能得到及時的指導,對醫院護理的滿意度下降。
鑒于此,本院產科于2017年1月開設微信服務平臺,對出院產婦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產后指導,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 對象和方法
(一) 對象
選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產婦104例,納入標準:產婦分娩方式為順產或剖宮產,母親與新生兒身體健康;會使用微信軟件;有閱讀能力;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產婦。排除標準:產婦依從性不好;產婦及嬰兒身體狀況不佳等。將104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52人)和實驗組(52人)。兩組孕婦在分娩方式、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二)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出院健康指導和電話回訪的方法。出院前對兩組孕婦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指導內容包括飲食及生活、母乳喂養、小兒預防接種、產婦及小兒體檢等,患者出院后產婦有相關問題撥打科室電話進行咨詢,持續觀察產婦出院后6個月。
觀察組在傳統出院指導方法的基礎上讓產婦關注產科微信公眾號。由有經驗的醫生護士團隊在公眾號上每周更新兩次健康教育內容,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形式,便于產婦理解,如果產婦有具體問題需要咨詢,可隨時在留言區進行留言,如果遇到緊急事件,可隨時通過視頻與團隊值班醫護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持續觀察產婦出院后6個月。
(三) 評價工具
1. 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將產婦應該知曉的健康知識分為五個項目,包括產后飲食、衛生保健、母乳喂養、嬰兒體檢與預防接種、嬰兒常見問題的護理,每個項目10道選擇題,每題2分,共100分。產婦使用手機答題后提交
2. 護理滿意度調查
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包括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健康宣教的實用性、出院指導全面性、問題的解決情況等內容,考察產婦對醫院的護理滿意程度
(四)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錄入和數據分析。
二、 結果
(一) 產婦的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根據網絡問卷調查顯示,本次調查對象是104名產婦,得到102份有效的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3.2%。觀察組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的得分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 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
調查結果顯示,產婦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專業技能、健康宣教的實用性、出院指導全面性、問題的解決情況等內容滿意度較高。
三、 討論
產婦由于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各系統的變化很大,如果在產后護理不當,容易發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況。新生兒健康也可能因母乳或護理措施不當而受影響。為了解決產婦出院后的護理問題,有些醫院實施電話隨訪,有些醫院施行專業醫護人員對產婦進行家庭隨訪;但由于醫院的醫療資源十分有限,很難為產婦提供持續的護理指導。微信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通信軟件,借助微信平臺可以有效克服傳統的健康教育和產后指導受時間、地點的影響,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護理更有效、便利和快捷。
觀察組產婦出院后持續進行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護理,六個月后進行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的測評,測評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產婦經常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更新的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很好地掌握了產后飲食、衛生保健、母乳喂養、嬰兒體檢與預防接種、嬰兒常見問題的護理等內容。同時,通過微信平臺也為產婦們搭建了一個溝通的橋梁,他們在此平臺相互交流、鼓勵和學習,使產后的不良情緒得以疏導和緩解。
參考文獻:
[1] 李日清.施月秋暢產后康復治療延伸服務對產褥期產婦產后康復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1981-1982.
[2] 秦迎輝,李衛民.微信群在產婦延續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30):3695-3697.
[3] 毛惠娜,邢譽,王曉陽.初產婦出院后延續護理服務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7,22(7):73-74.
[4] 崔丹.微信群發平臺輔助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護理,2014,6(4):338-339.
作者簡介:董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哈密職業技術學院醫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