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79-01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低年級階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經典教育力量的巨大。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記憶力、可塑性極強,是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的關鍵時期。通過經典誦讀,孩子們激發了閱讀興趣,增加了識字量,培養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了背誦能力,加強了表達能力,閱讀能力也明顯提高。從而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可見,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是傳播中華文明,培養民族精神,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有“熟讀經典,涵養本元”之說。由此可見,經典誦讀是多么重要。但由于小學生低年級兒童注意力極易分散,做事總是虎頭蛇尾,誦讀自覺性不夠,缺乏恒心,非常令人擔憂。在組織低年級學生的經典誦讀活動中,我本著“直面經典,不求甚解”的基本要求,作了幾點初淺的嘗試:
一、靈活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新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第一學段要求:“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小學低年級孩子天性好動,喜歡嬉戲、玩耍,單純的背誦很難讓他們接受。我常常看到有些小同學在背誦古詩文時味同嚼蠟,很是艱難,有些人怎么也背不出來,有些即使背出了也生硬得很,如何走出誦讀古詩耗時低效的狀態,激發并保持學習的興趣,為日后的深度內化、吸收打下基礎,我在實踐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媒體演示法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此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的情景。單叫孩子們死記硬背太生硬,孩子們讀得索然無味,后來我再指導孩子誦讀此詩時,就利用多媒體將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制作成動畫課件,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立時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形象映入孩子們的眼簾。立刻對古詩產生興趣,高聲誦讀,自然會朗朗上口,久遠不忘。
2.圖畫展現法
對于一些描寫景物的古詩,我常常引導學生通過再現詩中的畫面來拉近與古詩的距離,如指導背誦《詠柳》時,我讓孩子們根據詩句畫出“高高的柳樹,碧綠的嫩葉,飄拂的柳枝”,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畫,加深詩句印象,或者我也可以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給孩子們一個提示,這樣學生在背誦時,頭腦中就有了畫面作為依托,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來也是言之有物。另外如杜甫的《絕句二首》、楊萬里的《小池》等古詩,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指導他們愉快地誦讀。
3.情境游戲法
記得以前讓學生先讀后背誦漢樂府詩《江南》時,學生不但沒感受到此詩頗有情趣的語言,反而被詩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搞得糊里糊涂的,今年再指導孩子們誦讀此詩時,我采用游戲的辦法,讓一部分學生站起來站成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一部分學生扮作小魚,按照詩句,彎腰穿行于蓮葉的東西南北,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做著游戲,教室里洋溢著歡聲笑語,他們自身演繹了那充滿情趣的江南的池塘,朗讀起來勁頭大增,成誦也就水到渠成了。隨后我又相繼指導孩子們用情境表演,孩子們激情高漲,興趣盎然。
二、打破誦讀形式單一局面,提供多種多樣的誦讀法
目前,對于低學段孩子經典誦讀方法指導方面,普遍存在著朗讀形式單一的局面,本身孩子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時間一長,不少孩子難以堅持,在這點上我盡量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法,維持孩子們的注意力,變換朗讀的方式如:跟讀、對讀、輪讀、齊讀、指名讀還可以開展自由讀、表演讀、個別讀、配樂讀、男女生對讀等不同形式的誦讀,在一次次的誦讀中,在一遍遍的聆聽中,在一場場的交流中,讓經典之魂,在潛移默化中滲入孩子們的心。
三、養成經典誦讀習慣,提高經典誦讀效率
1.合理利用時間,養成誦讀習慣
由于經典誦讀只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一部分,在時間安排上應以課內閱讀為主,輔以課外經典誦讀,所以對于時間的分配不宜過多,以免占用孩子學習時間,對于低年級段孩子,我堅持每日誦讀10到15分鐘,可以利用早自習、課間、課前幾分鐘或分組活動的時間,分幾個時段誦讀(時間短、多反復),回家后由家長帶動誦讀。
2.建立獎勵的機制,形成習慣的動力
鑒于低年級孩子自覺性差,注意力保持不久的特點,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孩子們設計了一份“誦讀記錄表”。以小學生喜歡的形式:獎勵一朵小紅花或獎勵一個笑臉等,鼓勵他們天天進行誦讀,以此作為形成習慣的動力,從而養成良好的經典誦讀習慣。
此外,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是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尤其是孩童時期記住的內容即使長大也很難忘記,因此作為指導教師,應把握這一關鍵期,在具體的經典誦讀活動中,遵循“直面經典,不求甚解,誦讀為主”的原則,不求字字理解,但求字字背得,讓孩子在這段黃金時期吟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品,是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另外,根據教材、班級的實際情況,探索出符合本班學生的誦讀教學模式,還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扶到放,既照顧全體,又突出差異教學的原則,重視學生的誦讀,強調在自讀自悟中參與探究、討論,激活思維,拓展外延,讓學生盡可能獲得獨特的誦讀體驗,以調動誦讀興趣,增強誦讀效果,提升誦讀實效。