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摘 要 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前提;給孩子們更多的自主爭辯空間,“扶”與“放”適時、適度是重點;允許孩子有不同見解、大膽質疑是關鍵;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注重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為根本。
關鍵詞 創新;激活;探索;聯系實際
中圖分類號:TM911.16,V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10-01
當今世界的競爭,其實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最終表現為創新能力的強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要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教育是主要陣地,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而創新意識要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教育的小學開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當前教育迫在眉睫的核心問題。課堂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平臺。那么,怎樣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下面我談談個人的一點薄見。
一、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一個人,只有心靈自由了,才不會產生膽怯心理,心理放松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學習環境。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大膽發言。把學生的好奇心就轉化成求知欲,燃起孩子們朝著這一問題出發的沖動。例如教學“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時,我對學生說,只要你說出一個數,我就能立即判斷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學習的欲望一下子被我給激起了,都紛紛搶著說出較大的數,都想難住教師為榮,可當我每每都準確迅速地判斷出來后,學生們納悶了。循著學生急于了解其中的奧妙這一思路,我因勢利導,很快學生明白了其中的奧妙。然后,我觸類旁通,啟發學生創新的意識,不知不覺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二、給孩子們更多的自主爭辯空間,“扶”與“放”適時、適度
在以往的教學中,個別老師喜歡唱獨角戲,一個有創新精神的老師,要樹立“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觀念,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的手、腦、眼并用,只要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能探索得出的,教師決不越俎代庖;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權,給學生更多的活動的空間,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在24平米的商店里選有寬1米、2米、4米三種型號的地毯,問學生哪種更合適,更節省。有說選1米的、有選2米的,有選4米的,我沒急于表態,而是讓學生自己一一計算,到底哪個更節省、更合算。學生們非常興奮,各抒己見,各說各的“理”。這節課學生不僅學會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思維開闊了,課堂氣氛始終處于探討的氛圍中。
三、允許孩子有不同見解、大膽質疑
古今中外的許多事例說明,偉大的發明創造、發現,往往都產生于懷疑。不迷信權威,是孩子的天性。所謂疑,說白了就是不相信現成的“規定或答案”,對之產生信任動搖。這種可貴的品質,促使學生去探其究竟獲得新知。可以說學生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更多的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注重學生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
多給學生創設問的情景,把提問權讓給學生,使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勇于爭辯問題”的好習慣。有些學生常以愛問“為什么”,愛提怪問題,教師該怎么?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能打擊自尊心,應善加引導,保護其質疑的熱情,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問題認識哪些該問,哪些問得意義不大或沒有意義,樹立正確的質疑觀。凡是學生自己能說出道理的,教師絕不再“多嘴”;凡是學生能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包辦代替。質疑是創新的基礎,是一個人日后發展必備的素質。
四、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注重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的一點就是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因此老師在給學生出題時,要多出開放性練習。開放性練習是訓練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材料。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表現個性、激勵創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老師要因勢利導。例如,我設計了一個圓錐體的體積計算的練習:利用尺子、線繩和一個盛滿水的長方形形狀的容器,來求圓錐體模型的體積。學生們利用現成的工具制定出各種求這個圓錐體體積的方案。這樣的練習設計,不是單純的模仿例題,是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綜合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去解決。創設生活情景,使問題具有探索性,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主陣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人為本,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引導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楠,陳哲云,鞏玉璽,熊曉蕓,武曲,林孟達.混合式教學法在離散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
[2]劉嶠木.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J].知識窗(教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