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源
摘 要 隨著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情況,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多元化;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056-01
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正處于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創新教學理念加入到教學實踐中,使教學效果得到了大大提升。但是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依然還有很多教師采用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吸收和應用。因此教師應不斷進行多樣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并將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一、凸顯主體,調動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教師一般是處于主體位置,負責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制定,并且對學生傳授知識。但是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自身發展角度入手,活潑、主動地加入學習當中,從而實現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人員,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入手實施教學。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公園》的時候,我了解到很多學生在周末的時候,都會跟家長去公園玩,因此,我向學生詢問,他們的眼中的公園是什么樣子的,必須具備哪些要素。有的學生說,自己去的公園都有很多樹,使得公園的空氣非常好,在里面會有比較清爽的感覺;有的學生說,自己在公園里的時候,經常會到亭子里去進行休息,亭子一般都有古代的風味,非常漂亮,并且與周圍的景色融入一體,具有和諧之美。我向學生介紹,本節課我們要使用繪圖工具,畫出我們心目中的美麗的公園。學生對公園有了基礎性的了解,在教師的帶領下,勾勒出了公園中亭子的基本外觀,并使用畫圖中的工具,完成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并從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出發,對美麗的公園進行繪制,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了提升。
二、情境引入,提高學習趣味性
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時候,很多教師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而沒有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影響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喜愛。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情境教學模式,對一些教學內容進行直觀的展示,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的趣味性,以開心、愉快的態度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網上來鴻》的時候,我向學生詢問:“同學們喜不喜歡交友呢?大家都通過什么方式交朋友呢?”學生表示都非常喜歡交朋友,有的朋友是通過同學認識的,有的朋友是在網上論壇認識的,有的朋友是在一起玩游戲的時候認識的。我又詢問學生:“同學們在日常的時候,有沒有通過電子郵件跟同學聯系的經歷呢?我們來看一個視頻,看看小明和小紅是怎么樣通過電子郵件聯系的。”我播放了視頻,視頻中的小明通過電腦操作電子郵件,在郵件中將自己想說的話寫在里面,并且附帶上自己的圖片。小紅在登錄電子郵箱的時候,收到了小明的郵件,點看進行查看,并根據小明說的內容進行回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電子郵件的基本使用方法進行了了解,非常希望能進一步了解電子郵件的操作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使課堂氛圍非常火熱、積極,從而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實踐性
新課改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能夠合作過程中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共同對教學任務進行完善,從而達到提高實踐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對空氣污染的研究》的時候,我讓每六名學生結成一個小組,共同對周圍的大氣環境進行調查。首先,我讓小組進行討論,制定一份完整的調查計劃,對調查的內容、步驟、人員分配進行規定,并將其上傳到學科平臺進行交流。其次,當確定方案之后,小組可以自由進行調查,按照之前制定好的流程來完成調查任務。最后,小組成員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并錄入到電腦中,形成調查報告,完成本次調查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起到主要負責作用,教師對學生的調查工作進行指導。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配合,學生很好地完成了調查任務,不僅出色地掌握了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更明確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意義,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主動進行探究,從而實現自身實踐能力的發展。
總之,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陷也日益突現,尤其是對于處于認知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卻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信息技術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結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在基本保留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的同時,創設多元化的軟、硬件教學環境,在教學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認知能力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顧賢祖,徐紅玉.淺議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
[2]陳蘭昕.探究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模式的落實策略[J].學周刊,2018(2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