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5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對一些地區的漢語方言更加寬容 自清朝覆滅后,中國的政權一直癡迷于推廣漢語普通話。2000年時中國有約一半人能相對流利地說普通話。這一比例如今超過70%,部分原因在于農村人口進城,(環境)迫使這些人學說官方語言。中國政府希望到2020年有80%的人精通普通話。
問題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具語言多樣性的國家之一,有約130種語言。就漢語而言,香港及廣東地區6000多萬人說粵語;約8000萬人說吳語,比如上海人;生活在東南沿海一帶的約7000萬人說閩南話。
只講一種語言的中國更有可能成為強大而統一的國家。但共產黨也想加強中國的吸引力,這令其成為傳統文化的擁護者,而非破壞者。如今強調古代遺產變得非常重要。中國領導人要求共產黨不僅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官員們如今認為,這需要展現中國傳統的多樣性。
2015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一項為期五年的工程,記錄并保護中國的“語言資源”。北京語言大學一名學者說這是中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查,所取得的成果是關于中國語言文化的一部20卷巨著,已于去年出版。到2020年,相關工作將進入新階段。漢語正從這種關注中受益,上海在幼兒園推廣方言,地方官員鼓勵復興方言版戲劇……
中國政府已開始接受這種觀點:支持方言能帶來政治和經濟益處。比如,這有助于中國向海外華人示好。中國在東南亞的貿易依賴于同該地區華人的聯系,他們中很多人的祖先不說普通話。北京顯然認為,包括方言在內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可用來說服散居全球的華人支持對中國有利的政策。▲
(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